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CSPPLAZA | 来源:CSPPLAZA光热发电网 | 1评论 | 6371查看 | 2015-09-12 16:58:00
CSPPLAZA光热发电网报道:2010年,有人找到已处国内自动化控制领域领军者地位的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控”),咨询光热发电的系统控制问题。5年之后的今天,浙江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控太阳能”)发展成为中国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的领军企业。
5年历程,在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DCS)领域创造奇迹的中控在中国光热发电产业已创造了多项第一,在不久的将来,其更极有可能在光热发电行业再创传奇,成功实现塔式熔盐光热发电技术的完全国产化和自主化,并商业化规模化推广应用。
一家企业可以改变一个产业的格局,中控在DCS领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在光热发电行业,中控太阳能正在试图复制这一辉煌。
中控太阳能的“三级跳”
“当时,我们了解后认为太阳能热发电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光热发电系统中镜场投资约占60%左右,镜场控制系统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中控本身就是做控制起家的,所以我们就决定成立一个子公司,来解决镜场的控制问题,由我兼任董事长的中控太阳能公司由此诞生了。”中控董事长金建祥回忆道。
图:中控太阳能董事长金建祥
2010年5月,中控太阳能公司注册成立,时值中控创立的第17个年头。彼时,以西班牙和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光热发电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中国光热发电产业尚处萌芽期,正在艰难孕育首个光热特许权招标项目。
在当时的环境下,未来的一切充满未知,但又极具想象空间。以“控制”见长的中控很快在理论层面解决了光热发电的镜场控制问题,“但我们又发现如果不建电站恐怕还是不能验证这个技术是否可行,于是我们就引入杭州汽轮机集团和杭州锅炉集团两家公司,共同筹资投建德令哈10MW塔式示范电站。”金建祥说道。
一个10MW级的示范电站的建设初衷在金建祥看来就是如此的简单而纯粹,而对于大多数行业人士而言,这一举动却让人难以理解,“有的人说中控真傻,甚至有点无知无畏,什么政策都没有就自己出钱去搞那么大投资的一个项目。事实上,我们根本不在乎这个项目赚不赚钱,我们主要考虑的是研发成果能否得到验证,而非经济收益上的风险。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验证整个工艺路线和镜场控制技术是否可行。只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投入的钱就没有白花。”金建祥解释道。
图:中控德令哈示范电站
2012年5月,中控德令哈10MW示范电站正式开建,一年后的2013年7月即并网投运。实际的运行情况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值,设计点发电效率在50%负荷时实测达到14.9%,如果能够满负荷并网发电,经测算发电效率可望达到16.9%,与国外同类电站的领先水平相当。其成功验证了中控自主的大规模定日镜高精度聚光吸热技术、塔式光热发电能量系统设计与动态优化、高温高可靠吸热储热技术、塔式太阳能整体技术集成与运行维护、高寒高海拔特殊环境下的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今年7月30日在视察该电站时评价道,“中控已因此在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首个10MW级示范电站的投运对推动光热政策破冰也起到了关键作用。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批准我国首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上网电价为1.2元/kWh,花落中控德令哈10MW示范电站。这被看作是中国光热发电产业的里程碑事件,长期以来笼罩在这个行业上空的政策阴霾开始消弥。
而今,为进一步验证熔盐传热蓄热技术,中控正在着手对该电站进行塔式熔盐系统改造,预计于2015年12月底完成安装,2016年二季度完成熔盐项目整体调试,投入运行。待完成该项目的熔盐技术改造验证后,中控将及早启动后续50MW级商业化电站的建设。
“光热发电如果没有蓄热,与光伏相比竞争力就没有很好体现出来,所以必须做熔盐系统升级。另外,目前这个电站是靠天然气来过热的,德令哈当地的天然气价格不便宜,现在我们每发一度电的成本大约是1.4元,而上网电价只有1.2元,因此是亏钱的。但如果把熔盐系统做好,就可以不用天然气过热,整体发电的成本反而还能够明显降下来。”金建祥如是阐述为何要做塔式熔盐系统改造的原因。
从最开始定位于解决镜场控制问题、到建设10MW级示范电站掌握塔式DSG全流程技术、再到今天进行塔式熔盐电站的实践验证。中控太阳能意图通过“三级跳”实现全国产自主化光热发电技术的实践验证。当前,中控的“第三跳”小试已经成功,大规模工业化试验还在进行中,如若成功,将可能成为中国首家掌握商业化塔式熔盐电站全部技术的厂商。
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中控作为中国本土较早进入光热发电产业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家民营企业,其对光热发电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金建祥认为,“这个行业亟需解决的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有大环境的问题。大环境如果好的话,我相信中国光热发电的竞争力将会变得非常强,未来还能实现大规模出口。”
金建祥所说的大环境包括电价问题,融资问题,税收问题,电网接入问题等外在影响因素。
首当其冲的是电价问题,没有电价,项目无法融资,就很难启动这个市场,这是行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电价要尽快出台,或电价的形成机制要尽快明确。只有电价确定,而且比较利好,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资这个产业,如果没有电价,投资收益无法保障,企业是很难从银行或其它融资渠道筹到钱的。” 金建祥解释道。
电价问题深刻影响着项目的融资,而现实的融资成本也亟需降低。金建祥称,“中国的融资成本太高了。我们经过推算,如果融资成本能够下降2个百分点,那么电价就能下降1毛钱。国外的长周期项目贷款利率很低,而中国的商业贷款差不多要7个百分点,跟国外比差不多要高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电价就会相差0.25元。”
另外就是增值税,太阳能发电行业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执行期为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即将于今年年底到期。金建祥建议,“17%的增值税对于没有抵扣成本的光热发电企业来说,负担是很重的,差不多又影响电价两毛钱,国家应该把光热发电的增值税全部免掉。现在执行的免一半的政策也是不够的。”
再一个就是电网接入问题,“好不容易投入巨资建成光热电站,但因为当地电网接纳能力有限而限电弃电,这是很令人遗憾的。经济帐做得再好,如果不能满负荷发电,最终还是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送出通道的建设必须要尽快完善。”金建祥表示。
他坦言,“这些大环境问题都会影响投资者投资光热电站的信心。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的话,我相信不出五年,中国光热发电的技术、工艺、设备都将跻身国际一流水平,光热发电的市场也将引来井喷式发展!”
