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集合,乘坐通勤车
16:00到达中广核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现场
16:15完成当天安全交底
16:30到达集控楼,开始交接班
17:00完成接班巡检,交接班完成
19:30第一次运行巡检
21:30巡检完成
22:00第二次运行巡检
23:30汇总本班发电数据、用水量、用气量抄表,巡检核实
01:30接班人员到达,准备交班移交文件及相关记录,打扫卫生
02:00交班结束,下班离开现场
03:00在静夜中才开始真正的夜晚
这是我在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电站经历的第一次中班,历时超过10小时,在我的手机上留下了30000步的高原运动记录,但却是现场运行检修人员的日常工作。
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电站是国内首座商运的大型槽式光热电站,作为中国光热发电领域的一颗明珠,电站在开工之初就受到了业内外高度关注。位于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属高海拔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为光热电站带来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也为现场运行检修人员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019年3月,我和我的两位同事赵淦、王强作为部门内唯一参与运行工作的团队深入一线,在光热电站现场参与了近一月的运行倒班生活,与现场运行人员工作在同样的岗位,形影不离做同样的工作。
依旧大雪纷飞的3月里,我们一个月的倒班运行是无比艰苦的。忍受着骤然来到高原的不适应,我们在最艰苦的地方和现场人员一起在深夜中上下巡检,顶着病痛坚持在运行的岗位上,克服着痛苦的高原反应执行比平常更为漫长的工作时间,冒着严寒和风雪成为一线员工。我也因为特殊的女性身份面临了生理上、精神上更为严峻艰苦的挑战。在高原上生过病,因为昼夜颠倒的工作生活完全失调,也曾面临现场的诸多困难条件,挣扎在每一天繁重的工作中。
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个月希望可以展现我们自身,以及现场人员艰苦工作的真实境况:中国光热事业的先锋们在3000米的高原,用“不计得失讲奉献、千方百计想办法、攻坚克难有信心”的中广核德令哈精神践行着对于祖国光热事业的奉献。
不计得失讲奉献
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电站,占地面积3960亩,现场运行人员采用四班三倒运行模式,另外有还有检修人员现场值班,保证电站24小时正常生产运行。
现场运维人员90%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德令哈人,他们从祖国各地来到青藏高原上服务于光热电站的正常运行。按照倒班制度,每次轮换中有四天是夜班,也没有固定的休息日。由于光热技术属于新兴事物,运行人员仅有的一天休班,也会利用半天来集中学习光热电站相关的理论。
长期昼夜颠倒的生活无法与家人生活同步,通常只能通过短时的手机视频看一看家人、孩子。想父母、想孩子、想爱人的时候只能打开手机里的相册看一看,每一次都会有心酸的感觉、泪水润湿眼眶。
运行人员中女员工格外的少,与我同值的史有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繁重的倒班生活和同样不轻松的家庭生活相互叠加,她会趁着巡检的时间悄悄歇一口气。我记得,她曾经特别开心的拿着手机说第二天不用去孩子的幼儿园了,可以在家好好睡一觉;我也记得她在上值的路上揉着眉头说自家小孩闹到很晚,她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让我们注意观察她,要是发现她犯困了就打她提醒一下。每一次想起来,历历在目的画面都会让我眼眶湿润。
另外一个女员工刘畅在休完婚假后的第三天就回到了岗位上,她的爱人在另一个运行值,很多时候新婚的爱人只能在交接班前后看一眼,做一个加油的表情。因为运行人员有限,每个人都需要在值上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职责,所以每个人的休假都十分不易。
