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储耦合的中国方案!哈密“光(热)储”1500MW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一线纪事
发布者:xylona | 来源:西北电力设计院 | 0评论 | 294查看 | 2025-08-27 16:31:24    

8月27日,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院”)刊文记录了其总承包的中国能建哈密“光(热)储”1500兆瓦项目的一线建设风采。


据此前报道,中国能建哈密“光(热)储”1500兆瓦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是国家第二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1500兆瓦,其中光伏1350兆瓦、储热型光热150兆瓦(储热时长8小时),按照“光热+光伏”一体化模式开发建设,让电站具备夜间发电能力,可稳定输出“100%绿色电力”;针对戈壁极端环境,研发定日镜“防护铠甲”使镜面破损率降90%,还通过一年桩基试验制定高精度方案,保障设备抗风抗盐渍土能力。项目更实现产业链突破,技术国产化率从50%跃升至99%,实现从关键部件到整体系统的自主可控。


项目建成后,每年29亿千瓦时的绿电输出,可节约标准煤约8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这样的规模化示范,为世界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原文转载如下:


大漠,当第一缕阳光跃出地平线时,越野车已碾过长长的车辙。


窗外,戈壁的砾石在逐渐升温的空气中泛着光泽,飞起敲击着车身。


远处,三塘湖戈壁沙漠的轮廓如凝固的海浪,将最后一缕晨雾吞噬殆尽。司机老薛猛踩一脚刹车,抬手指向窗外,“这里不像地球,更像是‘火星’表面。”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几十米外,吸热塔如一柄银色巨剑刺入云霄。塔底,数千面定日镜以同心圆阵列铺展,宛如一片银色海洋。更远处,汽轮机基础的混凝土浇筑工地腾起滚滚热浪,安全帽的橙红色在灰白荒漠中跳跃如火种。


0.jpg


我不禁在想,在距离中蒙边界60公里处的新疆哈密无人区里,到底是什么,让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扎根这里,建设这里……


1

驶向火星:荒漠中的“绿电心脏”


站在32.0681平方公里的“光(热)储”基地边缘,热浪裹挟着砂砾拍打着面颊。项目经理俞华拿着安全帽走向我,“来,快戴上,安全又防晒。”


走进眼前的“能源灯塔”,我越发兴奋起来。我脚下的土地正因这座全球单期规模最大的“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中国能建哈密“光(热)储”1500兆瓦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的落地而震颤。


1.jpg


俞华带着我在定日镜海洋中穿梭,“咱们这个项目是由中国能建西北院总承包建设,是西北院在新疆的六个光热项目中最大的一个。项目总投资61.93亿元,按照‘光热+光伏’一体化模式开发建设,光热部分装机150兆瓦,光伏部分装机1350兆瓦,其中的150兆瓦光热电站也是新疆在建最大光热项目。”


1500兆瓦!这个闪耀的数字背后,是西北院在新能源领域的雄心与魄力,西北院建设者正以"向荒漠要绿电"的豪情,书写着绿色能源的壮美篇章。


2

中国方案:光热储耦合的双重突破


烈日下,定日镜组成的巨大银色海洋,正精确追逐太阳轨迹。它们将光斑汇聚到吸热塔顶,借助戈壁烈日将熔盐转化为570℃的熔盐流体。“这些熔盐既是能量载体,更是能量储藏舱。”俞华指了指吸热塔,“8小时储热能力,让电站成为永不疲倦的‘光能捕手’,晚上没有太阳光时,仍可以通过熔盐加热形成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让夜间供电量足够点亮百万户家庭的灯火。”


“当然,这一技术的成熟离不开产业链的国产化突破。”俞华面带笑意。“我们项目的国产化率从首批示范项目的50%跃升至99%。从关键部件到整体系统,全部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生产,中国光热技术在全球舞台上真正挺直了腰杆。”


