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3648查看 | 2017-05-04 15:08:33
步入北京5年清洁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大气治理工作更显艰巨。为减少本地电厂发电排放,北京三大燃煤电厂相继关停、华能一期燃煤机组按期停机备用,同时将在确保城市供电、供热安全的基础上,适度压减本地燃气电厂发电。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十二五”期间,北京电网最大用电负荷年均增长3.88%,2016年最大负荷更是达2082.8万千瓦,比“十二五”期间最大负荷增长12.18%。
一边是本地发电量持续下降,一边是用电量的显著增长,供需两端何以平衡?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获悉,2016年,北京电网全社会用电1023.3亿千瓦时,其中外受电量604.6亿千瓦时,意味着近6成的用电来自外地。“十三五”末,这一占比有望增至70%左右。
外受电力从何而来?怎样抵达北京?下一步将如何推动压减工作?记者对此展开走访。
从北京市门头沟城区驱车一路向西,延绵的群山、繁茂的绿树渐入眼帘,行驶2个多小时后便抵达位于斋堂镇的国家级100公里步行公路。沿着碎石小路攀至半山腰处,一片占地3亩左右的工地格外显眼。
这里,就是蔚县电厂-门头沟500千伏送出工程(北京段)施工现场。作为“十三五”新建外受电通道之一,其投用后将在初期每年输送外送电量50亿千瓦时。目前,工程已进入放线阶段,预计年底前可完工投用。
高山之上架设“空中通道”
4月27日,记者在蔚县电厂-门头沟500千伏送出工程(北京段)张力场施工现场看到,2台大型张力机及1台牵引机加足马力轰鸣着,工人们正在实施架线。
据项目总工程师张亮介绍,当日架设的是22号塔至27号塔之间的500千伏线路导线,全长逾3公里,平均高度超过200米,并将经过5座山峰。整个过程至少需10天时间。
“项目途径区域主要为高山大岭,海拔在300米到1700米不等。我们先要在山上组建好所有高压铁塔,然后通过‘空中通道’将它们串联起来,难度可想而知。”张亮称,由于海拔高、跨度大、地形复杂,施工中不仅要使用高空索道运送物料,还需要无人机进行辅助牵引。
记者了解到,蔚县电厂-门头沟500千伏送出工程包括河北段约110公里、北京段59.58公里,途经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涿鹿、怀来及北京市门头沟区的5个镇。目前,两地工程正在同步进行。
其中,去年8月开工的北京段工程主要划分为8个路线段施工,共新建101座高压铁塔,平均每15天可完成一个线路段的导地线展放。张亮告诉记者,目前已完成86号至90号铁塔的导线架设,101座塔最终将全部连通。
据悉,该项目的一期装机容量为2台66万千瓦机组,终期装机容量将达到4台66万千瓦机组,预计每年输送外受电量100亿千瓦时。
14条通道助力绿电输送
如火如荼的门头沟工程,正是北京地区外受电力持续增量的缩影。
按照《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需加快外受电力通道、变电设施、高压环网建设,增强外调电供应保障能力。《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也提出,加大向重点区域送电规模,2017年底实现京津冀鲁新增送电4100万千瓦。
日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城市管理委”)电力煤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将新建7条外受电通道,加上目前已有的输送通道,共将形成14条外受电通道。
目前,新建受电通道在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市城市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及相关区政府的共同推动下,相继展开工程前期及开工建设工作。通道全部建成投用后,北京地区外受电能力将在“十三五”末达到3700万千瓦,比“十二五”末提升118%。“‘十三五’末14条通道投运,并能保障北京电网运行安全的情况下,北京地区外受电占比有望达到70%左右。”该负责人称。
据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地区现有的外受电力主要来自山西、蒙西、河北等地。新建的7条通道将实现四个方向全覆盖,打通东部的北京东-顺义、北京东-通州,南部的北京西-新航城、房山-新机场-南蔡,北部的张南-昌平、张北柔性直流接入工程,以及西部的蔚县-门头沟等输电通道。
其中,东部的北京东至顺义通道已于去年6月建成投用,预计到2020年,每年可带来100亿千瓦时的新增外受电量。
多端发力降低本地排放
为进一步压减本地发电,北京还提出“燃气电厂在满足城市用电、民生供热、应急调峰需要和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适度压减发电量,加大外调电力度”的要求。据此,北京地区今年1—3月共安排统调燃气电厂启停调峰53台次,安排具备条件的机组持续停机,部分机组累计停机时长超过30天。截至一季度结束,全市统调燃气电厂发电量共压减12.93亿千瓦时。
据市城市管理委方面表示,下一步不仅要求燃气电厂在满足安全供电的情况下落实日启停调峰措施,还将在供热季继续严格执行“以热定电”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供热季燃机开机要求。
上述负责人认为,利用外受电通道把外部电力输送到北京来,在多个行业领域实现电能替代,由此逐步提高电能利用比重,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但要想更大限度地利用外来电力减少本地排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方面是外电输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城市电网的匹配度。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相关电力设施也得跟上,这样才可具备相应的接纳能力。”该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一个真正清洁的北京不仅仅在于送端污染减少,还应着眼于使用端的“无煤化”。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彭应登赞同。“农村地区的‘煤改电’工程,不失为治煤降污的好办法,但一部分相对薄弱的配套电网设施成为现阶段推进中的瓶颈,仍亟待加强。”他告诉本报记者。
另悉,市城市管理委目前正在联合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华北电网公司加快研究制定电量压减方案,将在保证电网运行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压减本地发电,加大外调电力度。
大气污染治理进程中的幕后“工匠”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跨区送电已成为完成北京地区清洁电力供应目标的“主角”。与这一需求同步增加的,是电网配套工程的建设。
因蔚县电厂-门头沟500千伏送出工程(北京段)多处于深山之中,部分路线甚至穿越几十公里的无人区,给施工带来交通、运输、安装等多重困难。山上时常刮起大风,给架线带来难度。如若遇到因此而搅在一起的管线,工作人员只得爬至山顶进行手动整理。
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时遇到铁塔所在位置较高,工作人员只能步行爬到近1200米的高山上,光单程就要花费近4个小时。大伙儿便自带干粮与水,直到确保完工才放心下山。
在门头沟区斋堂镇的太行山脉上,记者见到了忙碌的工人们。他们有的负责管理、运输材料,有的正在牵引架线,还有的爬至半空调试导线。沾满灰尘的安全帽与工作服,以及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黝黑的面庞,仿佛都在诉说着无言的辛劳。
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清洁电力才可跨越千山万水,源源不断地送入北京。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大气污染治理进程中的幕后“工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