现场工作不分男女,即便是看起来很柔弱的女员工,也比以往身边的男士还要汉子;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夜晚,也必须按照既定路线巡查关键点,对每一项操作仔细核对;在最困难的日子,遇到需要处理的故障点也会冲在前面。戴上安全帽,她就是专业的运行人员,只有在下值的路上,偶尔会在夜色中看看闪闪发光的婚戒。
德令哈地处高原,环境恶劣。运行人员春伴沙尘,夏沐暴晒,秋遇蚊虫,冬临严寒。我们参与轮班的时候已经是三月,还是下了两三场大雪,夜晚的气温低于零下20℃。我和两位同事曾经也因为如此艰苦的条件而生病咬牙坚持,而中广核的光热人自电站建设之初,就已经在现场坚守了上千个日夜,为电站的建设和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千方百计想办法
与光伏电站相比,光热电站的现场运行工作更贴近于火电站模式。不同发电模式何时切换,如何能够保证电站各个系统的高效低损运行,出现问题的应急处理措施,都是现场运行人员时刻关注的操作重点。
每次遇到新的问题,我都会看到运行人员习惯性的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记下问题的处置方式、临界条件、注意问题等重要信息,这个神奇的小本子被他们有些调侃的叫做运行“葵花宝典”。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自发的进行跨专业学习,电气值的会学习机务的相关内容、储热值也会学习化水相关内容,在巡检和数据整理工作的间隙,这本“葵花宝典”上总能再添上几个关键数据、几个控制原则。久而久之,我们这些一线的临时运行人也能够说上几个典型数值,聊聊一些关键控制点。
在我们现场倒班的时间里,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公司的全体员工有一项额外的工作内容——清洗太阳场内的真空集热管。集热器是收集太阳辐照能量的重要设备,其反射镜和集热管的清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光热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生产效益。
电站现场虽然有专业的清洗车辆,但为了提高清洁效率,全场人员都参与到清洁工作中。一个集热回路有600米长,为了能够高效清洁集热管,清洗人员需要站在3米高的移动清洁车上,双手高举抹布,小心地擦拭真空集热管表面的灰垢,一天下来也不过才能清洁2-3条回路。但也是这样一天一天的积累,不仅仅是为了节省不菲的清洗费用,更是为了保证光热电站初期的发电量和效益。
我国的光热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程度也远不如国外成熟电站。现场运行人员靠着勤能补拙的韧劲和不断学习的精神,在4月份创造了日发电量超过88万度的新纪录,他们是青藏高原上的中广核光热先锋。
攻坚克难有信心
作为国内首座商运的大规模槽式光热电站,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排除万难达到了设计的技术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如何提高发电效率,摸索最经济的运行发电模式仍然是每一个运行人员不断研究的课题。
运行监盘人员的一项工作任务是抄录重要的运行数据,一个轮班下来少的时候需要填制4-5张,多的时候可能要有8-10张数据抄录表,上面密密麻麻的可能多达上千个不同数据。虽然繁琐,但却是珍贵的留底记录。现场运行人员根据这些一手数据对电站的运行策略进行总结,所有的运行数据都是从零开始积累,所有的运行优化都在慢慢摸索。
每个班组内还有自己的配合,尤其是早晚交接班的时候,操作镜场的人员需要根据太阳的辐照调整镜场的跟随,争取最大限度的储热。在我轮班的时间里,就经常看到班组人员在吃饭的时候还在互相总结今天的发电情况,镜场收的是早了还是晚了,是不是还有可能多储热,多发电。
国内光热行业刚刚起步,电站运行经验更是几乎没有,许多的操作都是需要从零开始,不断摸索总结。这个过程中,中广核德令哈光热电站的一线人员曾经摔过跟头、受过教训,但他们从未停止尝试,毫无保留地为了光热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为了更好的建设祖国光热事业,每一天的24个小时里面都凝聚着中广核德令哈光热电站一线员工的工作心血,他们见过戈壁上清澈的夜空,也见过拂晓时初升的朝阳。我们在德令哈的一个月并不足以感受他们全部的付出和辛苦,但仍然想以这样一篇纪实作为礼物,致敬在西北戈壁滩上斗争进取的中国新能源光热先驱。
注:本文转载自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