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如何落地?细则待定
发布者:admin | 来源:《财经》杂志 | 0评论 | 2900查看 | 2018-08-16 10:52:00    
       可再生电力能源配额制,这份决定中国清洁能源长期发展方向的关键文件,已经历了长达六年以上的讨论和博弈,在今年3月首次公布征求意见稿后,有关部门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该文件有望在年内出台。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可再生电力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文件,未来国家将对各省级行政区全社会用电量规定最低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能源主管部门按年度制定各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进行监测、评估和考核。未达到配额的相关行政区域和市场主体将受到惩罚。可再生能源配额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配额”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

  与配额制一同引入的,还有可再生能源电力证书制度,该证书一般被称作“绿证”。对可再生电力的生产者,每一兆瓦时(1000度)交易结算电量可以获得一个绿证,与两类配额对应,绿证也分为常规水电证书和非水电证书。

  配额制与绿证结合,对未达到消纳配额的市场主体来说,可以通过购买绿证来完成配额。这份文件意味着国内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政策即将转向,传统的固定电价补贴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将施行以配额制加绿证的政策机制。

  据记者了解,通过引入绿证制度,将与可再生能源基金相结合共同对新能源电力进行支持。2018年-2020年为过渡期,绿证的引入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可再生能源补贴压力,2020年之后,新能源将迎来平价时代,强制配额与绿证将共同保障中国可再生能源在整个电力市场化交易的过程中具备竞争力。

  补贴强度博弈

  据记者了解,今年6月底,国家能源局原计划公开发布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但最终取消。其原因在于第二版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可再生能源补贴强度的新增内容在业内传播开来,而引起了行业巨大反响。

  第二版征求意见稿要求将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与绿色证书相结合,并且按省份划定了风电和光伏的最低保障利用小时数,在保障利用小时数之内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给予全额补贴,保障利用小时数之外的发电量不再获得补贴支持,但发电企业可以获得绿证并且出售获得增量收益,但金额不得超过原先的补贴数额。

  这一新增规定,意味着在保障利用小时数之外,新能源企业的发电量能够获得的补贴将只能依靠出售绿证来换取,且金额不超过原来的补贴数额,意味着该部分收益将受损且面临不确定的风险。

  这一信息引发市场强烈波动。一位资本市场人士分析,如果就此执行,新能源运营企业存量资产的财务模型面临崩溃——在投资建设新能源运营资产之初,所有运营商均按照20年国家补贴强度不变的前提搭建财务模型,并作出投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不限电的中东部区域,新能源消纳情况良好,电网全额消纳,对这些地区划定最低保障利用小时数并削减补贴的做法,将引发投资者重估资产价值。

  2006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第二十条规定,电网企业依照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确定的上网电价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所发生的费用,高于常规能源发电平均上网电价计算所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由在全国范围对销售电量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偿。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