2.jpg


我望向远处,1350兆瓦光伏矩阵正待延伸,工人们戏称这是“太阳给电站系上双保险”——与首批国家光热示范电站不同,该项目建设的第二代光热电站积极响应国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政策要求,以光热光伏1:9的配比,建设沙戈荒能源大基地。项目可达成“白天光伏发电、夜间光热补足”的全天候供电模式,实现储热型光热与光伏的深度耦合,使两种不同的太阳能电站同时在边疆戈壁滩绽放光芒,强大的顶峰调节能力将时刻变化的太阳能转化为稳定输出的“100%绿色电力”,保障了电网运行安全,也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和能源结构转型。


一直以来,西北院都是光热发电的探路者和领导者。在能源转型这条道路上,始终坚持跳出常规,跳出安稳。因为西北院坚信,努力就会带来一个更精彩的未来。


3

极限挑战:“钢铁向日葵”的生存智慧


“在常年飞沙走石的戈壁建电站,就像让玻璃在刀尖上跳舞。”设总王鑫告诉我,前段时间的一场12级大风中,狂风卷起的碎石曾击碎过八面镜子,项目团队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所有受损镜面在24小时内完成更换,并对全场螺丝进行“体检式”复紧。我们还开发出“镜面防护铠甲”,在预警发布后30分钟内就能为待装镜片穿上特制防护罩,让破损率直降90%。”


3.jpg


更惊人的精益化施工在于:塔式光热发电对定日镜的聚光精度要求极高,相应地,定日镜桩基必须具备极高的稳定性。”王鑫从电脑中调出项目现场数据,“然而,这里的大风环境、盐渍土条件以及现场施工条件都对桩基稳定性构成挑战。为了控制工程质量,我们组建了以院里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为引领的,包含岩土、结构、工艺、总图、水文气象等多个专业的设计团队。并且,组织项目团队在施工现场提前一年进行正常和极端气象条件下多个孔径和深度的桩基试验,通过七个月的试验,获取了宝贵的一手数据和试验结论。最终,成功制定出一个在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的定日镜桩基方案。”


在生活区板房,我遇到了满脸黝黑的项目副总经理兼项目总工程师周勇。他的手机相册存着两个震撼影像:一个是去年12月,零下20℃寒风中,工人用棉被包裹混凝土浇筑区,蒸汽在月光下凝成冰晶;另一个是沙尘暴时,突击队以身体组成人墙,清理打扫积沙。


“风是项目施工的最大拦路虎。”他指着镜场西侧刚竖起的吸热塔钢架,“项目地处戈壁,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长达90天。吸热塔设计高度达219米,约相当于73层楼高,这就意味着塔身设计需能抵御50年一遇的12级大风荷载,横向推力高达200吨以上。而且,大风天气也大大缩减了我们的有效施工时间。为了找到风小的时间段突击安装镜子,我们发明了‘错峰装配法’——组装车间夜间加班组装,安装工人有时早上四点半就开始施工,一干就干到晚上九点。”


而此刻,仍有数百名建设者正在40℃环境温度中冲刺:吸热器钢结构如银色骨架刺破苍穹,40米高的吸热器钢架正以20天一层的速度拔节生长。


4.jpg


周勇带我来到汽轮机基座旁,细看那些刚刚浇筑的混凝土,他介绍说:“这是整个光热电站核心设备的地基。它需要承受上面数千吨设备的重量和长期振动,所以对于设备预埋件和留孔我们做到精准无误,这样的基座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施工一次完成。这样的建造精度,为未来设备的稳定运行打下了基础。”听着他的话,我暗暗赞叹:在荒漠中完成如此高精度的工程,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正因如此,我们才叫‘极限挑战’!施工队伍只能拼时间拼速度。来了工地,就很难兼顾家庭了。我来新疆快十年了,媳妇儿为了和我团聚,两年前也来了项目上。现在板房,就是我们的家。”


