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光伏板覆盖在广袤土地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蓝色海洋”;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组拔地而起,巨大叶片随风缓缓旋转;高耸的光热塔发出耀眼光芒,远远望去犹如一个个“小太阳”……广袤的柴达木盆地上,炙烤大地的阳光和席卷戈壁的强风,成了当下最有价值的“宝贝”——新能源。
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大气稀薄、云层遮蔽率低,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500小时以上,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大于6800兆焦/平方米,为全国第二高值区。与此同时,柴达木还拥有近10万平方公里可用于光伏发电建设的未利用土地,柴达木盆地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观。
新宝贝吸引着众多掘金者纷至沓来。
2025年新春伊始,全国规模最大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柴达木格尔木东分基地电源项目,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开工。
这个总投资达800亿元的项目,国内规划建设容量最大、总投资额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海拔最高。同时,这一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跨省跨经营区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
这只是柴达木盆地向新发展之一斑。从“浓油重盐”的石化资源产业结构,到现在“风吹日晒”的清洁能源产业结构,一个个大型新能源项目陆续落地,一系列包含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中,“八百里瀚海”越来越热闹,柴达木盆地经济结构持续上新。
在巴音河畔的德令哈市,中广核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已初具雏形。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公司总经理杨涛介绍,项目自2023年10月开工建设,80万千瓦光伏已于2024年并网发电,20万千瓦光热储能项目的主厂房、吸热塔等主体结构已实现封顶,汽轮机组正在进行安装调整,定日镜安装预计在5月中下旬全部完成。
“我们这个项目采用光伏发电与光热熔盐储能发电相结合的技术,其中光热储能发电装机容量20万千瓦,是我国最大的在建塔式光热项目。”杨涛说,项目整体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1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5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万吨,节能与环保效益显著。
从德令哈项目向西南,茫茫戈壁沿着柴达木盆地的天际线蔓延,穿过神秘奇特的雅丹地貌,便来到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基地。这是青海首个10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三峡能源青豫直流二期100兆瓦光热工程。4月底,该项目刚刚完成全系统投运发电,标志着国内高海拔地区光热发电规模化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三峡集团青海青豫直流光热工程项目经理蒋军胜说,项目年发电量预计达2.271亿千瓦时,可满足18.93万户家庭清洁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3万吨,相当于人工造林18.86万亩的生态效益。
一个个大项目支撑下,“风光”形成的新能源已成为祖国“聚宝盆”的主角。截至2025年3月底,海西电网总装机容量2586.703万千瓦,新能源装机2481.751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总装机的95.9%。
文/节选自《瞭望|祖国“聚宝盆”添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