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能源与环保 | 0评论 | 3187查看 | 2015-01-27 17:29:00
日前,国家能源局通报了2014年的社会用电量数据,一方面,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8%,相比去年年初预计的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折速”近一半,另一方面,2014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286小时,同比减少235小时,创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一般情况下,若全年的设备利用小时数在5500小时以上表明该地区用电趋紧,5000小时为用电平稳,低于4500小时,则用电情况相对饱和,一般无需新增装机。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骤减,设备利用小时数的新低,意味着什么?电力过剩时代真的来了?
从7%到3.8%
全社会用电量是经济运行形势的“晴雨表”。根据国家能源局日前公布的全社会用电量最新数据,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55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99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2%;第二产业用电量406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第三产业用电量6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9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
然而今年2月,中电联发布的《201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则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左右,相应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这一数字已经明显低于2013年7.5%的用电量增速。
不过,这仅仅是开始,年中时中电联发布的《2014年1-6月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显示,1-6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62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此时中电联对全年的用电增速进行了首次“调速”, 认为2014年电力消费增速将比2013年小幅回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
这一预期数字在三个月后公布三季度的数据时再次刷新,为全年用电增速3.5%。从7%到6%的改变用了近半年时间,从6%到3.5%仅用了3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日,中电联发布的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称,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9%,其中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回落至1.4%,1.4%用电量增速为2009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同比、环比分别回落9.5和3.8个百分点。
对此,中电联副秘书长欧阳昌裕当时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从电力需求的总体趋势来看,用电需求增速已经进入了“换挡期”。
根据日前国家能源局又公布了去年全年的数据,虽然比11月份预期的3.5%略有提高,当时用电量增速的放缓已经是集成的事实。
“经济进入新常态,用电的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也是正常的。”原能源部经济调节司司长姜绍俊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利用小时“历史新低”
不仅是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骤减”,2014年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也创下了历史新低。
1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行业快报统计称,2014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286小时,同比减少235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其中,火电、核电和风电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的骤减是导致这一数字明显下滑的主要因素。根据快报统计数据,2014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9.2亿千瓦,设备平均利用小时4706小时,同比减少314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4年底全国核电装机容量1988万千瓦,设备平均利用小时7489小时,同比减少385小时;2014年底全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9581万千瓦,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905小时,同比减少120小时。
从火电来看,天津、河北、内蒙古、江苏、山东、海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份火电平均利用小时超过5000小时,但吉林、上海、湖南、四川、云南和西藏等6个省份低于4000小时,其中西藏、云南和四川分别仅有701、2749和3552小时,与上年相比,共有24个省份火电利用小时同比下降,其中,贵州、西藏下降超过1000小时。
风电方面,在风电装机容量前十位的省份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5个省份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吉林和甘肃风电平均利用小时分别仅有1501和1596小时。
对此,国家能源局的分析认为,导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历史新低的主要原因是“受电力需求增长放缓、新能源装机比重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
对于电力行业,对于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一般情况下,若全年的设备利用小时数在5500小时以上表明该地区用电趋紧,5000小时为用电平稳,低于4500小时,则用电情况相对饱和,一般无需新增装机。
全年4286小时的发电小时数,已经远远低于5000小时的平衡状态,更低于4500小时的相对饱和状态。
“电力市场进入过剩时代?在我看来,还要再观察一下。”姜绍俊表示,“一方面,2014年GDP同比增长7.4%,仍保持较高的增速,另一方面,国家推出了七个重大工程包,也会促进相关工业经济领域的用电,此外,今年电力体制改革将会有新的动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市场形成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