5.jpg


我不禁感慨,这里的每个人都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项目建设助力。这一幕幕,一点点西北院建设者的努力,让我相信,没有什么是战胜不了的。


萤火虽小,但汇聚在一起,就是光。


4

绿色未来:从工程到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


目光回到广袤的戈壁,我看到许多改变正在发生:


每年29亿千瓦时的绿电输出,可节约标准煤约8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相当于在荒漠中种下3000万棵胡杨;


光热电站现场上,维吾尔族青年努尔艾力·努拉麦提正进行镜场定日镜立柱安装工作——这个曾经做些小生意的汉子,如今能精准测定定日镜的坐标和方位角。


“这是我跟着西北院干的第二个光热项目了。20年前,镇上的村落连电都通不上,总觉得新疆发展机会少。可现在,在家乡就可以过上想要的生活,心里特别高兴。”


6.jpg


俞华满怀自豪地告诉我,“这个项目就像在新疆的能源地图上点亮了一座灯塔,为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也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我点点头:电力供应的新篇章正在这里开启。


他饶有兴味地补充道:“现场沙戈环境也随着基建发生了变化,过去鸟兽绝迹的地方飞鸟也有驻留,过去寸草不生的戈壁也开始长出了点点绿植。值得一提的是,光伏板阵列覆盖在土地上,实际上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二万四千多面定日镜如同二万四千棵胡杨树,在做到固沙的同时还可抑制部分沙土的扬尘扩散。而清洗光伏板和定日镜的用水,也让原本寸草不生沙土上长出绿草。这就形成了‘发电+生态修复’的协同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也在主动治理荒漠化。可以说,这里的每一片镜面、每一度电,都在让戈壁变得更绿、更宜居。”


7.jpg


“它还是一台强大的经济引擎。”俞华继续说,“项目建设期带动当地就业超过600人,正式投产后又新增200多个生产运维岗位。当工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时,当地餐饮、住宿、商超等行业都活跃起来。”


一组组震撼的数据让我在此刻仿佛看到熔盐塔和光伏板正将源源不断的绿电注入全疆各地。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霓虹里,将跃动着来自哈密大漠深处的光能心跳。


5

光能传奇:中国答案,世界共享


更加值得自豪的是,中国能建哈密“光(热)储”项目正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样板工程”。俞华站在基地大门前,目光掠过那片在戈壁滩上铺展如星河的镜面阵列,语气中带着自豪:“通过‘光热+光伏’的深度耦合,我们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电网装上了‘稳定器’,有效提高了电网对新能源的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这样的规模化示范,正在为全国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8.jpg


作为全球光热领域的“规则制定者”,西北院从“跟跑”到“领跑”,不断用中国标准定义未来:主持编写了5项太阳能发电国家标准、10项国家电力行业标准,参与编写了1项太阳能发电国际标准,为光热产业的规范化发展筑牢根基,也让中国光热产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而更宏大的叙事,正在万里之外的“光伏治沙带”上书写:从哈密到库布齐,从塔克拉玛干到腾格里,一条横跨万里的“绿色长城”正在崛起。到2030年,这片“长城”将每年输出1.5万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替代4.5亿吨标准煤,为全球减碳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正在用行动定义“责任”的内涵。西北院,正在用科技串联起戈壁与绿洲、边疆与内陆的银线,奋力书写绿色能源的满分答案。


9.jpg


离开项目时,夕阳将定日镜染成金红色,吸热塔的影子也被拉得很长。


我从车窗探出头,最后一次在暮色中望向这片“能源绿洲”,建设者们用定日镜拼出的“中国能建”正流转金光,恍若戈壁写给未来的情书。


我想,这才是属于西北院建设者的浪漫:在荒漠里种下太阳,让光明跨越山海,抵达未来。


当明日朝阳升起,荒漠中的一颗颗“绿电心脏”,又将开始新一轮澎湃跳动。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