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光热之都铸高原标杆 领跑者开能源新篇
发布者:xylona | 来源:德令哈市发改委 | 0评论 | 290查看 | 2025-08-15 17:33:55    

在柴达木盆地的金色戈壁上,德令哈市正以“世界光热之都”的战略定位,书写着新能源革命的壮丽篇章。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全产业链布局,全市在光热发电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成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标杆示范。


光热布局夯实产业根基


德令哈是我国率先发展光热的地区,建成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中控6万千瓦塔式光热电站与中广核5万千瓦槽式光热电站。其中,中控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作为全球第三座商业化运行的熔盐储能塔式电站,年发电量突破1.46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2.1万吨。作为全国光热装机规模最大的地区,海西州已建成光热项目16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9%,其中德令哈市贡献了80%的装机容量,形成“中国光热看青海,青海光热看德令哈”的产业格局。


在建中广核20万千瓦塔式光热项目采用塔式聚光集热技术路线,吸热塔高度达188.5米,工程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2025年12月并网发电,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18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30万吨。拟建的众控35万千瓦塔式光热纳入青海省2025年重点建设清单、中广核德令哈30万千瓦熔盐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已纳入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项目计划今明两年陆续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巩固德令哈在全国光热领域的领先地位。未来,德令哈将以千万千瓦级能源基地为目标,规划到2030年实现光热装机突破400万千瓦,同步配套建设百万吨级熔盐储能中心与光热装备制造产业园,形成“发电-储能-应用”一体化产业生态。


科技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


德令哈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驱动,全力打造光热技术策源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发挥好转动惯量等特殊电网支撑作用。2024年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重点聚焦熔盐储能、智能镜场控制等“卡脖子”技术攻关,目前已突破聚光精度99.5%、光热转化效率48%等关键指标。同期开工的大开口槽式集热器德令哈试验基地,正在开展全球首台兆瓦级熔盐介质槽式集热器工程验证,预计可降低集热成本30%以上。在企业技术突破方面,中广核成功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开口熔盐介质槽式集热器系统,开口达8.6米、集热温度550℃,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青海中控自主研发的云检测系统可精准预测云对镜场的影响,其熔盐泵、电伴热等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化,且能适应高寒高海拔环境。


政策赋能激活发展动能


多重政策支持为德令哈光热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国家层面,2022年3月《国家能源局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将积极探索作为支撑和调节性电源的光热发电示范,建设光热发电项目;2022年5月国务院转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鼓励西部使用光热作为调峰电源;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300万千瓦(青海100万千瓦),正式确定了发展规模;2025年7月国家能源局在答复人大建议时明确支持海西州打造“中国光热之都”,将光热发电纳入新型能源体系核心架构;《能源法》首次将光热发电纳入法律保障体系,配套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明确光热电量按1.5倍折算配额;财政部延续光热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50%政策至2030年,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通过政策为光热产业提供方向指引、规模目标、法律支撑与政策红利,全面推动光热发电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市场与地方政策方面,碳交易市场中,光热项目产生的CCER减排量交易价格已突破80元/吨,成为产业新的收益增长点;2024年青海省发布光热项目上网电价政策,对2024-2028年投产项目执行0.55元/千瓦时的保障性电价,为项目投资提供稳定收益预期;2023年青海省发布《关于推动“十四五”光热发电项目规模化发展的通知》,创新“光热+光伏+储能”多能互补模式,明确新能源与光热配比最高6:1的配置标准,推动光热深度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依托政策红利,德令哈市正以产业园为载体,打造“光热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全链条。


从海子笔下的“浪漫之都”到世界瞩目的“光热之都”,德令哈市以光为笔、以热为墨,在戈壁滩上绘就了新能源革命的壮美画卷。随着中广核20万千瓦塔式项目并网在即,众控35万千瓦塔式光热与中广核30万千瓦槽式光热项目破土动工,这座高原小城正以“聚热成塔”“聚光成电”的创新实践,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