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开投集团王海云:以水风光储多能互补调度赋能发展,提出四大协同建议助力国家示范区建设
发布者:xylona | 来源:绿储科技 | 0评论 | 295查看 | 2025-08-05 15:53:32    

7月25日,中国产业促进会“锚定清洁能源高地,推进新型能源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西藏拉萨圆满召开,论坛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储能分会、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西藏大学提供支持。


会上,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王海云发表题为《水风光储多能互补调度与西藏国家示范区政策协同路径》的主旨报告,深入阐述西藏水风光储多能互补发展的优势、集团规划设想及政策协同建议,为西藏国家新能源基地及示范区建设提供实践思路与政策参考。


1.jpg


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破解开发难题,提升发展效能


王海云指出,西藏具备发展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的天然优势与现实需求。从资源禀赋看,西藏拥有四大清洁能源基地,是水风光储多能互补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从技术协同看,水电的灵活调节能力可有效平抑风电、光伏的短期波动,通过多时间尺度嵌套互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比例——水电与风光联合运行时,风光可补充水电电力,水电则能实现长中短期电力电量互补,充分挖掘各类资源调节潜力。


针对西藏新能源开发面临的投资运营成本高、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王海云强调一体化开发调度是关键路径。依托水电基地形成千万千瓦级集成基地,可摊平度电成本;流域梯级水电的调节能力能优化跨区域配置,降低整体开发成本,为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外送奠定基础。


集团规划设想:打造多能互补基地,探索示范模式


报告详细介绍了西藏开发投资集团在多能互补调度领域的布局与规划。在藏北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那曲地区拥有水光风地热等丰富资源,集团已在此布局水电站、光储电站、独立储能电站,在建光热电站、风电等项目,为地方经济提供稳定能源保障。其中,江达水电站作为具备不完全年调节能力的大型支撑电源,显著提升了西藏电网冬季供电可靠性。依托那曲河流域水电开发,集团正有序配套太阳能、风电资源,构建藏北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并与地方政府形成“集团占股60%、地方分享40%”的利益共享机制,直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与就业。


从外送潜力看,藏北基地紧邻四川重庆,而重庆长期存在电力保障缺口,基地送电成渝地区在距离与消纳上均具可行性。目前集团已开展藏北基地规划及送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方案研究,拟在尼加那曲、易贡藏布辖区等流域及藏北布局光伏项目,配套6000万千瓦水电、1200万千瓦光伏、1720万千瓦充蓄电站,规划建设±800千伏直流输送通道,实现800万千瓦送电规模、年输送电量约400亿千瓦时。


在技术创新方面,集团在那曲地区开展多个光热项目,搭建长时储热、光热风光加电加热的超高海拔一体化电源实验平台。通过优化弱网下光热与多能互补调度策略,平台预计可降低一体化运维成本5%以上,年增效益超1000万元,探索形成“以新能源支撑新能源”的调节电源开发模式,具备复制推广价值。


政策协同建议:四大方向助力示范区建设


结合实践探索,王海云就政策协同路径提出四大建议,为西藏国家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


一是培育新能源产业链,推动现代化升级。依托资源优势布局氢甲醇、氨等新能源品种,创新清洁能源与水风光储协同发展模式,促进就地消纳。目前集团正开展光伏制甲醇项目可行性研究,目标在生态环保前提下实现技术产业落地并形成可复制经验。


二是强化多能互补基地化开发监管。在规划编制中强化风电、太阳能项目节约化发展,加快区域化一体化基地开发,统筹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确保规划建设同步推进。


三是加快完善电网网架构架。一方面推进跨省跨区联网及外送通道建设,另一方面优化自治区主网架,确保项目应并尽并,建设调节性支撑电源增强系统支撑能力。集团已开展藏北基地输送通道规划研究,积极推动通道落地。


四是完善清洁能源电价形成机制。包括理顺示范、保供、调节及市场化项目的成本回收机制,完善调节性电源容量补偿机制;研究绿电外送电价机制,形成合理绿电交易价格;探索建立水风光互补交易结算与补偿机制,激励风光消纳。


王海云表示,西藏开发投资集团将持续推进多能互补调度实践,助力西藏加快建成国家新能源基地与示范区,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2.jpg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