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建设有哪些特点?如何进一步体现可再生能源低碳的价值?
发布者:lzx |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 0评论 | 4088查看 | 2019-11-14 10:56:03    

在推进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的建设中,笔者常常感受到政府部门、学界、企业界、金融界、民众以及国际上对碳市场的关注者,对于中国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有种种不同看法。如有人担心中国碳市场建设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人担心碳市场对减碳的作用不大,不如用碳税工具更有效,有人担心碳市场运行后与现有节能减排的政策产生矛盾,有人对已经试点多年的省级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衔接产生疑问……即便是国家已经明确首先纳入发电行业——碳市场的主体,对于如何开展碳市场在法规政策层面、技术规范层面、具体操作层面也是问题多多。


经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除了对碳市场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及对相关实践情况缺乏了解外,种种困惑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情形:一是对国家推进碳市场建设的战略要求及具体框架不清楚;二是对中国推进碳市场建设的工作情况(进展)不清楚;三是对中国电力发展特点、碳市场建设特点不清楚;四是对节能减排政策、新能源发展政策与碳减排政策的整体情况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碳市场建设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


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是国家承诺和国家方案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6月18日,深圳试点在全国7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经过几年试点实践,7省市完成了试点工作,取得了丰富经验。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


201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健全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推行市场化机制。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深化交易试点,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了中国要在包括碳交易市场在内的15个方面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的承诺。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及有关实施细则,各地区、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制定有关配套管理办法,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法规体系”。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1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从笔者梳理掌握的文件看,中央政府部门及地方政府提出的与碳市场建设相关的要求和措施还有很多,仅从以上列出的有关文件就不难看出,中国碳市场建设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国家承诺,有着长期的理论研究、国际经验借鉴和国内实践基础,有宏观政策框架和中微观制度措施……总之,中国在已经开展了大范围、长时间、多方式的碳试点基础上,全国碳市场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是政府部门积极推进。2018年4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职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至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由生态环境部继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一年来,碳排放交易的数据信息分析、交易支撑系统、制度构建等能力建设有序、全面推进。2019年3月,生态环境部公开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将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政策基础和律法保障。2019年9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文指出,将举办8期碳市场配额分配和管理系列培训班,并依据《2019年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自备电厂、热电联产)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试算版)》进行试算。


二是行业企业开始行动。由于全国碳市场首先在发电行业展开,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发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的作用,在气候变化职能调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就委托中电联开展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工作;在职能调整后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继续委托和指导中电联开展相关工作。根据工作需要,中电联与电力企业加强沟通和协作,在能力建设上,强化了电力行业低碳发展沟通协调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在2009年成立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心、2011年成立以电力企业为主体的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和具有社会代表性的专家委员会、2015年成立以发电企业工作层为基础的电力行业碳交易工作组、2019年又成立“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在工作内容上,在原来开展的碳市场及碳税对电力行业影响研究、电力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研究、参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发电)部分的国家标准起草、二氧化碳排放标准技术体系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又新开展了碳市场(发电行业)建设中的碳价机制研究、《发电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技术指南研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信用体系研究》《烟气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在火电厂碳排放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等。


在培训上,在气候司指导下,编写了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培训教材。持续编制《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法规政策选编》和《中国电力减排研究》年度报告。在协助政府方面,对相关法规政策提出了意见建议,重点参与了发电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以及碳市场运行测试方案的制定,完成了自备电厂参与碳市场的调研工作等。


中国碳市场的特点


时代背景和行业特点决定了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的中国特色。纵观国内外碳市场,其建设情况和运行模式均不尽相同。即使是较为成熟的欧盟碳市场,其运行机制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并在不断完善中;中国试点省市碳市场设计也是各具特点。中国碳市场的建设首先在发电行业开展,是由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来决定的。中国正处在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处于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时期,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能源电力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的过程中,这一时代背景决定了全国碳市场的历史定位和中国特色。


