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2013年热点关键词
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4126查看 | 2013-12-25 09:27:00    
  不知不觉时间将要走过2013,回顾这一年,能源行业热点频发。本期《中国能源报》通过各个行业的关键词来展示中国能源经济发展变化,展望未来能源发展趋势 。

  油气

  变革声起  问道市场

  大气治污,油气行业责无旁贷。2013年伊始,国务院常务会议启动加快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拉开油品升级攻坚战大幕。随着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的启动,各地“煤改气”与燃气发电项目发展亦加快发展步伐。

  治污在推动各地“煤改气”及燃气发电步伐的同时,也拉大了天然气资源供应缺口。到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三次发文强调今冬供气形势的严峻,一度无序发展的“煤改气”及燃气发电项目由此进入冷思考。

  同时,已经经历了两轮招标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一直以来发展形势并不乐观,这让许多欲积极参与页岩气开发者逐渐由过热转为理性。

  当所有问题倾向于无解的时候,市场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提到了“决定性”的高度。回顾2013年,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趋势不可逆转。

  价格是市场的风向标。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推行一系列价格政策释放出种种信号,表明我国油气价改已经渐趋市场化。成品油方面,今年,国家发改委发文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同时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并推出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实行优质优价。天然气方面,6月底,国家发改委宣布自7月10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并将其分为存量气价和增量气价。近期国家发改委亦正酝酿居民用气阶梯气价政策的出台,相信在市场化大趋势的推动下,该价格政策会很快出台。

  最具戏剧性的莫过于8月份发生的“中石油窝案冲击波”,被业内视为将成为推动我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催化剂,更引发了中石油拆分大猜想。

  在业内看来,无论油气行业的拆分或重组,还是油气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都是客观必然趋势。2013年,在油气行业发生的林林总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无论治污还是产业发展,需要更加稳健的政策,与更加理性的研究。   

  风电

  迈出寒冬  呈现拐点

  经历2012年的梦魇之后,2013年,风电行业启步,逐渐迈出寒冬。

  “弃风限电超过200亿度,相当于损失100亿元。”这是2012年的风电账本,虽然2013年的弃风限电形势依然严峻,但风电并网条件已开始得到改善。

  相关信息显示,上半年国内新增风电招标量超过8GW,同比增幅超过80%,几乎和2012年全年的新增招标量相当。同时,电力通道建设也正在加快步伐。业内人士测算,今年弃风限电的电量损失将由去年的200亿度降低到100-150亿度,降幅超过25%。

  尽管如此,弃风限电仍然是制约中国风电发展最直接的因素。限电的主因并非技术,而是中国现行的电力体制与新能源发展无法匹配,究其根本是政策、机制、利益平衡问题。重“限”之下,东北、西北与河北等风电大基地已开始探索新路,力促消纳,比如,开始大力推广风电供暖等。

  与此同时,资金密集型的风电企业正从重创中恢复。从风电整机制造商的三季报来看, 多家公司告别过去持续已久的业绩大幅下滑态势,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基本转正。金风科技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9526万元,同比增加383.93%,超过了上半年的净利润9268万元,业绩迎来爆发。从华锐风电三季报也可以看出,公司7-9月份营收达6.26亿元,和去年同期的5.47亿元相比却上涨近15%。

  虽然风电行业未完全走出低迷,但其总体发展形势趋好。预计到今年底,全国风电的装机能量将超过7500万千瓦,发电量将达1400亿千瓦时。面对风电行业的复杂形势,相关政府部门动作频频,国家能源局连续下发文件促风电并网消纳,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亦明确表态,“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基本解决限电的问题”。积极推动电力系统的改革,实现风电优先上网全额收购,加强对限电比较严重地区的研究和运行的监管、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出台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配额制等事项被国家能源局正式提上日程。如果这些政策能真正执行到位,风电行业或能一洗低迷,迎来“大反转”。

  光伏

  政策频出  曙光初现

  有别于往年的各种喧嚣,深陷整合困境已两年之久的国内光伏行业,在2013年稍显“低调”。从年初仅有少数光伏企业出现转好迹象,到今年3、4季度,多数主流光伏企业实现财务表报的扭亏为盈,“低调与理性”让光伏行业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回顾2013年光伏产业的发展,上半年内忧外患,下半年悄然转暖。2013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疲于应付来自各方的博弈之中,从与欧盟、美国、韩国之间你来我往的各种“双反”,到国内“尚德破产”等事件的不断发酵,无疑都过度消费了投资界对光伏产业的投资信心,使原本艰难的光伏行业再次陷入集体信心缺失的处境。

  转机出现在7月。为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7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将光伏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进行讨论。及时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八条”),明确了国内新增光伏装机目标与光伏应用市场的重心调整,并力促涉“光”的几大政府智能部门拟出相关的扶持细则与方案,国家发展光伏的决心与力度都远超当时行业预期。短短几个月间,多达十余项的政策细则被相继推出,从各个环节为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理顺了市场环境,成为扩大国内光伏行业发展基石。2013年也因此被光伏行业称为“政策年”。

  在补贴、上网、融资优惠政策推动下,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同时在应用方向上渐向国际靠拢,转向更加符合光伏能量特性的分布式利用方式上。从2014年国家能源局分配给各省预安排规划来看,分布式电站规模占据2/3强,也确定了分布式才是未来光伏电站发展的重心。在消除上网瓶颈、及时发放补贴、允许向第三方供电的各种突破中,国内规模化启动分布式电站的大环境已经形成。 

  煤炭

  内忧外患 竞争激烈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素有煤炭市场价格“风向标”之称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更是一度跌至近三年最低点报收530元/吨。煤炭滞销,库存增加,煤企经营压力不断增大,中、小煤企在破产边缘挣扎,大型煤企勒紧裤腰带,千方百计降本增效。据wind数据,前三季度煤炭行业两大重要指标双双回落,尤其是净利润增速出现大幅下滑。1—9月份,煤炭行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54%,净利润同比增长-38.13%,除靖远煤电、郑州煤电、金瑞矿业3家外,其余煤炭上市公司净利润皆为负增长。

  煤炭曾经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

  为挽救煤炭行业不断下滑的颓势,继河南省政府率先出台“煤电互保”政策后,山西、陕西、内蒙、安徽等地也相继出台煤炭扶植政策,尽管有地方保护的瑕疵但也不失为有效的权宜之计。

  内忧未解,外患袭来。虽然国内煤价一直在下降,但进口煤仍凭借每吨20-30元的价格优势不断“抢滩登陆”,今年前11个月的进口量达到2.92亿吨,同比增加15.1%,超过去年全年2.89亿吨的进口量,全国新增不到2亿吨/年的需求量中,约有4000万吨被进口市场占领。

  2013年煤炭价格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2012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煤电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电煤价格取消双轨制。自2013年起,又取消重点合同和电煤价格双轨制,国家发改委不再下达年度跨省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自主衔接签订合同、自主协商确定价格。至此,电煤价格已完全放开。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在经历了一年多调整后,环渤海动力煤指数10月中旬以来连续10周上涨,与年内530元/吨的最低点相比,涨幅已接近15%。这个变化让煤炭业听到了 “春天”的脚步。

  能源装备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