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正向多领域渗透 发展储能行业应建立市场化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电力报 | 0评论 | 3643查看 | 2017-06-06 18:40:00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储能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发展规模方面,以电化学储能为例,2016年新投运的项目装机规模达到101.4兆瓦,同比增长近三倍。在商业规模方面,用户侧电价差的套利、电网侧的容量电价探索、发电侧灵活电源补偿机制等模式的实践逐渐增多。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的结合,互联网+智慧能源场景下的储能应用等新兴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说储能行业正在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在5月23日召开的“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2017”开幕式上,国家能源局相关领导介绍了目前储能发展的现状。

  储能正在向多领域渗透

  “今年是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一年,也是储能产业突飞猛进的一年。根据联盟统计数据,从2016年到2017年峰会开始前,新增的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35吉瓦,这是之前15年累计装机规模的9.6倍。”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静欣喜地说。

  此次峰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了《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7》(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4.3吉瓦,同比增长4.7%。2016年各类技术百花齐放后,今年,锂离子电池和铅炭电池两个技术路线有望成为储能产业发展的中坚技术力量。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储能、氢能等技术开始出现应用规模逐级扩大的态势。

  《白皮书》指出,我国通过前期的技术示范和下游的应用需求,也已形成了对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多价金属电池、新型液流电池体系的进一步研发。

  储能应用方面,张静在峰会上表示,储能应用正在由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传统领域向多领域渗透,并正在参与多领域示范应用。最近几个月公布的三类示范项目中,28个新能源微网示范项目中有26个都应用了储能,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和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中分别有60%和30%用到了储能。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储能产业,如珠海银隆、南都电源、杉杉股份、国轩高科、猛狮科技等企业纷纷加紧布局储能市场。

  应建立市场化长效机制

  此次峰会期间,对于储能未来发展走向,专家们一致认为,一个灵活的市场环境决定了未来储能商业化应用的走向,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初期,还需要一定的产业政策扶持,产业政策的着力点便是给予储能公平参与市场的机会,在政府的监管下让储能的价值真正变成企业家的现金流。

  虽然我国储能产业目前如火如荼,但是储能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看我国储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与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储能的支持政策、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存在商业化示范不足,产业发展缺少统筹谋划等问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表示。

  企业代表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博说出了储能企业目前的痛点:“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市场,没有明确关于电力辅助服务的市场化机制和价格。没有办法把产品卖出去,只能在已有价格体系的空间内找寻适合我们自己所做的事情。”

  储能成本仍然高企、应用方面落地不足,市场刚性需求有待于进一步推敲等都是本届储能峰会上专家和企业的声音。

  那么,现阶段推动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什么?什么样的市场环境或政策框架下,储能可以不需要专门的政策就能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在储能峰会上作了进一步探讨。

  专家们一致认为储能技术路线已逐步清晰,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推动有前景的技术路线,同时要关注用户的需求,通过引入金融资本、推动市场化价格机制形成,为储能创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

  国家能源局相关领导在大会上表示:“与其说在期待一个产业政策,倒不如说期待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这个市场环境一定要体现储能的价值。体现储能对于电力系统、能源系统的耦合性和支撑力度。”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鹏表示:“我希望储能行业能向国家明确表达出以后的市场是现货市场,而不是简单的中长期交易逼迫电厂降价。”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俞振华表示:“从未来的储能生态系统构建方面,一端是解决收入问题,未来一定要把储能融入到电力系统里面。一端是行业本身,要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

  此次峰会上,也有储能政策利好消息传出,据国家能源局相关领导表示,国家能源局将于近期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储能技术与产业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国家能源局将从推动完善储能政策机制、建立健全储能标准化体系、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及加强行业管理四个方面持续推进储能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