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迈向高层次协同创新共同体 光热电能源材料创新划入研究规划
发布者:lzx |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 0评论 | 3239查看 | 2019-11-25 11:06:53    

六个方向灵活移动、精确抓取目标物体、人机交互简单易用……在东莞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轻量级工业机器人已经能够组成一条完整的全自动月饼包装生产线。


李群公司的创始团队大多拥有香港教育背景,他们此前在香港的高水平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当最新科研成果需要变成产品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莞松山湖地区。


“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东莞的供应链齐备,我们的产品可以很快地更新迭代,这里也靠近我们的制造业客户,上下游相当通畅。”李群公司市场总监梁锦棠说。


近期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从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等指标综合评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如何加强广东与港澳的协同创新,成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必答题”。


由于创新的资源禀赋互补性强,港澳青年北上寻梦、“香港科研+内地创业”一度引领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潮流。在梁锦棠看来,不论是全球领先的大疆无人机,还是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的商汤科技,诞生在港澳、壮大在内地的独特优势就是这些独角兽企业成功的“密码”之一。


当前,李群公司所在的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在孵的40多个创业团队中,来自香港的团队占20%。在深圳前海,今年有600多名港澳青年在前海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实习,前海的企业还面向香港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成立近5年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也已累计孵化了超过170家香港创业团队。


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基础研究等短板加速补齐,广阔的市场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不再是广东仅有的优势。“近一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研方面的交流往来日渐增多,协同创新正在迈向更高的层次。”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这是近年来粤港澳基础科研合作的一个缩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等一大批带有“湾区基因”的科研院所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赵予生今年多了一项新工作,他要带领一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从事新材料研究。根据规划,这个由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比亚迪公司等高校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实验室,将聚焦光热电能源材料与器件的源头创新。


“从实验室筹建到正式成立的过程中,粤港澳各个高校开展了充分的沟通协作。今后,在这个平台上,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将会碰撞出令人期待的火花。”赵予生说。


与赵予生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张广宇,作为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与5所香港的大学建立了科研交流合作机制。张广宇说,政府赋予了实验室比以往更多的权限,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可以自主决定,灵活的体制机制吸引了越来越多港澳科研人员前来交流、工作。


当前,曾经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协同创新的藩篱也正在逐渐被打破。来自广东省科技厅的消息显示,广东制定了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省级科技计划的相关规定,推动广东财政科技资金从政府部门直接过境港澳,粤港澳三地还发布了2019年度联合资助计划指南。


有10多个香港项目在孵的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已经尝到了科研经费跨境使用的甜头。该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说,由于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与香港的大学联系紧密,他们对科研经费跨境使用有着迫切需求,这样的举措有望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未来,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创新,还要培育壮大‘知识市场’,让市场在大湾区知识生产、流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樊建平说。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