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万物勃发,皖北地区仍旧寒风凛冽,却丝毫无法浇灭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内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情。在世界最大容量的熔盐储热项目复工现场,电焊声、吊车声、机械声此起彼伏,如同新年的鼓点,激荡着每个人的心弦。
安徽宿州电厂航拍全景图。
作为1958年建厂的宿州电厂,地处“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的宿州市,是一家年过“花甲”拥有66年厂史的老厂,如果不是拆旧建新,那么它会像一座电力博物馆一样,院内会陈列着6台机组,记录着宿州电力发展的历史。该厂目前拥有2台350兆瓦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是宿州市供热专项规划的唯一热源点,也被誉为运河湖畔、沱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能源电力的发展方向。火电机组作为能源保供的“压舱石”和“调节器”,调峰和启停变得更加频繁,非停和降出力管控也更加严格。作为一家“城中”老电厂,面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窘境,如何在新时代新发展新征程中走出新的转型发展路?如何突破传统火电的政策限制,扩大供热战略辐射影响力,提高新质生产力?如何“破茧成蝶”焕发青春?
因时而动 循势而往
“作为火力发电企业,抓好主责主业,确保安全生产稳定就是重中之重,转型谈何容易!”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副总经理倪宏宁在党委会上说道,“当前调峰频繁,还需要在火电上下功夫避免发生安全生产问题。”言外之意对熔盐储热这个新兴事物并不看好,直到一次供热用户座谈会改变了这位从业30年火电从业者的想法。
“你们厂能不能满足宿州市招商引资企业供热需求?需要多久解决我们供热压力不稳定的问题?你们不行的话我们就要推动政府实现一网多源”,在热用户座谈会上用热单位负责人发问道。
“现在天气好,白天新能源都在满发,我们机组负荷必须参与深度调峰,压力只能勉强维持......我们已经在和调度争取了......”
当一件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接踵而来的时候,探索一种新型储能方式成为首要任务,熔盐储热项目的出现成为这个电厂的一根“救命稻草”。也就是在此时,该厂副总经理倪宏宁坚定了项目“上马”的决心。
安徽宿州电厂熔盐储热建设现场焊接盐罐顶棚焊缝。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在和安徽公司开展熔盐储热项目合作及实施方案交流研讨会上说。“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功能。”
“基于熔盐储热的煤电灵活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选址在宿州电厂符合新能源院和安徽公司双方当前发展需要,双方合作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深远意义。”安徽公司主要负责人表示。
“熔盐储热技术与机组的深度耦合,可实现热电解耦,解决机组调峰与供热保障的关键问题。”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介绍道。“目前,集团在宿州、龙山、长春等多地开展熔盐储热技术耦合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应用研究,采用‘一厂一策’的灵活部署策略,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设计多条技术路线,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优势,持续助力集团清洁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取得多个‘首次’。”
熔盐储热技术在煤电机组的成功应用对于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同时推动煤电机组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促进煤电机组从电量供应主体逐步转变为电力供应主体。
熔盐储热 焕发新生
2023年3月8日,安徽省能源局复函确定为技术创新项目。
2023年5月10日,该项目获得国家能源集团2023年度第一批科技项目立项。
2024年3月28日,世界最大熔盐储热耦合煤电工业热电解耦项目,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在宿州电厂正式拉开建设大幕。
国家能源集团产研用融通的典型案例,由安徽公司实施、新能源院研发。采用高低温双罐熔盐储能系统,利用燃煤机组抽汽加热熔盐技术,以满足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解耦及深度调峰运行灵活性要求。可有效解决该厂机组供热、供电难以兼顾的现状,提高安徽公司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为提升集团在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
安徽宿州电厂风电首台风机并网。
经测算,项目可使该厂2台35万千瓦供热机组顶尖峰达到最高发电额定负荷,满足310吨/小时最小供汽量运行15小时和410吨/小时最大供热量连续供热9小时要求。在连续保障工业供汽的同时,可增加深调能力至30%额定负荷以下,带供热条件下的发电机组最高负荷也可由80%提升到100%额定负荷,将全面提升供热机组尖峰发电能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容量电费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项目建成后在解决电热矛盾的基础上,可增加容量电费收入约400万元。
