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热100MW!国开行支持华电天山北麓戈壁基地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
发布者:Catherine | 0评论 | 264查看 | 2025-02-11 14:35:05    

看!澎湃动能跃出“沙戈荒”,不毛之地成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绿洲”。乌兰布和沙漠茫茫沙海中,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建设的巴彦淖尔10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现场,蔚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将无尽的太阳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壮阔蓝海构筑起坚实绿色屏障,“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实现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沙的共生共荣。“光伏板锁沙涵水、治沙增绿。同时,光伏板蒙尘少了,发电效率也提高了。”国开行内蒙古分行客户经理祝荣说。


2024年,国家开发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职能定位,聚焦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储能技术创新等重点领域,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优质金融服务。2024年,国开行发放能源贷款超5000亿元。


向“绿”而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2025年1月1日,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一核电机组每年可发电近百亿千瓦时,能够满足百万人口全年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国开行福建分行与总行战略客户部联动,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广东太平岭核电一期和二期、广东陆丰核电5号和6号机组、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福建漳州核电一期和二期、浙江三澳核电站二期……来自国开行的“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注入核电重点项目,积极支持被誉为“国之重器”“中国名片”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广袤的沙漠、戈壁和荒漠,为风电光伏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疆哈密,虽已深冬,华电天山北麓戈壁基地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的建设现场依然热潮涌动。这是“疆电入渝”的重要配套电源基地,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绿电14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2万吨。国开行新疆分行主动送金融服务上门,结合项目特点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分行青年员工李玉洁介绍,该项目采取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等多能互补发电,配套建设电化学储能装置,可显著提高电力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亦可同步修复改善“沙戈荒”地区生态环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风机在疾风中矗立,更多光伏板在烈日下向阳。”李玉洁说。


“乌金”蝶变——支持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统筹低碳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2024年,国开行总分行协同发力,精准支持国家晋北、蒙东、陕北、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项目,推动煤炭优质产能释放和煤矿智能化、安全化、绿色化改造,服务全面加强煤炭全链条清洁高效利用。


国开行持续支持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助力提升电煤利用效率,削减电煤消耗,提高煤电供应保障能力。在海南岛南端的乐东县,看不见浓烟、闻不到煤味的乐东电厂刷新了人们对煤电厂的认识。国开行海南分行靠前服务,对接融资需求,支持国家能源集团乐东电厂两台350兆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于2024年顺利投产,实现“用更少的煤发更多的电”。在河北和山西,国开行河北分行积极融资支持大唐武安发电有限公司全力推进集中供热技术改造,国开行山西分行融智融资支持山西国际能源集团宏光发电有限公司两台300兆瓦机组供热改造,通过“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助力能源梯级利用与高效转换。


“蓄”势待发——助力平衡电网供需


抽水蓄能电站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调节电源。2024年年底,世界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国家电网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实现全面投产发电。国开行河北分行、总行战略客户部持续跟踪项目建设进展,聚焦当地特色资源禀赋,融资支持12台单机容量为30万千瓦的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安装及电站枢纽工程建设。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将发挥负荷调节和区域稳定协调控制作用,有效降低新能源出力波动对电网影响。在湖南,国开行湖南分行在同业中率先支持汨罗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采用先进技术保障优质调峰电力供应,稳定电网供电质量,提升新能源消纳与外送能力。


抽水蓄能之外,布局灵活、建设周期短的新型储能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小小的一度电,竟也别有“洞”天。在江苏常州,地面千米下的盐矿废弃矿洞中,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国家试验示范电站通过压缩空气储能、释放空气发电,打造了一个环境友好的“超级绿色充电宝”。国开行江苏分行为项目一期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建设1套6万千瓦×5小时的盐穴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为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步,国家开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金融系统工作会议部署,加强前瞻性、前沿性业务研究,继续加大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在内的清洁能源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服务推动能源革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