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蒋莉萍 | 来源:国网能源研究院 | 0评论 | 4026查看 | 2014-11-05 15:38:00
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全球的共同选择,但是从电力行业来看,这个已经运转100多年的传统行业正因此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等一般远离用电负荷中心,位于电网比较薄弱的地方,从多个角度来讲,电网建设必须要加强。负荷中心可以发展一些分布式光伏,但是相应地对配电网的加强和技术革新也非常重要。面对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从电网发展功能的定位来讲,它实际上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连接电源和客户的中间环节,而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平台,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能源转换利用的重要平台。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使用主要是通过被转换为电力,传统的能源资源,比如煤炭,如果要更高效节能地加以利用,也需要转换为电力。所以,在整个能源转换利用中,发电的资源比例应大幅度提高,在这样的能源结构中,包括电网在内的电力系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二是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平台。除电力市场越大,配置能力越强之外,电力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瞬时平衡。如果拥有足够大的系统范围,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供需平衡。同时对太阳能、风能这些不稳定的能源来讲,在规模大的电力系统内还能实现一个更好的时空之间的出力平滑,这是电力系统的独特之处。
第三是唯一的电力市场实物交易平台,它是实现公众参与以及市场活力的重要基础。现在,电力客户可以作为产销者进入电力系统交易,如果没有安全、可靠、能力强大的电网系统做保障,这是很难实现的。
第四是综合性的能源服务平台。下一步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呈现整合趋势,各方面能源、供应体系将更加融合。比如电动汽车的出现,加大了电力行业对交通领域的供电责任,这就涉及到电力系统供应和油气供应管道怎么实现更好融合的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认为,能源绿色转换利用的集结点就是电网。那么,电网怎么推动能源的绿色转换,推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呢?我们觉得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做好电力行业发展规划的参谋者。电力系统是人类社会中最复杂的一个技术密集型系统,它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把各种元件组合在一起,而是需要以长远经济性为目标,对应国家能源战略调整的要求。我们要把电源布局和电网建设更好地匹配,让可靠的技术性方案落地。这就涉及到系统的发电技术应该怎么整合,不光要考虑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电,还要考虑可再生能源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围绕电力系统瞬时平衡的特点,在技术上构成更加有保障力的、更低成本发展的基荷、腰荷、峰荷的结构。
现在国家提出2014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考虑怎么以一个社会供电低成本的方式去布局。要加强并网接入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的一些项目通道建设。因为“并网”不等于“消纳”,接入到电网系统里面的所有东西不等于都能颗粒全收。如果和可再生能源基地配套的外送通道不健全,实际上电能是送不出去的,因为以当地电网的负荷水平和系统能力是不能够完全接纳的。
另外,变动性的电源需要跟常规电源,尤其是具备可调节能力的常规电源之间形成一种协调发展的格局。现阶段来看,可再生能源跟常规电源之间并不能够完全彼此取代,而是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可再生能源出力不那么稳定,我们要把电网接纳能力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更好地对接。
第二是做好电力生产系统的管理者。国内外任何一次停电事故中,电力行业自身的设备损失,远远低于因为停电造成的社会损失,所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才是超过一切的责任。这要通过技术标准和运行的管理规范来保证,尤其是对于接入到电力系统里面的电源,一定要有一些基本的技术性要求。比如光伏,容量小的时候接入电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当比例占到足够大的时候,从电力调度运行管理来讲,就要做到可调可控。
第三是做好新型市场格局和市场化发展的承载者。分布式电源的出现,让消费者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下面,整个电力系统的关联性还有决策定位要重新架构,这些是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的。
我认为未来电网的发展目标非常清楚,就是必须要有强大的电力输配能力、灵活互动的服务能力以及强大的事故或是灾害的抵御能力。所以,首先,我们要加强电网智能化,提升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和多元化的服务能力。其次,改变电力消费方式,尤其是电力产销者出现后,新的利益格局、价值机制以及商业模式怎么建立,还有能源品种间如何形成一种既互补又竞争的格局。再次,一定要具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大规模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长远来看技术不是问题,但是在当前现有的电力系统架构中,如果一些技术不到位,系统运转起来确实很有困难。所以,必须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出力预测,让它可试、可调、可控,对电网来讲,在输电、智能控制和调度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同样必须做好储能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依托。
作者系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