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这片曾经见证文明交融的土地,如今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汇聚光与热,探索着一条绿色发展的未来之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从戈壁荒滩到“光伏海洋”,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从单一发电到产业融合,敦煌正回答着一个时代之问:这束“敦煌之光”究竟能照亮多远,照出高质量发展的多少可能?

图:敦煌大成50兆瓦线性菲涅尔光热发电项目
每一度电都是“绿色”的
未到绿洲,先见绿电。当库木塔格沙漠的晨光掠过260米高的吸热塔,万面定日镜集体转向,金色光束汇聚在塔尖,反射出如炬光芒。与此同时,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氢能大巴悄然穿梭,莫高窟游客中心屋顶的光伏板正静静储能。
敦煌的新能源基因,早已写在3258小时的年日照时数和6882兆焦耳/平方米的太阳能辐射总量里。“我们不仅是利用新能源发电,更是在戈壁上‘种植’绿色能源。”敦煌市能源中心主任沈磊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敦煌作为全国首个百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基地的核心含“绿”量。他提供了一组硬核数据:目前,敦煌市光电项目已并网发电193万千瓦,年均提供清洁电力超30亿千瓦时,约等于节约标准煤近百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50万吨,相当于为地球增添了上亿棵参天大树的“固碳效益”。
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的《沙州都督府图经》中就有“十里一林,五里一泉”的生态规划。如今,壁画中的“汉唐古林带”上正铺陈开敦煌“光电+”新模式。
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总经理刘福国告诉记者:“我们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发电,并且整个发电过程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每一度电都是纯‘绿电’。”敦煌市光电产业园区内,一座座“零碳”工厂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不仅在向上要空间‘捕光发电’,更在向下挖潜力‘点沙成金’。你看,光伏板下,我们种植了梭梭等耐旱作物,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三重效益。”沈磊介绍说,“我们通过‘光伏+治沙’模式改良戈壁1.2万亩,光伏矩阵与沙生植物构成的‘绿色屏障’正让库木塔格沙漠的边缘不断后退。”
如今,新能源投资已占敦煌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壁江山”,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既撑起了敦煌经济的“绿色脊梁”,也让零排放零污染的含“绿”量不断攀升。
从“0”到“1”的突破
如果说规模体现了敦煌新能源产业的“体量”,那么科技创新则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敦煌作为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的“试验场”和“策源地”,已经从清洁“绿电”的“输出地”发展为新能源发电装备、技术、标准和人才的“输出地”。
进入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仿佛置身“追光逐日”的奇幻世界。走进中控室,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定日镜追踪角度、熔盐温度和发电量等数据。“260米高的吸热塔,能把熔盐最高加热到565℃,再储存进像一个巨大‘充电宝’的储热罐中,就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稳定供电,今年的发电量预计超过2.6亿千瓦时。”刘福国指向窗外的镜场,定日镜如同银色“向日葵”,精准追踪太阳轨迹,“这些定日镜有1.2万面,每面都由35个小子镜组成,组合面积均为115平方米,每一面的偏差都不能超过1毫米,否则聚光效率就会下降。”技术的突破,往往源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该项目自主研发的智能清洗车,通过雷达测距、压力控制器、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自动调整刷架刷头,实现镜面高效节水清洁。“现在的清洗车已经是第五代了,平均15秒就能清洗一面镜子。”在技术创新的路上,首航人始终孜孜不倦。
与首航高科塔式光热电站一路之隔,便是闪动着“绿电”波浪的敦煌大成50兆瓦线性菲涅尔光热发电项目。实验室里,公司总工程师孔令刚向我们展示了一项关键突破——新型高性能熔盐配方。“别小看这白色的熔盐颗粒。”孔令刚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些样品说,“我们项目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7%,通过优化熔盐配方,使其工作温度区间更广、热稳定性更强,已经成功突破550℃高温的技术瓶颈。可以说,这是一项从‘0’到‘1’的突破。”
孔令刚带领团队耗时两年,攻克诸多难关,摆脱“卡脖子”问题。大成公司“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22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鉴定为“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建立了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技术体系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实践形成了‘大成方案’。我相信,未来它必将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中发挥非常重要的储能调峰作用。”孔令刚自信满满。一条集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建设和光热电站运行维护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正立足甘肃走向全国,采用熔盐线性菲涅尔技术路线建设的多个“光热+”项目在青海、新疆等地推广落地。
“新能源”与“新文旅”的双向奔赴
敦煌最宝贵的资源是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最巨大的潜力是取之不尽的阳光清风。当文旅“软黄金”遇见新能源“硬实力”,如何让两大优势资源碰撞出“1+1>2”的效应?敦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融合共赢。
“过去游客来敦煌主要是看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现在很多游客把光电博览园也列为必游打卡点。”敦煌市市属国有企业监事会监事许艳玲介绍,“敦煌光电博览园是全省唯一的国家3A级新能源旅游景区。我们推出‘新能源科普研学之旅’等特色线路,开设了丰富的新能源研学课程。”
“没想到光伏电站能这么壮观,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外地游客小周举着手机拍摄,“第一次了解‘熔盐储热’,才知道原来电还能这样‘存’起来,涨知识了。”如今,敦煌光电博览园累计研学人数达到1.2万余人次,已成为敦煌旅游的新地标。
“新能源+”的融合效应,远不止于观光。清洁电力也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全新动力。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区正在逐步采用新能源供电,旅游大巴也在向电动化转型,实现景区运营的低碳化、绿色化;越来越多的酒店民宿开始使用分布式光伏和储能系统,打造“绿电民宿”;阳光大道三期续建工程建成通车,实现了光电园区与西线景区直连,方便游客高效来往于光电博览园区与敦煌东、西景区,充分感受科技、历史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更巧妙的融合在文化创作里。沉浸式剧场《乐动敦煌》用声光电技术复刻壁画乐舞震撼上演,整个剧场采用100%光伏储能系统的“绿电”供应。观众看到的是千年壁画乐舞,感受的是绿色低碳理念。截至2024年底,60多万观众在这场“绿色演出”中,读懂了敦煌的“古今对话”。
文创产品中也加入了“新能源”元素:定日镜造型的冰箱贴、风机叶片图案的丝巾、印有“敦煌绿电”的笔记本,成了游客热衷的伴手礼。把新能源符号融入敦煌文化,既让游客记住了“绿色敦煌”,也让产业有了文化温度。
新能源产业为文旅发展提供绿色能量和特色场景,文旅产业则为新能源技术提供展示窗口和市场空间。敦煌,正走出一条“产业赋能文化、文化反哺产业”的融合之路,这种创新实践,便是“1+1>2”的共赢密码。
敦煌之光能照亮多远?答案在神秘莫高窟的壁画佛光里,在无垠的蓝色光伏海洋里,在追逐阳光的定日镜阵列里,更在“新能源+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故事里。这束光,从千年敦煌发出,正在照亮未来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