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必雄: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光热电站连续发电和灵活调峰能力
发布者:xylona | 来源: 能源杂志官方 | 0评论 | 261查看 | 2025-02-06 08:57:11    

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始终攸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25年和“十五五”时期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电力行业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也同样蕴含新机遇新发展。


一、深刻认识能源


电力行业发展新形势


当前,全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能源电力行业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统筹安全与转型,是新时代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保障安全供给的难度不断增加。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7.2亿吨标准煤(预计202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59.7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但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经合组织成员国的65%,美国的40%。“十五五”期间,我国能源刚性需求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受制于资源禀赋,能源供应局部紧张问题时有发生。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压力提升。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经突破13亿千瓦,占我国总装机比例超过40%,未来仍将高速增长。各类灵活调节能力建设滞后,系统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全球冲突风险居高不下,能源进口安全风险显著增高。


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前所未有。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而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之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能源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能源活动是我国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电力行业承担了最繁重的减排任务。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既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又能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全面谋划能源高质量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时不我待。在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能源绿色化趋势加速演进背景下,能源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先进的低碳、零碳、负碳能源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热点;同时,数字化技术深刻影响能源电力行业发展,“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加速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发展。


但目前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些核心材料、关键部件、底层软件仍依赖进口,大型燃气轮机等技术装备仍存在短板,行业发展面临“卡脖子”风险。率先实现科技突破,才能抢占全球能源变革先机,掌握先发优势,引领世界能源低碳转型,塑造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提升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话语权。


二、准确把握能源


电力行业发展新机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十五五”时期,我国将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着力培育能源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


多能互补,构建多元化绿色低碳电源供应结构。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逐步成为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2030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将突破26亿千瓦,达到当前规模的2倍。


传统煤电作为我国电力供应安全的重要支撑,逐步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并重转型。绿色氢基燃料作为零碳原材料、高密度燃料、超长时储能、高品位二次能源,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预计到2030年,国内绿色氢基燃料需求达到1000万吨/年。


跨区输送,打造清洁能源区域供需协调新布局。大电网作为能源电力流动的载体,具备跨省跨区资源优化配置优势,“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规模,再增加跨省跨区输电通道10回以上。另外,全国一盘棋规划氢、氨、甲醇等能源长输管道中长期布局面临迫切需要,推动“北氢南运”“北醇南运”等跨区域能源运输体系,集中布局中转加注港口、机场,将能减少能源流向交叉和迂回,提高管道利用率,构建绿色氢基能源储运体系。


就地利用,拓展清洁能源全方位开发利用新场景。在充分开发利用和跨区消纳新能源的同时,更应积极拓展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场景,深度挖掘消费端清洁能源的就地开发,实现能源“从远方来”与“从身边来”协同发展。其中,海洋是清洁能源的富集地,预计到2030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将超过2亿千瓦,这需要统筹开展国家级海洋能源整体规划,强化海洋资源集约化利用。


三、科学谋划能源


电力行业发展新方向


新型能源体系将体现出“三新”显著特点。一是能源结构新,加速从高碳转向低碳;二是供给体系新,构建由新型电力系统,绿色氢、氨等二次能源,低碳化石能源系统组成的能源供给体系;三是产业方向新,能源与数字化加速融合,提升能源智慧化水平。“十五五”期间,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集约高效,升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为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必须改变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统筹协调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电网接纳能力和土地资源约束,完善可再生能源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推动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从装机占比过半提高至发电量占比过半,真正成为主体电源,加快实现我国新增用能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提供。推动深远海、高空等区域风能利用。研究并示范应用超大型风机、漂浮式基础、系泊系统等关键技术,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发展。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光热电站连续发电和灵活调峰能力,规模化布局大型光热电站,满足电力顶峰负荷需求,有力支撑新能源大基地电力外送。


多储联调,提升能源电力系统弹性韧性。统筹多种类型储能系统建设,多时间尺度、跨区域分布的储能协同发力,提高能源系统调节能力,解决能源供给总量有余、顶峰不足的时间不平衡问题。分场景加速布局电力系统储能。发电端,大型新能源基地配置储能,电力平稳输出,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电网端,在负荷中心附近建设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大型储能电站,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等多种服务,缓解供电压力,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用电端,用户侧配储保障极端情况用能安全,加强需求侧响应能力,降低用能成本。提高化石能源实物储备能力。推进煤炭、原油、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建设,提高化石能源储备量,进一步夯实化石能源兜底保障基础作用。


智慧互联,系统优化生产力布局。规划建设输电通道等能源互联基础设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破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布局逆向分布问题。坚持全国“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实现送受两端最优组合。统筹规划陆地与海上电网结构,集约考虑海电登陆条件,集中规划建设海上电网主网架和升压站,创新管理方式,集中送出海上风电、光伏、潮汐能等清洁电力。加快实施“东数西算”战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清洁能源优势,服务东部算力需求。一方面,促进能量流和数据流深度耦合,将“瓦特”高效转为“比特”,以“比特”灵活驱动“瓦特”;另一方面,利用算力用能时空可调特性,以区域电力供需为引导,实现电力网和算力网协同调度,降低算力用能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融合创新,助力终端能源消费深度脱碳。优化用能模式,以能源的转型发展带动重点用能行业生产方式转变,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能源设施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者逐步参与能源交易、传输甚至生产等环节,形成产销合一者。绿色电力与绿色氢能灵活转换,并在终端用能领域广泛应用。


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加速推广短流程电炉炼钢、热泵、电采暖、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等电气化设备,代替化石能源使用,加快扩大电能使用范围和规模。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加大绿色氢基燃料产业发展和科研创新,形成绿色氢基燃料供给体系。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在交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结论


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是全局性、系统性的,需要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上整体把握。在“双碳”目标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面临着战略性能源资源短缺、应对气候变化约束不断增强等诸多挑战。系统研究新型能源体系目标、趋势、路径和典型发展模式,切实打好主动战,将有利于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助力端牢能源饭碗目标实现,同时促进我国建立新的能源供需消费关系和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中国现代化建设。


360截图20250206094526637.jpg


作者系中国能建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罗必雄

(首发于《红旗文稿》,有修订)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