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华:储能效益的发挥将依赖新电改进程
来源:能源杂志 | 0评论 | 3372查看 | 2017-07-21 09:28:55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68.7GW,同比增长2.4%。

  与此同时,2016年中国储能市场发展速度惊人。未来五年储能在新兴市场将以40%的增长率迅速发展,从当下的2GW增长至80GW。

  储能政策补贴缘何迟迟未能出台?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将对储能产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储能能否吸引起更多资本的青睐?带着上述问题,《能源》杂志专访了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俞振华。

  记者: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近期发布了《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7》。能否介绍一下白皮书的具体情况?

  俞振华:作为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研究部的品牌产品,《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已经连续发布七年,受到了产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白皮书每年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制定,如2011年侧重储能技术,2012年着重储能的应用,2013年进行了全球储能政策的梳理,2014年对区域能源进行了重点分析。

  今年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7》对2016年全球和中国储能项目、市场、厂商、技术、政策的动态进行了梳理与更新,并对国内外储能市场发展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记者:储能行业的政策补贴缘何迟迟未能出台?您对补贴如何看待?

  俞振华:国家关于储能的指导性政策过去有一些,如“十三五”规划中有提到过储能,但并无具体方案。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经有了“十三五”的储能指导意见,但还在征集意见阶段,相信很快会出台相关政策。

  我认为国家并不会直接给补贴,而是给一些相关政策,如推动示范、准入政策、服务定价机制等。补贴在地方更可能出台,主管部门更愿意出台一些指导原则,告诉地方什么样的技术未来更有市场潜力,更能将补贴的作用发挥出来。

  直接补贴的话,目前来看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补贴的经费从哪儿来?前年微电网项目征集后相关的补贴最后就未落地,一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基金超支,另一方面是因为补贴资金的来源调整也没有落实到位。

  其次,直接补贴的效果是否十分有效。补贴是把双刃剑,好的方面的确能在产业发展初期给到一些机会,并有效的支持前沿领域技术的发展。但是在储能产业化规模发展阶段,补贴某种程度上确实会阻碍市场化合理的资源分配,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反而担心补贴会带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补贴更适合根据各地不同的产业发展特点定制,围绕具体应用的效果让市场去选择并反哺新技术。

  记者: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储能技术在电力的发、输、配、用环节中应用上是否增多?

  俞振华:储能应用贯穿于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其中调频、调峰、延缓输配电扩容升级、备用电源、削峰填谷、电费管理等都是目前储能有市场价值的一些应用。

  但如果新一轮电改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储能依然只能在一些小的领域,发挥一些辅助作用,所以电力市场一定要形成一定的规模。

  新电改实行,必须抑制无效投资,要讲究系统效率。要明白什么投资不该做,什么投资应利用新技术,例如配网改造,就应应该优先建立包括储能在内的能源节点以增强电网。

  现在的电力市场的直购电主要是在做期货交易,和储能没太大关系。真正和储能有关系的是未来的现货市场。但现货市场的建立,规则细则的落地没那么快。现货会产生对调节能力的需求,储能在这个阶段能够体现出他的真正价值。

  参与电力市场的各方正在进行博弈,储能能否发挥其作用还是要看新电改推进最终的力度,以及对无效传统电力投资的遏制,让市场去配置资源。

  记者: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储能行业投融资项目仅20余项,融资额度刚过百亿元。在缺乏国家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能否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储能?

  俞振华:目前在电力储能行业,大的投资机构很少,资本市场的关注电更多集中在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这和储能技术研发周期长、规模市场还没成熟直接相关。未来期待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形成,上游技术才能更被投资者接受。

  中国投资机构参与能源领域的创新也是最近这几年才明显开始转型,五年前的风投项目很少,早期技术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天使投资行为,且失败居多,这两年因为机构资金过剩开始延伸向早期项目寻找机会。与国外相比,资金不少,差的是体系效率。要使产业和金融结合更紧需要市场去推动,形成市场机制,而不是依靠补贴。

  记者:如何看待董明珠、王健林联手投资珠海银隆?

  俞振华:未来3-5年,储能行业的多种技术并存格局不会改变。银隆的钛酸锂相对成本要高,但安全性会更高,寿命也会长好多。不同的技术特色不一样,应用市场也有差异化,没有好坏之分。

  董明珠王健林的投资带动了社会对储能产业的关注,对行业是一件好事,他们在下游产业这块是有资源的。储能很大的门槛不是技术问题,而在应用端。应用端需要真正的市场参与者参与进来。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