“王工,近期天气预报咱们这有雨雪天气,你要多跑跑熔盐现场,看看防寒防冻工作可做到位吗?”该公司安监部负责人交代道。“另外,施工人员的劳保用品也要检查下,特别是夜间施工更要注意,一定要有人跟踪才行,不能有半点马虎。”
“马芹,你跟踪下咱们熔盐项目的授信怎么样了?一定要优先保障项目的资金。”
“李主任,2月18日集团财务公司授信2亿元刚刚批复下来,咱们的项目资金有了保障。”
“咱们要时刻保持融资管理的敏锐性与主动性,要多和银行沟通研究,尽全力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撑,不能让项目因资金链问题而受到影响。”
“廖工,你和新能源院要多加强沟通,项目前期节点计划要敲定,设备采购也要抓紧跟催,不能有一点懈怠。”
“好的武主任,我和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呢,这项目对于我们双方都很重要,必须重视。”
该项目着眼于源头减碳,以熔盐储热技术为核心,突破了部分传统煤电机组热电耦合的瓶颈,通过对热能的存储与释放提高煤电机组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需求变化,实现电力供应的灵活调度,达到绿色低碳能源的高效利用。
逐风出发 向新而行
“风速5.1米每秒,功率1039.9千瓦,并了,第十台风机并网啦!”这是江淮大地在寒风凛冽中传来的令人振奋的消息。
2023年12月31日,在即将迈入新的一年的重要时刻,宿州埇桥永镇大营风电场施工现场传来喜讯,国家能源集团宿州电厂大营50兆瓦风电项目按照节点计划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目标,为年底收官战画上圆满的句号,为安徽公司再次获得集团A级荣誉提供坚实保障。
该厂在安徽省已经拥挤的新能源赛道中成功拔下安徽公司风电头筹着实不易,这是安徽公司在该区域内的首个发电项目,同时也是宿州电厂向“新”出发迈出的重要一步。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13568万千瓦时,年平均利用小时数2714小时,每年可以节约标煤4.6万吨,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1万吨。
每一个里程碑节点的实现,无不饱含着建设者们的辛勤与汗水,他们在困难中前行,挑战中奋进,努力中成长,汗水中收获。
在另一个风电竞赛的“战场”,累计5期超500MW的灵璧风电项目按照施工节点正在争分夺秒地开展前期和建设工作。
“永镇大营风电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好的开端,接下来的灵璧风电建设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同志们同心戮力,共克时艰!”宿州电厂党委书记吴德伟叮嘱项目参建人员,并传递出开局即冲刺、开战即决战的强烈信号。
“小何,这都快半夜了,抓紧回去休息会,明天还要去合肥跑批文呢。”
“没事,我再把资料梳理下,看可有什么疏漏的地方,等明天汇报时能够更充分、更全面些。”该公司生技部副主任何文定在整理资料时头也没抬地说道。
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他们大多以厂为家,主动放弃节假日等休息时间,“5+2”“白加黑”全身心投入工作,把控项目的每一个环节。
截至目前,该厂灵璧风电一期项目已全容量并网,二期并网8台风机,占全容量50%,三期乡村振兴风电项目2025年内开工,四期五期已和灵璧县政府签订开发合作协议。
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在江淮大地上的风电版图将再次开疆扩土。
星光不问赶路人,勇毅前行展新姿。项目建设管理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什么是政治站位、什么是境界、什么是追求,体现了他们坚实的战斗力、执行力和凝聚力。项目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管理、施工技术和沟通协调经验,也为后续项目开发探索了道路。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将坚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让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这一发展理念早已植根在该公司员工心中。
为此,该厂秉承“绿色发展、追求卓越”核心价值观,积极发挥地企合作优势,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结合城市规划,深耕周边园区,实施综合能源供应。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不断延伸绿电供应,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上做足“电厂+”文章,形成“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持续发展态势。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荣誉属于过去,奋斗创造未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我们这家有着67年历史的老厂,续写了新的故事”,该厂党委书记吴德伟说。3年前这个规模不大仅拥有2台350兆瓦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的宿州电厂,勇于“破局”,现已发展成为宿州市提供风、光、火、储、热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和供应商。下一步,宿州电厂将继续探索发展新路径,植根安徽、融入安徽、助力安徽、服务安徽,擦亮“国能之徽、徽映江淮”品牌,让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