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我国人均收入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虽说缩小这些差距的前途是光明的,然而,我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路还很长。因此,从后发优势和追赶型经济角度展望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
一、站在辉煌路口向前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绩,更是为世人瞩目。受益于持续的市场化改革和不断加深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总体制度成本逐步降低,各领域的市场激励逐渐理顺,以及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快车道,经济实现了“挤压式增长”。1978~2018年GDP年均增速高达9.4%,分别高于同期世界和OECD国家年均增速7.0和6.5个百分点;人均GDP增加至9608美元,已经处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与此同时,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从2498亿千瓦时增加至6844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8.6%,人均用电量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达到4905千瓦时/人、694千瓦时/人,占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比重分别超过60%和30%。其中,“十三五”前三年,全社会用电量实现超预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7.2%,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大概率超过7.2万亿千瓦时。
当前,“十四五”电力规划工作已经提上日程,过去三年电力较快增长的势头能否延续,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我国中长期电力需求增长趋势如何变化,整个能源电力行业都十分关注,亟需我们加快开展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
二、追赶效应下的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电力要适当超前布局,要提前预测和规划,反过来,经济增长预测是电力需求预测和电力规划的重要前提条件。要确定我国中长期电力需求增长的边界,必定要回到对经济增长潜力的分析预测上来。
当前,在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关键的窗口机遇期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国际上反全球化愈演愈烈、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长期经济增长预测工作的难度显著增加。然而,我们应当拔除繁芜,剔除那些次要的、枝节性、临时的因素,专注于影响经济增长趋势性的“慢变量”,才能拨云见日,看见远处的经济前景。
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预测,最主要的“慢变量”是追赶效应依然存在。改革开放40年,“改革”的是制度政策,“开放”的是市场,最终充分释放了追赶效应下的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快慢与后发优势强弱密切相关,一个经济体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差距越大,后发优势就越强,经济增长率潜力就越大。
以实际购买力水平看(2011年美元不变价),2017年,我国人均GDP水平占美国的23.4%,相当于日本1957年、韩国1985年的同美国人均GDP差距。在这个差距水平上,日本、韩国在后续的30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8%、6.2%,而年度增速水平呈现逐级回落的态势。由此来看,我国长期经济增长仍然存在较大的潜力。
考虑我国人口转变特点,尤其人口抚养比上升、就业人口比重见顶回落的时间早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亚洲经济体,将经济增长率分解为:经济增长率=劳均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就业人口比重变化率。其中,劳均GDP增长率主要体现追赶效应,通过“中国劳均GDP增长率=μ×(美国上一年度劳均GDP/中国上一年度劳均GDP)θ”(μ和θ两个参数通过日本1957年、韩国1985年、中国台湾1973年以来数据估计得到)和麦迪逊数据库与宾州大学世界表(PWT9.1)得到我国2017年以后劳均GDP增长率,预计2021~2025年年均增速为6.96%,而后2026~2030年、2031~2035年、2036~2040年、2041~2045年、2046~2050年陆续降至5.74%、4.97%、4.44%、4.05%、3.75%。
此外,人口增长率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计算得到,其中上述各时间段人口增长率分别为0.20%、0.03%、-0.11%、-0.22%、-0.33%、-0.43%。
综合对以上三个因素的预测,预计上述各阶段我国经济的增长率潜力分别为7.07%、5.50%、4.02%、3.06%、3.09%、2.41%。当然,这种潜力的释放,需要我国继续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继续优化调整配套制度和政策,深化市场化进程和保持对外开放等约束条件。笔者认为,近年来改革开放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相关重要政策正在加快推进实施,我国将大概率能够满足上述这些条件。未来不同年份实际经济增长率将围绕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尤其短期内经济增长率仍将可能处在潜在增长率水平以下。
三、电量未来增长:经济是马达,气温是助力
电力是经济的先行官、风向标,而经济是电力增长的核心“马达”。从经济增长预测到电力需求增长预测,有很多种方法,从总量的角度,经济总量(即GDP)与全社会用电量相关性是非常高的,1978年以来,我国GDP(1978年价)与全社会用电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997,而同期两者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522。从国际比较看,197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GDP与全社会用电量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98左右;日本1960年、韩国1985年以来两者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由此可见,经济总量与用电量的关系是非常稳定的,可以通过经济总量推算电力需求总量。
2008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与GDP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从线性函数型向对数函数型转变的迹象,而且对数函数趋势线拟合优度高达0.98以上。从国际规律看,197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等全社会用电量与GDP之间的关系都是对数函数型的,成功追赶型发达国家如韩国、新加坡转型发展以后也呈现对数函数关系。因此,基于对数函数关系,从经济总量推算全国全社会用电需求是合理的。
通过测算,预计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51万亿千瓦时,超出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预测上限0.31万亿千瓦时;2020~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增加至10.97万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2035~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增加至12.65万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从目前长期电力需求展望研究看,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在10~14万亿千瓦时之间。
此外,考虑气温变化因素后,中长期全社会用电量要更高一些。近年来,夏季气温总体偏高,带动降温负荷快速增长,最大降温负荷占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测算,2015~2018年降温电量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国外有研究指出,巴黎气候协议限制温升1.5摄氏度的目标难以实现,未来15年即将打破这个限制,未来30年左右温升2摄氏度的限制也将被突破。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模型预测,相对于1986~2005年,未来高温日数增加较多的地区集中在中东部,而中东部地区将一直是全国用电负荷中心,从而高温天数增多将继续带动降温负荷电量增长。综合考虑空调普及、人们对气温敏感性提高以及降温负荷基数已经很高等因素,如果按照年均新增拉动0.05个百分点计算,2035、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11.80万亿千瓦时、13.63万亿千瓦时;如果按照年均新增拉动0.01个百分点计算,2035、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11.13万亿千瓦时、12.84万亿千瓦时。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分析中所使用的方程参数值,虽然总体上比较稳定(如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但是随着样本量的调整会略有变化,从而导致未来预测的结果会发生一定变化。所以,需要滚动计算和调整预测结果,并结合其他方法预测结论用于实际电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