塔式技术的上升空间很大
槽式和塔式是当前光热发电行业并行的两大技术流派,槽式以更多的实际商业化项目运行案例、更为成熟的技术体系等优势受到一部分人的推崇,塔式则以其更高的运行参数、更高的发电效率等优势被认为是更具成本下降潜力的发电技术。选择哪种技术路线,对业主而言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中控自始至今都在围绕塔式技术进行开发。金建祥认为,“虽然槽式技术在国外已建成的装机量更多,但槽式技术有着效率较低的先天缺陷,并且槽式技术数十公里长的热力系统管道使其在中国高寒地区的应用也将面临严峻挑战。而塔式技术虽然目前的技术难度较高,但其成本下降潜力更大,可上升的空间会更大。按照我们的测算,储热6小时的50MW塔式熔盐项目的总投资大约不到10个亿。我们认为塔式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光热发电的主流发展趋势。”
而对塔式熔盐面临的技术问题,金建祥也毫不避讳,“塔式熔盐的最大问题是启停,在完成对我们项目的塔式熔盐系统改造后,我们将通过实际的运行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经过这两年来运行,我们感觉对于光热发电来说,应力导致的设备损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普通电厂开起来一般是不停机的,但是光热电站一般一天至少要开停各一次,设备所受到热应力都是很大的,会造成应力疲劳,对设备寿命产生一定影响。”
真正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
据资料信息,上世纪80年代,国家曾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国产DCS,但没能成功产业化。到90年代初,该市场基本被霍尼韦尔、横河、罗斯蒙特等国外公司垄断。当时业界普遍认为:搞国产DCS没有前途。但中控并不这么认为,通过自主创新,中控成功打破了外企的技术垄断,推动了国产化DCS控制系统的快速发展,这也一举奠定了中控在自控领域的领军者地位。
今天,中控进入的是一个比单纯的控制系统更复杂、技术密集度更高的新产业。行业的现状与当年的DCS行业有相似之处,有人在坚持搞自主化研发、有人则认为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会让我们走得更快一些,中控再一次选择了前者。
金建祥对此谈了他的体会,他说,“能够买来的技术都是不值钱的技术,真正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在搞控制系统之前,一些大的国有企业也跟国外合资。外企愿意跟你合资,其实是看上你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而最核心的技术是不可能给你的。”
他认为,“光热发电的核心技术就是镜场的整体设计技术、吸热技术、蓄热技术和控制技术,如果能从海外买到这些核心的技术,我会非常赞成这种做法,但我们觉得这个可能性是很低的。”
“即便买来了国外的技术,就一定适用于中国市场吗?这个也未必。比如在加州建好的电站,你利用他们的技术在国内建项目就可以吗?加州的空气很干净,海拔很低,温度适宜,光资源非常好,而中国西北适合开发光热电站的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很高,昼夜温差比较大,风沙严重,引进的技术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他进一步补充道。
“再者,技术还需要更新换代,要不断改进,几年之后怎么办?不是你的技术,你又没有调整和改进的能力,到时还得求别人。而我们就不怕,虽然搞自主研发的过程会比较辛苦,但一旦搞成了,就拿到了主导权甚至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光热发电的成本目前依然过高,这严重阻碍了其市场推广的步伐,自主化和国产化被认为是拉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金建祥对此十分认同,“我是不排斥跟外企合作,但我认为只有依靠技术自主化和装备国产化,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成本。”
一家脱胎于高校的企业,一家民营公司,中国DCS市场的打破垄断者,中国自主化光热发电技术的领军者……,已走过22年历程的中控身上已经可以贴上不少闪光的标签。在过去的5年,中控为光热发电行业做了什么?历史已经铭记。今天,她还能为这个行业创造什么?很快,答案就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