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的国资委
来源:投资时报 | 0评论 | 4087查看 | 2015-02-26 11:09:00    
  这个部委的命运挺符合轮回说的。12年前,它不过是中国财政部下属一个局级单位,工作运转自然要听从部里的安排;现在,在正式独立组建12年后,它的命运又再一次交回到了财政部手中。

  如果不出意外,2015年上半年,财政部将接连拿出涉及国有资产改革的政策文件,它们包括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的方案,以及国有资本预算改革方案。这些方案是中国最高领导层拍板的未来国有资产1+N改革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们也将重新塑造国资委的未来样貌。

  猜想已经流传开来。按照上述改革文件的起草框架,目前的国资委将被改造成一个更加强化资本监管的政府机构,改革之后这个部门或会与银监会、证监会很相像。同时,在此基础上,中国还将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这其实是新一届政府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改革任务。它来得有点迟,但推进速度却又有点出人意料得快。

  国资委的问题已经暴露很久。它只是一个政府机构,管理权限却能深入到央企的人事任命、财务计划乃至经营决策。对于一些业绩糟糕、毛病缠身的央企,国资委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机构的设立,直接架空其董事会。外界一直以“央企大管家”来称呼它,但包括央企自身在内的不少人都认为,这位管家大人管得有点太宽了。更糟糕的是,有时候,它很可能对它所管的领域所知无多。

  现在,改革终于再次来临。对于国资委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而言,这是一次迟来的政府自我纠错。他说,“我开始也不懂,后来明白—名字起错了。国资委应该叫国务院国有资本监督管理委员会,不应叫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起名字的时候还提过意见,但是没人敢下决心,说国有资产改成国有资本到底对不对?但实际上这个概念绝对是错误的。”

  这个错误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国资委正式成立之前。1988年,中国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它与当时的财政部、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经贸委、计委、中组部、主管部局等联合行使出资人的权力,形成了一个貌似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就像中国当下诸多制约制度安排一样,约束和监督的美好设想,最终成了九龙治水的乱象。

  此后,这个国有资产管理局又经过多年流离,成了财政部下属的一个局级部门。直到2003年4月5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的三定方案,这个机构才有了今天的面目。国资委低调挂牌后,当时中国196家总计逾7万亿的央企资产,以及近12万亿的国有资产,第一次有了一个权力集中的管理机构。

  这期间,关于国有资产究竟该如何管理的讨论一直贯穿始终。直到今天,这道难题仍然摆在这个国家的权力和智慧精英面前。按照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其运营需要有一个能代表全民利益的出资人,而按照市场法则,这个出资人需要与政府完全脱钩。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后,决策层发现,只能由政府才能代表全民成为出资人。在这里,政府的社会公共职能和资产出资人职能被混合在了一起。

  12年过去后,政府再次对体积庞大、问题丛生的国有资产启动大规模改革。监管方式的改变也就成了应有之义。按照新的改革设想,目前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改革后将更接近周放生口中的那个“国有资本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时,作为配套,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组建,意味着目前国资委的不少职权将被分解。

  二

  看上去,这是一场以分拆国资委为主线的改革图谱—一个职能强大、几乎对央企无所不管的国资委将被拆分成三块功能差异明显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按照制度设计,它会让未来的国资委更像是一个政府机构,也会让政府选出的出资人,从而能更像一家公司一样去打理这个国家归全民所有的巨量资产。

  国资委似乎正在对即将到来的改革做准备。2014年12月23日,国资委在北京召开央企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分析形势,研究部署2015年工作。国资委主任张毅在讲话中说,国资国企改革正步入攻坚期。推进改革必须具有自我变革的勇气,敢于动自己的奶酪,主动改革,主动放权。国资委自身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痛下决心,大刀阔斧,落实以管资本为主的要求,坚决调整监管职能、监管方式和运行机制,不该管的和可管可不管的坚决不管,该放的要彻底放到位。

  是次会议上,黄淑和、金阳等国资委领导均出席参加。但两个月后,这两位副主任便同时去职。在不少关注国企改革的人看来,这两人加上此前退休的副主任邵宁,是国资委内部为数不多“懂企业又具备改革精神”的高层领导。新一轮改革刚刚起步,他们却因年龄问题谢幕了。他们曾是2003年国资委的初创元老,与李荣融共同设计并推动了一系列央企改革。他们见证过近百家央企的消失,也见证了央企的急速膨胀;他们遭遇过2004年国有企业MBO时来自外部的强大讨伐,也经历了备受争议的国进民退,以及2008年经济危机中一波新国有化浪潮。

  新时代的脚步已经离国资委的大门越来越近了。

  国资委主任张毅在央企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说,国资委监管工作的改革不应是动其皮毛的修修补补,而必须是动其筋骨的大刀阔斧,有些方面甚至要脱胎换骨。对此,国务院国资委要带头自我改革、自我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2月3日,国资委宣布沈莹担任国资委总会计师。现年50岁的沈莹是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中国证监会第十二届上市公司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现兼任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局长。总会计师是国资委12年来首次设立的一个领导职位,在国资委即将迎来自身改革的前夜,这一职位的出现,多了几番意味。

  总会计师的提法源自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是一个既对国家负责、又对厂长负责的职位。中国将这一概念引入,并在迈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对总会计师这一职务定位进行了改进。中国现行的《会计法》明确,总会计师是在单位主要领导人领导下,主管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总会计师不是一种专业技术职务,也不是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而是一种行政职务。同时,《会计法》对设置总会计师的范围也有规定,即“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人们大可以粗略地将这一行政职务理解成旧时代的账房先生。它专注于对国有资本的精算和打理。这一行政职务的设置,是国资委开始试图从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的信号。它将对国有资本的预算、经营、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履历看,国资委的首位总会计师沈莹,既精通把关公司上市发行,又精通内部审计与财务监督与考评。不过,要面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核心家产,仅有丰富的专业素养显然不够。

  至2013年,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数量只有113家,但其资产总额达到了35万亿元。十年间,中国央企数量减少了40%,但资产规模膨胀了500%。根据国资委2015年1月底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年底,央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5.1万亿元,同比增长3.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4万亿元。

  从管资产到管资本,需要国资委做出很大变革。至少,它不能再用资产管理的旧思维去管理国有资本。就狭隘的经济学定义而言,“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包括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而“国有资本”则是指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资产形成的一定份额的国有股权,以及以这种形态存在的相应财产。

  相应地,国有资产的管理,需要依赖更多的行政手段,通过法规法令、暂行条例、试行办法等,规范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国有资本的管理,则需要更多依赖经济手段,通过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参股控股等方法,使其配置不断优化,从而保持国有资本不断增值。

  三

  国资委变身后,它将更多地负责国有资本的监管,保值增值仍是第一要务。国资委要确保国有资本—这块中国现行政治制度下的最重要经济基石不会被蚕食,不会被私有化,更不会被经营者带上歧途。同时,其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