电力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电力规模已为世界第一,同时,技术水平、能源效率、环保水平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总体上由电力小国、弱国发展为电力大国、强国。截至2018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19亿千瓦;1978~2018年,装机容量增长33倍,装机容量从2013年开始位列世界第一;2018年,人均装机容量达1.36千瓦左右。全年全国发电量为6.99万亿千瓦时,中国发电量占全世界发电量约1/4,中国人均用电水平持续提高;1978~2018年,发电量增长27倍,全国发电量从2010年开始位列世界第一。解决了长期以来以电力短缺为主要特征的电力供需问题和14亿人口大国的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创造了世界奇迹。然而,中国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城镇化率水平低、发展需求大,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电力供需总量仍将持续增长。


发电行业不断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变,碳市场规模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也是发电效率水平最高的碳市场


从电力结构看,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逐年提高,但煤电仍然是中国电力、电量的主体。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提高。截至2018年底,火电装机容量114408万千瓦,占比60.2%(其中燃煤发电100835万千瓦,还有约1%的余热、余气、生物质能等非化石发电;煤电装机占比从2010年66.9%下降到2018年53.0%);2018年,火电发电量49249亿千瓦时,火电发电量占比从2011年82.5%下降到2018年70.4%。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40.8%,发电量占比为30.9%。


火电机组结构持续优化。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例由1995年的27.8%增长至2018年的80.1%,提高了52.3个百分点。热电联产机组的比例从2000年的13.3%提高到了2018年的43.6%。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根据中电联统计分析,2018年,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为308克/千瓦时(净效率为39.9%),火电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841克/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19.4%;全部发电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592克/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30.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电发电的碳排放强度开始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国家。以2005年的煤电碳排放水平为基准进行比较,2006~2018年,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措施,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7亿吨,有效减缓了电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


其中,供电煤耗降低的贡献率为44%,非化石能源发展贡献率为54%。虽然煤电装机比重、火电发电量比重继续下降,但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煤电仍然是中国电力、电量的主体,中国电力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高碳结构体系。在初期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约1700家,涉及二氧化碳年排放约30亿吨,将是世界最大的碳市场,且因中国燃煤发电机组平均运行年龄为12年左右,百万千瓦机组平均运行年龄5年左右,碳锁定效应明显,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使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仍将增长,电力碳排放控制任重道远。


低比例煤炭利用水平,缺乏灵活性调节电源,电源电网不协调,煤电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以及清洁能源发电消纳困难等问题,增加了碳市场建设的难度和运行的不确定性


一是与中国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相对应,煤炭的总体清洁利用水平还较低,中国电煤消费占煤炭消费的比重平均约50%,美国91%、澳大利亚91%、德国80%、加拿大78%、英国73%、印度70%。


二是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实现了超高速发展,装机占比持续提高,但由于对电力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认识不足,对转型的困难估计不足,应对问题的措施不力,叠加了一定程度的新能源无序发展问题后,新能源发电利用率低的问题仍然严重,如果不从市场机制上解决问题,则将可能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问题,新能源发展会受到制约。


三是煤炭价格多年运行在高位,且由于部分地区在过去几年甚至更早存在煤电及各种电源无序发展以及电网电源不协调问题,加之电力转型等多种因素,煤电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煤电企业大面积经营困难,2018年全国火电企业亏损面接近50%,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到低碳电力转型。


四是电力系统优化不够。煤电机组的容量分布、地域分布、区域电网间分布不平衡,灵活性电源不够,电源电网不协调,使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电力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受限;电力需求侧管理作用发挥不够,尤其是需求侧响应方面短板明显;高效煤电机组低效运行,煤电替代散煤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使煤电提效、降碳、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以上有关中国碳市场的时代定位和中国能源电力转型特色,是中国率先以发电行业为主体的全国碳市场建设模式区别于中国试点地区和国际上各类碳市场的根本原因。除了碳市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外,时代给中国碳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试题:中国煤电机组平均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已达世界先进,部分机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碳市场如何进一步挖掘煤电“低成本减碳”的空间?热电联供的能源利用总效率大于纯发电机组,碳市场如何促进热电联供的规模,加大替代散煤供热的力度?碳市场如何促进可再生能源电能的消纳,体现出可再生能源低碳的价值?碳市场在促进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电力系统优化方面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建议


