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传统经营模式,在冲击原有的行业格局时也在为行业的转型指出新的发展方向。同样,在能源行业方面由美国知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首先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的能源互联网前景,不仅构建了新的能源利用体系而且也绘制了在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全球经济发展至今,也伴随着化石能源资源巨大消耗,导致日趋加重的生态失衡。根据2018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2%,高于过去十年平均1.7%的增速,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在2017年增长1.6%。其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全球消费分别增长1.8%和3%。新能源待续挖掘的空间和绿色低碳发展为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布局提供更多的契机。
作为世界最主要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根据2018年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从2008~2017年这十年间,煤炭、石油这两种能源消费约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90%。2017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石油消费比重持续上升至18.8%,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8%。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不断上升,但是依然没有改变经济生产发展还是主要依赖于消费煤炭和石油的现状。
因此,我国在倡导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应是利用能源互联网新的商业模式,以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消费,改善能源结构,通过构建新的能源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为商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一、能源互联网相关概念界定
能源互联网的实现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核心要素:首先,互联网技术的支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多能融合能源网络,以此连接供求两端,实现能源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联互通,用户可以及时了解电能的供给和需求数据。
其次,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是基础。能源互联网需要一个载体,能够将诸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突破地域和环境限制输送到各类用户,并将多余的能量有效的储存。
最后,有效的商业经营模式是方向。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开放、融合和互动的平台,也是现在商业主体投资的新热点,能源市场的逐渐开放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打造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力,以创新为契机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探索能源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也将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能源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传统能源产业的产业链在纵向和横向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壁垒,既难以形成多样化的能源运营方式,也难以实现多形式能源综合管理获得能源的协同效益。
目前,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确立在分布式能源、微网、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和基于数据服务等。陈启鑫等(2015)从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角度提出在能源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将是以用户为中心,运用大数据资源和核心技术,实现价值创造。
二、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自2015年我国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理念以来,2017年全国55个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已陆续开工,进入了能源互联网的实操阶段。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了能源互联网新模式发展。这对于缓解环境压力和应对能源危机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能源革命的主要动力。能源互联网最重要的核心内涵是可再生能源的实现,特别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共享,而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实现之一是分布式能源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相比,分布式能源不需要大电网的投入可以节省输配电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且采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为燃料更为环保。分布式能源的大力推广,将可再生能源有效地发挥使用不仅能够缓解由石化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能够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维持生态平衡。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前期的经济高速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高耗能源的方式得以维持,再加上为应对经济危机所实施的过激的产业政策使得光伏、风能等新兴产业出现投资过剩,这些能源的消纳也成为目前能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在经济新常态下,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多样化会带来更多的新机遇,如能源的产品交易、资产服务或与能源相关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都孕育着许多的商机。由能源互联网所突出的用户体验、大数据运用以及技术革新的理念,会促发更多的市场主体投入到能源产业链条下的各个环节研发,由此延伸更多的能源行业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管理。
三、能源互联网潜在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关于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讨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本文在总结已有学者提出的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能源产业在与互联网结合后在生产领域、交易领域和消费领域的潜在商业模式。
(一)能源互联网生产领域的潜在商业模式。能源互联网在生产领域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在于能源的开发,尤其是清洁能源和利用方面。由于风能、太阳能或地热能等这些能源的开发,必然会带动更多与之相关的生产材料、设备和制造设施的发展。在能源生产上游领域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展B2B或O2O模式,更好地与能源生产商对接,双方可以随时了解供需情况,且在此模式下融资机构的在线平台介入也能为双方提供融资服务,进一步完善能源生产链条。
在能源生产的产品领域,原油或燃料油或新兴品种气温和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以及新开发的能源品种在未来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产品的交易,通过发展电子交易所这类B2B现货交易平台和期货交易平台,以此帮助能源生产者管理成本和规避风险。
(二)能源互联网交易领域的潜在商业模式。能源互联网交易领域商业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电力资源交易的商业模式的变化,从单一的交易主体发展为多元的交易组织,从单一的交易商品发展为多样的能源商品,从统一的交易决策演变为分散化的交易决策且交易信息变得更为透明化等。在能源互联网下,涉及电力资源的交易组织将会呈现更加多元化趋势,同时也将加剧多个交易组织的市场竞争,用电客户也因此会得到更多选择权,选择适宜他们的交易平台。
随着交易模式和市场的不断开放,作为能源供应商将可以实现其多种能源的供应和协调互补,使能源能够得到优化利用,同样用户也能够摆脱单一同质化的电能消耗,在多种可选择的交易商品前自主设计能源消费化方案满足自身的差异化需求。
能源互联网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等技术,能够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建立灵活的交易机制,避开传统主网的能源传输,直接实现区域的产供销一体化,通过自主调节达到区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此外,在能源互联网建立之后,能源的交易也不再受大网架的控制,由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信息服务,增强交易信息透明化。
(三)能源互联网消费领域的潜在商业模式。能源互联网新的消费模式中,面向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将出现“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提高电能占终端消费比重,且能源消费者将会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自身角色的转变。随着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新兴能源的深度开发和并网技术的提高,电能将会成为资源丰富的能源,成为终端消费者的首要的选择。以新能源转化的电能,也具有清洁优势和效能优势,改变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的消费模式,降低环境治理成本。
在新的模式下,能源消费者也可以将角色转变为能源生产者。能源互联网所带来的消费模式的革命将是储能技术的应用。储能技术的应用,能源消费者可以通过储能电站将多余的电能储蓄起来,再将其二次出售,成为能源的供应者。
四、相关建议
(一)提升技术水平,搭建能源互联商业模式。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依靠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智能输电网技术、系统规划分析技术,融合电网、天然气网络、热网与电气化交通网,形成多种能源高效利用的能源共享网络,所以技术的提升与应用是发展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关键。
目前,关于能源互联网系统体系架构和信息能源融合机制还在研究中,特别是储能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并网技术问题依然是发展能源互联网的瓶颈问题,彻底实现能源互联网关键性技术的产业化任重道远。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前提是要解决这些技术性难题,而在问题的解决上,不仅需要攻克技术本身还要在理念、方法和思路上不断创新。
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的搭建不仅仅在于实现能源生产、交易和消费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也是在新的互联网思维下对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的变革,最终实现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二)完善市场机制,保障能源互联商业模式。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相对应的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来维持。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实现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上。从能源互联网的生产模式、交易模式和消费模式来看,其牵涉到多元的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平台,这就首先需要一个可信的交易信用制度,交易双方需要相应的反馈机制获得对应的反馈信息,从而来判断交易双方的信用情况,以利于长久的合作。
同时,为保障能源交易平台的有序,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准则等做好监管工作。更为重要的一点,能源互联网所实现的能源生产者和能源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模式更需要政府逐步进行电力市场的深化改革,改变当前电力市场交易主体的不平等状态,形成有效的信用机制、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