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12月,能源互联网行业相关注册企业共计24651家。“能源互联网”这一新概念,也掀起了资本市场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287支能源互联网相关股票,总市值超3万亿,涉及能源互联网全产业链系统集成、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综合能源服务及平台、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开发运营等领域。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能源革命与能源发展战略,首次给出“四革命一合作”的战略部署,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国家能源局、发改委、工信部共同推出《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国家能源局2017年公布启动首批55个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2018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从学术角度探讨能源互联网的理论、技术、方法等问题,一批有关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组织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以清洁、低碳、高效为主题的能源互联网变革和转型影响着社会的变革进程,并成为各国政府和工商界各路精英争相布局的重地。我国自2014年首次提出“中国能源革命和能源发展战略”以来,便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进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工作。正如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主席Saifur Rahman所说,“从国际看,很少能看到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推进某一领域的发展上如此快速。”
为了推进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的要求,巩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和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联合编制了《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8》,并于2019年3月29日在清华大学西主楼电机系报告厅正式亮相。
白皮书回顾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背景,构建了能源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描绘了中国能源互联网政策、产业、技术、创新、建设、公众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总结了中国能源互联网十大关键事件,探讨了全球视角下的能源互联网发展现状,展望了能源互联网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通过“使命”、“颠覆”、“试金石”三个关键词,同读者一起细读《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8》。
能源互联网的使命——打破能源界的“次元壁”
“互联网+”智慧能源即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储存、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
国际范围上,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0-2003概念孕育期、2004-2013初步研究期、2014-2016启航阶段,以及2017年至今的实质性推进阶段。
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6-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阶段。第二阶段为2019-2025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阶段。争取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建成较完善的能源互联网市场机制,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并推动实现国际化,形成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环境。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成从政策、产业、技术、创新、建设、公众生态六个方面全方位评估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态势的指标体系。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兼顾全局性与局部性,形成了一套包容、可复现、可追踪的特色指标体系。截至目前,能源互联网标准共计申报23项。其中,国家标准审批9项,团体标准审批14项。
从更宽泛的角度看,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与纽带,构建多种类型能源的互联网络,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改造能源行业,实现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能源互联网涉及物理基础层、信息融合层、应用实践层和体制机制层等方面技术元素的融合,通过协同设计和规划,力求打破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的“次元壁”,实现能源系统的综合优化,构建开放共享的能源生态,变得绿色生态安全高效。
清华大学孙宏斌教授就此谈到:“某种意义上,我们在突破一种不适应于能源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生产关系,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使命。传统的能源里面,这样的墙无处不在,可以说是“泛在”。其中既有物理之墙,如行业间的壁垒。更重要的非物理之墙,如体制之墙。”
发展现状——先破后立,“颠覆”能源旧生态
从政策层面看,2014-2018五年间,涵盖国际条约、宏观战略、法律法规、行业标准、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多层级的中国能源互联网政策体系已初步建成。据统计,各政府机构共发布296项政策法规。国家能源互联网政策涵盖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顶层设计和体制改革最受重视,此外,源-网-荷-储-信息各个方面均受到政策关注。
从企业发展层面看,跨界成为能源互联网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传统能源企业的跨界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从生产单一能源转向供应多种能源,从提供石化能源转向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从能源产生企业转向能源服务企业,从单一类型能源服务转向多功能的综合能源服务。因为这些能源行业的传统巨头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自己转型,就会被别人革命。”
而互联网企业则通过“互联网+”通道向能源服务领域进军。例如打通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全流程信息渠道,通信技术扩展能源互联范围;或收集分析能源、设备、通道、消费的物联网数据并提高能源效率,大数据技术增加能源互联网深度;抑或通过预测负荷与气象变化,合理规划能源生产,精确设计能源路由,提高能源互联网智慧水平。成功的案例如进军光伏产业的华为,将AI技术同光伏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和安全的清洁能源。
截至2018年12月,能源互联网行业相关注册企业共计24651家。“能源互联网”这一新概念,也掀起了资本市场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287支能源互联网相关股票,总市值超3万亿,涉及能源互联网全产业链系统集成、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综合能源服务及平台、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开发运营等领域。
新政策的密集出台,企业的跨界转型,都是以先破后立的姿态对能源行业旧生态的颠覆,塑造行业新格局。颠覆性在近期的表现,就是能源互联网激活了上下游,产生大量的互动主体,利润出现空间转移。颠覆性不仅是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更是效果的颠覆性。给行业带来创造性的破坏,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从目前看,这种颠覆性已然开始涌动。
创新创业新沃土——能源互联网发展的“试金石”
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成熟度,直接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上。从当前的技术成果看,纵向层面上,有多能融合能源网络技术、信息物理能源系统技术、创新能源运行技术等;横向层面上,有能源生产与转换技术、能源传输技术、能源消费技术、储能技术等。代表性的技术,有储能技术、多能源集成技术、电力大数据技术、电力市场与交易平台技术,等等。部分相关技术已实现大规模商用,当然,另有许多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还有很多核心技术难题等待攻克。
截至2018年12月,能源互联网相关研究机构共计3118家。相关论文数量近五年来呈递增趋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多能源系统/综合能源系统、虚拟电厂、能量路由器、“能源+大数据”、“能源+区块链”、“能源+分布式交易”六大主题。相关专著数量也呈逐年增加态势,代表性著作如刘振亚的《全球能源互联网》,阿诺德·皮科特、卡尔-海因茨·诺依曼的《能源互联网》等。
此外,这五年里,能源互联网方向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仅有14项,2018年飙升至299项。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研究生人数还是相关科研基金数量,都呈现出相同的增加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建设现状广泛体现在供给侧多能联供互补水平、用户侧互联互动情况以及可控可观程度等多个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的示范项目,如“云南能源大数据智慧能源行业融合应用平台”、“苏州同里能源小镇”,等等。首批55个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已经陆续进入验收阶段。
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传统的能源巨头,还是手握技术的初创企业,都在加紧布局能源互联网。政府机构和工商业界已在携手探索能源互联网实践的可能性。
能源互联网技术成熟程度表在能源互联网从理念诞生,到技术萌芽,到现在快速发展的整个技术发展全过程。从当前的态势看,无论是学界,还是商界,对能源互联网概念和技术的创新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创新创业的活跃度,真正成为检验能源互联网发展的“试金石”。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目前这两个领域遇到的最大困境,即集成有余,智慧不足。
小结
能源互联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行业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和良好的顶层设计,也有赖于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白皮书全面总结了我国近五年来能源互联网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白皮书,能了解我国能源互联网事业在过去五年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如何从国家层面去衡量能源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情况。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梳理,政策方面给出了政策总揽,从纵向和衡量两个层面展示了技术发展的历程。这几方面,也恰好印证了“使命”、“颠覆”、“试金石”这三个关键词。
白皮书的发布,是我国能源互联网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将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