1.配额科学,调整有方


碳市场是最能体现市场和政府作用相结合的机制。发挥好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是设计好碳市场的总原则。其中,配额分配是碳市场的核心,也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环节。“适度从紧”配额已确定为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没有“从紧”的配额,就没有市场活力或者市场的活跃度会降低。电力行业是基础性、公用性行业,配额分配应在不显著增加企业负担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保证一定的市场活跃度,促进电力行业结构调整,降低企业碳减排成本。


同时,由于中国火力发电技术水平和能源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技术减排空间很小,要避免配额发放过紧而严重增加企业不合理履约成本,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安全稳定运行。建议在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试算版)试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听取企业意见,完善方案。随着碳市场的发展,逐步推进配额拍卖、回购等适合中国特点的调节方式,促进碳市场运行在合理目标之间。


2.政策协调,低碳统领


碳市场政策工具与中国已经实施的能源总量控制、煤炭总量控制、能效考核、可再生能源发展补贴、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等政策工具的作用有相似的效果。碳市场运行与这些政策工具间必然会发生交叉作用。全国碳市场建设必须要考虑政策间的协调问题。首先是要做好低碳发展目标的协调。低碳发展指标体系要简化,尤其是尽量减少定值型约束性指标。应以中国向国际社会的承诺作为确定低碳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构建碳减排指标体系。


同时要根据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进展,研究更为科学的碳减排承诺目标,并及时修订相应的碳减排目标。一方面,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指标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且因为碳“总量”具有“加和”性和可交易性,宏观指标制定应尽可能向总量过渡。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能源发展处于新的战略转型期,碳总量目标确定也很复杂困难,可以考虑以具有一定弹性的总量目标,或者碳强度目标过渡。


宏观总量指标向电力传递时,要考虑到能源的电力化和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对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正向作用,合理确定碳配额。如散烧煤炭转换为电力时为不新增加电力企业负担,电力碳排放配额应相应增加,使全社会碳排放量在不增加的前提下,总体上提高了能源效率和电气化程度。在碳指标简化、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要加大政府部门在碳目标上的整合力度,建议由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制定与碳指标、碳目标相关的政策性文件。


同时,应大量减少与碳目标相关的文件层级和文件数量,防止碳总量目标分解传递过程层层加码。


做好节能与减碳,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减碳政策协调。目前来看,电力市场化制度设计中虽然提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机制,中国火电低碳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矛盾通过政策措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在碳市场初期主要针对煤电,可再生能源没安排进入碳市场。


从碳市场的根本机制看,扩大市场范围和交易品种有利于活跃市场,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低成本减碳。可以使企业不仅在煤电低碳发展上做文章、挖潜力,而且能够通过电力结构调整,促进能源电力低碳转型。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可再生能源与火电共同在碳市场中运行的机制。


与碳市场交叉较大的是能源总量控制、煤炭总量控制、能效控制政策。从简单的逻辑关系看,好似污染排放、碳排放、废水排放都与能源(煤炭)总量和能效水平有关,即所谓的污染物“同根”“同源”,所以认为控制总量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而,现实中远远不是这样。中国实施了10多年的高强度污染控制要求,传统的工业污染源尤其是电力行业污染控制水平已世界领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可以通过脱硫、脱硝、除尘等末端治理技术措施直接去除。如中国燃煤电厂年用原煤约20亿吨,二氧化硫污染的年产生量近4000万吨,但排放到环境中的量约100万吨,因为通过脱硫装置98%的二氧化硫得到脱除,氮氧化物的95%、颗粒物的99.95%也得到脱除。


此外,大气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的影响,内在机制有本质不同,影响范围、影响后果也显著不同。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环境质量的影响是非线性关系,且与影响区域的环境容量密切相关,不能简单将煤电总量控制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改善环境质量直接挂钩,也不宜采取与环境质量改善无关的大范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而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碳排放总量密切相关,且从理论上讲可进行全球范围的排放量交易,所以更适合于进行大范围的排污权交易。


