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 1评论 | 3591查看 | 2012-12-26 16:31:00
2012年可能是中国太阳能行业最难熬的一年。自年初开始,美国、欧盟、印度先后启动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众叛亲离”之下,中国半数以上中小光伏电池组件企业停产,另有30%企业大幅减产。
为了重振低谷中的中国太阳能,12月20日,中科院在京召开太阳能发展战略暨企业交流研讨会,来自科研院所、专业学会和企业界的100余位代表,一起寻找存在的问题,梳理太阳能领域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光明前景的背后
近10年来,全球光伏产业一直持续“飙车”。一项数据显示,2011年,尽管受主权债务危机严重影响,太阳电池产量仍同比增长了57.6%,而光伏组件同比增长45.6%。
其中,中国是绝对的大户。去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占到了全球的68.1%,而中国大陆生产的光伏组件也占全球总量的61%。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大发展是必然的大趋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说,“但整个制造产业各环节的竞争力却并不平衡。”
以多晶硅为例,“我国的多晶硅性价比不具备优势,平均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使得销售受到严重挤压,多数企业停产,产能过剩,而产量不足”。
赵玉文认为,这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结构的矛盾。“国外的多晶硅厂都是大型化工企业的一个中间环节,因此他们能够享受硅化工产业的综合效益。而我国所有的多晶硅厂都是孤零零的,从头到尾一直做到底,成本就很难降下来。”
中国的太阳能“兵团”
其实,令赵玉文担忧的这个问题,中科院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解决。
“我国太阳电池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大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无序竞争现象较普遍,还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李灿说,“另一方面,当时中科院太阳能科学利用相关的研究分散在数十个研究所,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许多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和自相竞争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9年初,中科院启动实施了“太阳能行动计划”。这个横跨多个学科、涉及34家研究所的计划,通过建立太阳电池、太阳能发电等5个研究中心,在光伏、光热、光生物、光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前瞻性部署。
兵团作战实现了快速推进。3年来,该计划在前沿科学研究方面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于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还实现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突破,3年共授权专利119项。此外,北京延庆八达岭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等系统应用与示范项目也已初显成效。
目前,参与“太阳能行动计划”的研究所中已有19个将相关工作写入“十二五”规划。
不过,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认为,研究成果对产业和科技显现出突出贡献还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中科院有义务担负起重担,充分了解产业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把握好太阳能利用领域的发展重点和组织方式,帮助相关产业尽快度过‘严冬’。”
企业之痒如何解
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立峰对院企合作的诉求很简单:科研院所提供的技术要能回答商业竞争中出现的问题。
“这些年皇明一直在光热发电方面进行投入,回馈很少,但我们一直在坚守。”他说,“如果技术能决定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企业是愿意掏钱的。在我看来,院企合作要分为两极:要么短平快,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要么就超前,帮助企业建立竞争壁垒。”
张立峰此言不虚。“太阳能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除中科院前期投入2.5亿元外,计划从企业获得的经费已达8.5亿元,共建研发平台11个。
如此密切的合作让“两张皮”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机会。而许多企业家之所以看好中科院,是因为它能起到其他单位难以起到的作用。
“中国太阳能是匆忙中上马的,没有经过很好的论证。”理想能源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总裁杨立友说,“长远来看,对太阳能这样一个重大但却并不成熟的新兴领域来说,中科院应为政府提供咨询,引导中国未来太阳能市场的发展。”
“太阳能产业发展面临经济与科研脱节的问题。”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说,“中科院将与相关企业深入交流,从产业需求牵引出发,最终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阳能利用技术。我们会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深度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太阳能利用技术早日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