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典型城市能源发展对我国城市能源转型有何启发?
发布者:lzx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3964查看 | 2019-10-09 09:19:04    

当前,国内外典型城市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因此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实现能源系统清洁化发展和低碳化发展,成为城市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纵观国内外典型城市,其能源转型具有与其资源禀赋、历史沿革、国家整体制度与政策环境、城市政策相关的特定性,同时又具有类似的发展趋势。


目前来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成为国际城市能源转型的共同发展理念,能源供应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碳排放、清洁能源占比、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标统筹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需加大统筹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与能源供应


在满足能源供给增量方面,国外典型城市的发展经验主要表现为:一是充分清洁化利用城市内部垃圾、生物质、光伏等能源资源;二是合理选择城市外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现城市内外部清洁能源的最大化利用;三是建立城市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冷、热、电等多能协同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比国外城市,国内城市对城市内部垃圾废弃物处理与能源供应缺少统筹考虑。鉴于国内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特点,城市能源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转型以电气化为主导。


目前国际典型城市提高清洁能源供给的具体做法主要表现为:在能源供应环节,统筹考虑本市能源资源条件与可通过大电网等渠道获取的外部资源,优化平衡内外部资源搭配,以最大程度利用清洁能源;在能源加工转换环节,推动电与热、气等能源系统的协同优化,科学规划热电联产、热泵、燃气三联供等多能耦合环节的规模和布局;在能源存储环节,根据城市能源利用特点,合理配置储电、储热、制氢等能量的多元存储方式,提高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例如,德国哈马碧湖城开发了将能源、雨水、污水、垃圾等进行生态循环利用的系统,该系统同时与建筑、景观、基础设施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在内,是废水、垃圾等向能源的转化;在外,是打造一套集约的能源使用系统,如更环保的恒温系统和更环保的交通方式。


不单纯依靠技术,更多的是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了能源循环利用的高效性,降低了资源与能源消耗,对于能源的节约与利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筑、交通等领域需建立切实的节能措施与标准


在能源消费方面,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一是节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设计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建立和实行工业品强制性能效标准等;二是能源利用效率较高。201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0.304吨标准油/千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日本的4.3倍,美国的2.4倍;三是制定节能鼓励政策。


以政府为主导构建节能法规体系、设立节能服务机构以及建立节能公共财政预算和节能公益基金。相比国外城市,国内城市对节能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在建筑、交通等领域尚未建立切实的节能措施与标准等。


采用“规范—服务—鼓励”三位一体的节能措施体系:一是规范型措施,构建节能法规体系、强化政府集权管理、强制使用节能高新技术;二是服务型措施,设立节能服务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开展节能交易。由能源用户与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节能项目合同,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投资、设计、施工、监测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能源用户从节能效益中支付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及设备改造成本;三是鼓励型措施,财政与税收支持,提供低息贷款与节能补贴。


加强城市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提升市场化运营度


在能源技术方面,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一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的共建与集成,建立综合能源智慧化服务平台,采集能源供给、能源消费等各环节的能源信息,提升城市能源管理运营水平;二是注重城市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以经济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提出协同技术选择方案。


相比国外城市,国内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城市能源技术的选择更加突出考虑单个技术本身的先进性。


能源供给、运营、参与模式的创新,是推动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革命的有效抓手,是能源转型多方受惠的动力源。国外城市能源转型的综合规划、运行与管理主要以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市场主导等利益相关方系统合作模式开展,政府主要在具有明显外部性的空间规划、环保标准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创新公众参与推动能源转型的商业模式,通过市场运营的方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问题,促进多方受惠。


相比而言,国内城市能源转型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营程度不高。


综上所述,从国外不同城市能源转型分析来看,各个城市均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探寻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能源转型发展道路。从操作层面讲,一是尽量增加城市可再生能源供给;二是以经济有效的方式,提高能源系统的效率,从而减轻环境与其他系统的压力;三是在既定的系统效率情况下,对关键的技术、模式进行整合,以实现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和“智能化”,采纳可能减少能源需求或节约能源的机制或解决方案。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