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光热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聚力打造光热装备制造等三条全产业链
发布者:Catherine | 0评论 | 296查看 | 2025-10-14 10:49:18    

10月10日下午3时,甘肃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甘肃省发展改革委专场。


会上,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局局长霍子俊指出:我们聚力打造风电、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三条全产业链,着力培育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两个新增长点,逐步建成西部乃至全国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能力最强劲的产业集群,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2025年有望突破千亿元。二是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全面提升。煤电平均调峰深度达到33%。核准开工玉门昌马等8个抽水蓄能项目,装机规模1128万千瓦。建成并网新型储能659.5万千瓦。光热装机62万千瓦,规模居全国首位。


原文如下: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局局长霍子俊:甘肃能源资源富集,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战略的重要通道。“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对甘肃“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七地一屏一通道”部署要求,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具体可概括为:“两个加速转型”“三个重大突破”“四个全面提升”。


一、两个加速转型。一是能源供应结构加速转型。坚持多能互补,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逐步建立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全省电源总装机中非化石能源装机8434.8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73.7%,较“十三五”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二是能源消费结构加速转型。加强清洁能源替代,因地制宜探索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聚合供应等新型用能模式,重点行业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9%,较“十三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9.3个百分点。


二、三个重大突破。一是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乘风而起、向光而行”,加快推进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全力做好“风光无限”文章,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较“十三五”末增长216.9%,增长规模相当于2.2个三峡水电站;新能源年发电量806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112.1%。全省新能源装机及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65.1%和39.6%,居全国前列。二是陇电外送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规划建设,目前在运及启动实施外送通道4条,其中酒湖直流具备满负荷运行能力;陇电入鲁今年5月建成投运,输送电量已突破100亿千瓦时;陇电入浙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陇电入川有望年内核准开工。“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外送电量超2600亿千瓦时,外送范围覆盖26个省份,陇原“风光”点亮了万家灯火。三是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以来,共建成投产煤矿13处,核准获批20处,2024年原煤年产量6665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72.7%。建成陇东千万吨油气生产基地和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生产示范区,油气年产量分别达到1253.6万吨、9.1亿立方米,较“十三五”末增长29.4%和133.9%。西气东输三线、四线甘肃段建成投产,全省油气长输管道里程年内有望达到1.15万公里。


三、四个全面提升。一是装备制造产业能级全面提升。我们聚力打造风电、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三条全产业链,着力培育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两个新增长点,逐步建成西部乃至全国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能力最强劲的产业集群,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2025年有望突破千亿元。二是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全面提升。煤电平均调峰深度达到33%。核准开工玉门昌马等8个抽水蓄能项目,装机规模1128万千瓦。建成并网新型储能659.5万千瓦。光热装机62万千瓦,规模居全国首位。三是骨干网架支撑全面提升。建成投产兰临、秦川、庆阳北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省际750千伏联络线路达到21条,交流外送能力3040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32.2%,有力保障了新能源接入送出需求。四是创新示范效应全面提升。积极推动算电融合发展,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绿电聚合”一期100万千瓦项目年内将建成,将有效助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打造省内“绿电洼地”。研究制定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加快构建氢能制储输运全产业链体系,推动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发展,绿氢产业初具规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力加快“十五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甘肃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提速迈进。谢谢!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