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金砖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能源部门的领导及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的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峰发表了题为《发展能源互联网,改善生态促民生》的演讲。
高峰认为,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互联网理念、技术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是未来能源系统的表现形式。就能源互联网发展情况,《风能》杂志对高峰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在采访中,高峰数次提到“系统性思维”,强调“要做能源互联网,就要有能源互联网的思路”。在他看来,各方主体都应以系统性思维来参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可再生能源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记者:感谢您接受《风能》杂志专访。请问,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阶段?
高峰:我国第一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已经全面建设,包括大的能源基地、小的综合能源系统,以及大数据平台等各种创新技术都在尝试和探索。
第一批示范项目下来的话,可能会形成一些具有参考意义、推广价值的模式。比如珠海示范项目做的柔性直流配电网系统,可提高配网灵活性与可控性,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提升电网资源使用效率和电能质量。有的地方则靠热的稳定性来消纳电的波动性。比如张北做的风电供暖,其用电侧如何响应发电侧波动性呢?居民家里的温度可以升到23度,过会没风了慢慢降到17、18度,居民也可以接受,这样就可以消纳风电。如果每家每户都能进行这种响应的话,那么聚合在一起,协同控制,相当于一个蓄热池,或者一个虚拟的大储能电站,用热来消纳电,这就是能源互联网其中关于“虚拟化”的概念。这也是电热协同、多种能源协同,是能源互联网很重要的特征之一。
总之,能源互联网是未来的能源体系,具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特征。
记者:能源互联网的完整图景是怎样的?现在是在逐个点突破吗?
高峰: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理念、技术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这就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样子。或者说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能源系统就是能源互联网。我认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一是系统性思维,二是以人为本。这两点与国家十九大精神、能源革命的方向一致。
我们最初做能源互联网定义的时候,就讲“系统性思维”。比如风电并网存在消纳不匹配的情况,不是风电行业自己的事,而是整个系统的事。从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角度来说,觉得是电网卡着,而从电网企业的角度来说,也有他们的难处。最近国家电网的文件中提到“消纳可再生能源是一个重要任务”,国家电网愿意也非常想用可再生能源,但是用可再生能源的难度非常大,波动性很难控制,控制能力也没那么强。该怎么办?需要双方互相了解情况,有系统性的考虑。理想的状态是风电的波动和用户的波动能自我匹配,电网的压力小了,消纳问题也解决了。互联网的核心是拉近供需之间的距离,提升效率。比如微信里面的公众号和微商,以及淘宝、打车软件等,能够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我们在推的直流电网,物联网管控方式等,都是在促进这个事情。
之前我们给可再生能源企业做很多方案,但是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很难落地。需要加强对政府的宣贯,尤其是地方政府,使他们理解能源互联网的意义和重要性,愿意与各方协同合作。通过对相关示范项目的观察,不管是能源互联网示范还是多能互补、增量配电网示范,我们发现,如果某一方以为这块蛋糕切在我这里我就能做,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容易。从国家改革的角度来看,允许混合所有制是想提高效率、大家共赢,把蛋糕做大或者把成本做低、效益更大,大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如果还是传统的思路,“电网收差价非常挣钱,我就想把这块蛋糕切割了”,是的,符合利益的切给自己,但是不符合利益的还供不供电?偏远山区拉不拉电网?你不去拉,让别人去拉,那别人的钱从哪来?这是我们另一个系统性思维的考虑。
记者:可再生能源企业如何才能更深入地参与到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当中?
高峰:我们和可再生能源企业联系较紧密,其中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里面有非常多的可再生能源企业,包括天合光能、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他们之所以加入这个联盟,也是因为看到了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就像我前面说过的,风电不是单一风电的问题,如果要更好地发展,进行业务延伸等,就要在能源互联网方面努力。有些可再生能源企业已经在做相关工作,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朝着能源互联网的方向没错,建议有两点。首先是开放思想,转变思想。建议和电网等具备网络运营管理能力的单位进行混合所有制,可以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在做好自身原有业务的同时,也能分到增值服务的蛋糕。要做能源互联网,就要有真正的能源互联网的思路。有些企业做示范项目做不下去了,我就说,“你为什么不跟电网一起合资?”他说“这块我们就要自己拿下来,算好了收益包装上市”。在我看来,这种算法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没有考虑到国家现在发展的方向是要讲系统性,已经不再是简单粗放、占山为王的发展思路了。实际上落地的方案都有了,只要思想转变了就可能落地。
其次是吸纳懂能源网络的人才,朝这个方面去布局。前面提到的是跟着别人做,也可以自己做,自己做的话需要有人才配套。比如做一个增量配电网,在其中供电供热,那么可再生能源企业做增量配电网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能否做起来,或者能否做得有盈利空间,都是这些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要朝新的业态发展需要有人才的支撑,以及相关的智库配合。
记者: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呈现一些怎样的特征?
高峰: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我国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处于初级阶段,这方面落后于欧美国家,因为他们的市场化条件更加成熟。比如美国的太平洋燃气电力公司(PG&E),一直是气和电一起供应,所以我们现在做的综合能源系统其实是在补课。在电力市场方面,欧美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有不同的主体,而这些在中国国内还没有完全形成,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与此同时,在非洲“一带一路”援建的园区,由于没有政策的制约,我国很多企业现在就可以实现综合能源系统一家来供。所以综合能源系统在国外能够得到实现落地,反过来再促进国内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发展水平绝对是引领世界的。比如微信、支付宝等新的互联网+模式,国外绝对比不了。我国之所以能具有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我们人多、需求大,市场很广阔,就可以铺开,那么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就能够实现。
总之,我们一方面落后,一方面在引领。只要落后的部分能补上课,绝对可以引领大潮。我个人一直是谨慎地乐观,能源互联网方向是对的,前景也非常广阔,但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要努力去实现。
记者:2019-2025年是能源互联网推广应用的阶段,到时候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高峰:期待能够遍地开花。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或者是综合能源服务商等新形态的能源企业海量出现。在此基础上,是能源互联网的更高层面——服务。服务又包含为综合能源服务商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应用,以及服务到人的高级能源服务,即为老百姓提供各种能源套餐、应用,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能源的价值和服务。就像我们现在谈到互联网,还会谈基站的事吗?会考虑路由器在哪吗?会考虑带宽吗?那我们谈论什么呢?是微信、支付宝、打车软件、抖音、今日头条等,这些是架构在基础设施上面的应用和服务。
目前能源互联网在服务方面已有涉及,不过还没有形成像互联网行业独角兽型的形态,因为还没有海量的用户。一旦新形态的能源企业遍地开花,继而互联网形态的能源服务就会海量涌现,或者会同步成长出一些独角兽企业,出现能源界的阿里巴巴、腾讯等。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可能是《变形金刚》中“能量块”的呈现方式。我们现在能做的都是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而且能够落地的。
记者: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高峰:我觉得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国家部委层面的政策出台得差不多了,现在的重中之重是省级、市级政府等地方政府的政策需要配套。实际上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推进得比较好的地区,都是地方政府对能源互联网认知非常到位,并积极主动推进的地区。你可能想象不到,即便是电网公司去做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协调。如果地方政府觉得做这个示范项目没有意义,或者不积极主动的话,任何企业都很难做。
所以地方政府的认知是核心,一旦有了正确的认知,再加上相应的人才或智库支撑,那么政策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接下来的2019-2025年,能源互联网的多元化、全方位发展非常强烈需要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市级政府的正确认知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