综合以上分析,对电力燃煤采用能源总量、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尤其是“一刀切”式的层层分解总量目标的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否则,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要求。采用碳市场机制实现全社会低成本减排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措施,应当以此为统领,优化能源总量和能效控制政策。多策并举应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切不可对特定控制对象(发电企业)采用多策并举,不可将控制煤炭变成了控制电煤,不然不能实现调控目标,还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与碳排放管理协调。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转隶至生态环境部后,有利于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生态环境部的管理体系。当前,对于火电厂的污染排放管理,国家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制度,二氧化碳与其他烟气污染物都是燃烧产生,且同在一个烟道,对其排放管理好似理所当然地纳入这个体系。然而,这是一个必须高度慎重决策的重大事项。


因为二氧化碳与常规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处置或治理方式都不相同。常规污染物是对环境质量(环境中污染物浓度)产生影响,影响的空间范围主要在局地、区域,影响时间尺度为小时、日、年,排放核算尺度为小时,核算对象主要是排放浓度,污染影响与污染气象特征密切相关,工程治理措施广泛应用。而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影响范围是全球的,核算时间尺度为年但影响时间尺度以百年计,核算的对象为总量,受技术、经济条件影响,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的工程措施在现阶段无法大规模推广。


如果将现行的用于固定源污染物控制“一证式”管理手段,机械套用在二氧化碳管理、尤其是碳市场的管理上是难以适用的。应当针对二氧化碳排放特性和影响特性以及碳市场建设和运行的需要,提出适用于二氧化碳管理和监督的制度。


3.主体协调,企业关键


毫无疑问,碳排放控制、碳市场建设是影响到经济、能源、环境平衡的大事,涉及到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协调,发电企业、电网企业以及企业集团和企业间的协调。因此,政策的出台、碳市场建设及运行必须发挥合力,共同推进。由于电力工业的基础性、公用性、网络性、技术性等特点和二氧化碳排放影响与地域无关的特点,初期由发电行业构成的碳市场建设,在政府层面重点是做好中央层面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能源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


协调的主要内容是与低碳发展相关的目标、政策一致性,碳配额的确定,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的协调。


在行业层面重点是做好电网和发电企业间的协调,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之间的协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需要电网、发电企业甚至电力用户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作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会对发电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保障复杂环境下电力系统安全的重任将落到电网企业。此外,随着碳市场建设推进,会对传统电网调度规则产生影响,要有效发挥电网在促进低碳电力发展和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作用。


因此,全国碳市场建设需要整个电力系统积极参与,发挥各自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电力企业作为碳市场参与主体,面对复杂的新机制仅靠简单理解和被动适应是不够的。碳市场运行后必然与电力市场不断融合,二者共同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电厂运行模式和盈利模式。应持续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相关培训,尽快掌握碳市场的机制和方法,通过基础建设和模拟运行,熟练掌握碳交易工具,并将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统筹考虑,使企业低成本碳配额履约与企业的总体效益结合起来。


电力集团公司应当发挥总体优势,在集团层面统筹碳市场建设,使国家碳市场建设的有关要求在企业落到实处,并通过碳市场的作用,努力降低集团公司整体低碳发展成本。


4.市场协调,传导顺畅


一是价格传导机制协调。国家开展碳交易以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建议建立碳市场和电力市场联动机制,将碳成本反映在电价中。全国碳市场初期配额免费发放,但是存在配额缺口,由此造成火电企业整体上会提高减碳成本,而提高的碳减排成本应该最终传导给电力消费者,而不是电力企业单独承担。


二是电力市场中的低碳措施要与碳市场协调。在没有碳市场条件下,电力市场中有关节能减排的要求具有合理性。如在中发9号文中,将“坚持节能减排”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提出要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等要求。当碳市场建立好之后,这些规定应当重新调整甚至取消,否则碳市场的作用将难以甚至无法发挥。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