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助中海阳突破瓶颈再升级
来源:北京日报 | 0评论 | 5177查看 | 2013-12-20 09:44:00    
  每天接听几十个来自风投和券商打来了解公司状况、行业情况,寻求合作的电话,已经成为中海阳董事会秘书的一项主要工作,可要搁在中海阳2010年在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以下通称“新三板”)挂牌前,这项工作任务可要轻松得多。

  这,就是“新三板”的魔力。

  中海阳从一个成立时收入不过百万元的公司,至今年收入达十余亿元,成了名符其实的“高投资、高回报”企业,“新三板”功不可没。中海阳201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达4.07亿元,净利润2162万元,资产总额18亿元;已有发明专利60多项,累计装机容量为350兆瓦,综合实力在同行业内位居前列。

  企业谋转型 资金卡脖子

  闻名于世的八达岭长城脚下,一位守望者远远地望着长城——身高119米的“小蛮腰”集热塔,在“裙摆”周围的地面上,铺设着100组反光定日镜,这些定日镜犹如一百颗耀眼的巨型钻石,把太阳光反射到集热塔上的集热器里。在这些熠熠反光的定日镜包围中,一组百米长的槽式光热发电设备,以其6米多的身高鹤立鸡群,弧形的反射面如同把表面水平的定日镜用力弯成了C字形。

  与市民常见的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储存能量。赶上雷阵雨,光伏只能停产,热电站却可以利用储存的能量持续发电。

  这种在国内方兴未艾的槽式光热发电设备,已经成为中海阳当下的主攻方向。

  在企业的档案柜里,整整齐齐码放着其成立8年来参与的所有太阳能发电项目。从上往下看,头一层放的是槽式光热发电站这样的“高大上”项目,投资数额动辄数以亿计,光是一份规划项目书就好几百页;往下一层,是中海阳最近几年在国内干过的光伏发电项目,投资规模都是以千万元级为门槛;最下面的一层,是公司业务刚起步时接的单子,例如新农村建设中的太阳能路灯项目,资金需求量不算太大。

  中海阳董事长薛黎明回忆,2005年,中海阳刚成立。对于一家以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作为切入点的民营企业而言,要进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能源行业,资金保障是其中重要一环。国家对太阳能行业的产业政策陆续出台,面对良好的市场机遇,亟须资金注入,怎么办?

  “那时候光伏电站政策刚刚出台,按照我们的评估,每个项目都要上亿元才能做下来,为了确保公司能够顺利承接电站项目,资金保障成了核心。”一位公司高管说。

  那阵子,几乎所有公司高管,每天上班的主要工作就是挨家跟银行谈,约机构谈,可那时的中海阳一没自有用地,二没大型固定资产,还不足以说服银行、投资机构来合作。碰壁,是常有的事儿。

  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互动

  “你们符合在‘新三板’挂牌的条件,挂牌后最重要的是可以实施定向发行,企业又多了一个融资渠道。”2009年,公司董事长薛黎明在别人的推介下头一次听到“新三板”这三个字,他眼前一亮。

  利用“新三板”这个平台,可以进行公开挂牌、股权融资,进而筹集资金,将是比从银行融资更便捷、更优惠的途径。

  “新三板”市场,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目前已经扩展到全国,当时是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除主板以外可以进行股权融资的一条最佳通道。

  这个看似偶然的机遇,让中海阳抓住了:2009年完成公司股改,次年3月就在“新三板”挂牌,6月启动第一轮定向发行,筹来1.125亿元,使得公司当时着急的发展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中海阳业务顺利转型获得的第一桶金,也迅速反哺了资本市场。

  2010年12月28日上午9时43分,中海阳成交3.5万股,成交价格为30.58元/股,涉及金额107万元。这是该股登陆新三板之后,股价首次突破30元。同年11月,中海阳再次推出了定向增发计划,拟以21.2元/股募集资金2.12亿元,这一价格对应2009年市盈率达到84.8倍。对比7月份以9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125亿元——时隔仅4个月,中海阳定向增发价格上升了1倍多。

  “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挂牌后市场反应会怎么样,心里没什么底。但事实上,挂牌后的那段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优质投资机构主动找到我们,希望在项目拓展、企业发展等领域寻求合作机会,共同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那时我们就知道,这个平台帮上忙了。”薛黎明说。

  引资、引智“两步并作一步走”

  中海阳成功借力“新三板”,也让银行另眼相看。到2010年四季度,已经成为银行的AAA级信用客户。

  这时,公司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

  “光热电站?跟太阳能热水器有关系吗?”酒香也怕巷子深,彼时的国内金融机构负责人基本不知“光热电站”为何物,而中海阳也希望在引进资金的同时,还能找到一批“高参”,此时的融资目光再次锁定在“新三板”的定向发行业务。

  “通过定向发行,不仅找到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借机找到一批有益的发展合作者。”薛黎明说,从提出申请到定向增发成功,时间只用了不到四个月。

  2010年11月,中海阳启动了第二次定向发行,成功找到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共募集资金2.12亿元,全部用于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系统项目。

  2011年7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将太阳能光热发电列为新能源首条,中海阳的战略布局踩上了中国产业政策的点。

  截至2013年11月,中海阳利用“新三板”平台进行的定向发行和私募债累计募集资金4.881亿元,为公司的高速稳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利用“新三板”平台,引资、引智这两步,得以并作一步走。

  目前,中海阳光热项目生产基地已在成都建成投产,建成了国内首条具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全自动化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线。

  而在“全国股转系统”正式注册成立的短短一年间,在“股转系统平台”挂牌的企业已达358家之多,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现在,很多小微企业掌门人对“新三板”有非常直白、形象的描述:“比创业板还要创业板,会为中小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对那些在发展初期遭遇融资难的潜力型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雪中送炭。”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