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规总院新能源院刘冰: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助力西藏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发布者:xylona | 来源:绿储科技 | 0评论 | 292查看 | 2025-08-04 17:25:18    

2025年7月25日,中国产业促进会“锚定清洁能源高地,推进新型能源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西藏拉萨圆满召开,论坛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储能分会、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西藏大学提供支持。电规总院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院副处长刘冰发表题为《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助力西藏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主旨报告,解读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西藏新能源开发模式


2.jpg


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刘冰表示,2024年底,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分别达到约5.2亿千瓦和8.9亿千瓦,年度风光新增装机超过3.5亿千瓦。新能源整体消纳水平经历从高到低后又逐渐回升的过程,2024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95.9%和96.8%。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高效消纳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保障“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


3.jpg


刘冰指出,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一是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随机性,这两种特性会导致其可靠容量相比同等规模的常规电源低很多;二是当新能源的规模逐渐增加时,整个系统就会由发电机主导变为换流器主导。整个系统的稳态过程会由传统的机电暂态稳定问题变成更为复杂的电磁稳态转变过程。


面对遇到的这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个电源之间互补的特性,构建绿色低碳电源的供应结构;另一方面要提高新能源本体的可靠支撑能力,主要从电量、电力和安全稳定三方面,让新能源主动提供频率支持、电压支持以及电源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逐步替代化石电源。


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探讨


刘冰认为,新型储能要在电源侧、电网侧和负荷侧的多场景快速发展。在电源侧,主要是提高新能源的可靠替代能力;在电网侧,是提高电网的灵活性,保障电网的可靠性;在负荷侧,一是提高用户用电的可靠性,二是降低用户用电成本。现在新型储能在响应特性、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可能还有一些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攻关节点。


4.jpg


结合系统需求,短时、长时储能共同发力,发挥新型储能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重要作用。2030年前,新型储能主要发挥日内调节作用,到2030年规模达到1.6亿千瓦,主要发展小时级的短时储能。中远期,煤电在可靠容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为了解决新能源出力和电力负荷季节性不匹配导致的跨季平衡调节问题,需要发展储氢、储热(冷)等长时储能,新型储能规模需求预计超过10亿千瓦。


西藏新能源开发模式探讨


刘冰结合西藏本身的自然特性和电网的性质,论述了西藏新能源的几种开发模式探讨,一是发展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新能源场站配置储能,由新能源提供电量、储能提供可靠电力和调节能力,通过高精度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技术和智慧调控技术实现风、光、储协调互补,改善电站整体出力特性,能够持续稳定地保障供电并及时响应系统调节需求,主要性能接近常规电源;二是构网型储能提升安全可靠替代能力。通过超配PCS、提升电池倍率,在电压支撑、频率支撑、功率振荡抑制方面,构网型储能可替代部分同步调相机;三是电-热协同储能发挥降碳和保供支撑能力;四是卡诺电池,随着特高温热泵技术的发展,有望把电电转化效率提高到60%以上,同时还具备长时储能的功能,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


5.jpg


刘冰认为,在西藏的新能源开发中,一定要从资源普查,加强要素保障,推动技术创新与示范,以及加强财经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助力西藏国家清洁能源高地的建设。


6.jpg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