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730.23万㎡!徐州市让城乡建筑“绿意盎然”
发布者:Catherine | 来源:徐州日报 | 0评论 | 795查看 | 2024-05-21 10:26:11    

近日,徐州日报发表了题为《徐州:让城乡建筑“绿意盎然”》的文章,文章表示:徐州市住建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徐州市城乡建设领域新增节能量31.17万吨标煤,完成全年任务的283%;新增碳排量82.92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276%。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继续保持100%。新建绿色建筑面积2505.73万㎡,已完成全年任务的295%,其中居住建筑面积1845.04万㎡,公共建筑面积660.69万㎡。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730.23万㎡,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1600MW,浅层地能建筑应用面积49.36万㎡。新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4.52万㎡。


原文转载如下:


徐州:让城乡建筑“绿意盎然”


近年来,我市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城市、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沛县文景小学、云苑路幼儿园、丰县大沙河镇供电所、西斯博朗高品质零碳研发中心等一批零能耗、近零能耗、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建设和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市绿色建筑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根据最新发布的《徐州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到2025年,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增速将得到有效控制,2030年之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我市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碳排放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大幅降低,城乡建设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国际领先,美好人居环境全面建成。


聚力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市住建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市城乡建设领域新增节能量31.17万吨标煤,完成全年任务的283%;新增碳排量82.92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276%。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继续保持100%。新建绿色建筑面积2505.73万㎡,已完成全年任务的295%,其中居住建筑面积1845.04万㎡,公共建筑面积660.69万㎡。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730.23万㎡,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1600MW,浅层地能建筑应用面积49.36万㎡。新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4.52万㎡。


2023年度我市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40个399.94万㎡,其中三星级4个,面积38.67万㎡;二星级32个,面积331.3万㎡;一星级4个,面积29.97万㎡。完成2个高品质绿色建筑,完成5个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完成5个既有建筑能效提升示范。


下一步,我市将探索城乡建设“双碳”先导区建设,继续深入推进碳达峰任务落实。同时,还要加强督查考核力度,指导各县(市、区)把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严格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源头把控,落实绿色建筑竣工验收要求。加强政银合作,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落地金融支持项目,构建多领域协同推动机制。持续推动理念、路径、管理和机制创新,高质量抓好项目储备,打造一批反映时代特征、体现城市特色、具有文化特质的高品质示范项目,强化试点项目示范引领。


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


城乡建设领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加快推动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谋划,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各环节,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


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方面,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布局,引导控制组团内平均人口密度。推动美丽宜居城市低碳发展,加强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强化生态廊道、景观视廊、滨水空间、建筑风貌、天际线等管控,增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


提升城市更新绿色低碳水平方面,我市将持续开展城市更新体检评估、持续实施既有建筑安全隐患消除工程、持续实施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持续提升低效产业用地活力、实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持续实施生态空间修复工程,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推动城市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留改拆”并举,推进小规模、渐进式更新,避免大拆大建。


不仅如此,我市还将在强化新型城市基础建设、推动城市供排水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推动城乡建设领域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打造绿色低碳社区


建设美丽宜居街区、创建绿色低碳社区、提高社区智慧管理能力,一直以来,我市将打造绿色低碳社区当作重要工作。


一方面,我市将持续建设美丽宜居街区,优化街区、住区空间布局,改善微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在加强住区、街区联动提升,鼓励设施复合利用、沿街业态混合布局的同时,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我市将持续加快完善城市停车设施、充电桩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生活圈”。


另一方面,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绿色社区创建要求,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绿色宜居环境,创建绿色低碳社区,力争全市6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绿色社区创建要求,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积极探索绿色零碳社区建设。我市还将实施老旧住区宜居改善工程,提升既有居住社区品质,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强化节能改造鉴定评估,引导具备改造价值和条件居住建筑应改尽改,改造部分节能水平应达到相关标准规定。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持续提高社区智慧管理能力,完善物业管理制度规定,推动建设与电商、科技、金融、快递等第三方平台互联互通的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安防、智慧停车、智慧充电、智慧门禁(道闸)、智慧照明、智慧物业服务建设和服务功能升级,建设智慧居住社区。鼓励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提升既有居住社区绿色低碳运行水平。


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沛县文景小学是江苏省首批绿色低碳未来建筑,通过光伏与屋顶一体化、钢结构座椅下送风、先进防水材料等低碳技术应用,多功能厅可实现全生命周期减碳50.81%,运行阶段减碳86.56%,运行阶段可实现零碳建筑目标。


西斯博朗高品质零碳研发中心采用主被动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通过围护结构性能提升、自然采光通风优化、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高效空调+新风热回收等绿色低碳设计策略,打造成绿色、健康、运行零能耗的示范性建筑。


一直以来,我市在持续强化绿色低碳建筑设计、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绿色运行管理水平等方面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推动绿色低碳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智慧建筑、健康建筑融合发展。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达50%,积极推广装配化装修。力争2030年底前完成城市非节能大型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新建公共建筑电气化比例达到20%。


建设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


我市坚持系统谋划,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各环节,建设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展绿色低碳县城建设,构建集约节约、尺度宜人的县城格局。一方面科学确定县城建设规模和尺度,严控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鼓励采用乡土树种。同时鼓励公共服务建筑和设施复合使用,因地制宜应用可再生能源。引导县城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有机衔接,鼓励低碳生活方式。


根据实施方案,我市积极优化镇村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自然禀赋,尊重发展规律,保护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推动村庄绿色低碳发展。立足现实改善,配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绿色化、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等方面,推动实现乡村供水有保障、污水有处理、交通可通达、互联网可快速联通。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