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现代能源经济?
发布者:lzx | 来源:国网能源院 | 0评论 | 3200查看 | 2020-07-20 15:48:40    

国网能源院供需所持续20多年开展电力供需分析预测、能源供需分析预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建模与研究工作。本文将围绕能源电力需求预测模型、能源电力供需形势、能源电力转型发展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内容,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思考与读者分享交流。


当前,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环境形势严峻、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剧等因素都决定了以高耗低效的能源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能源上下游产业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跨越战略转型关口。本文基于现代能源经济的内涵、特征及面临主要障碍,以宏观、系统、发展等视角,提出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思路,并系统研究了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为政府制定能源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企业实现创新、高效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也为能源行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能源发展的经济性问题一直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要进一步发挥能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这就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能源发展理念进行指导。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研究现代能源经济,必须在宏观经济的大框架下,从历史发展演化的维度,以系统的角度,以发展的视角来思考。


1.现代能源经济内涵、特征及障碍


现代能源经济是研究现代能源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明确现代能源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对现代能源体系在技术、制度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新要求,从而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供应保障有力是现代能源经济的基本特征,实现多方位的能源服务,多能互补的智能化能源供应体系。价格可承受是现代能源经济的重要特征,价格应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加快环境损害成本内部化,并实行差别化的价格政策。清洁低碳环保是现代能源经济的核心特征。


资源配置高效是现代能源经济的本质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逐步转向以提高效率和创新驱动为主,资源配置效率也要逐步提高,即资源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转移。经济社会效益高是现代能源经济的显著特征,经济效益能够促进能源产业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能够推动其经济效益的增长。


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目前主要面临观念、机制和客观等三大方面的障碍。观念层面主要是对能源属性认识不够全面,对自身战略性地位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质量和效益等经济问题不够重视;机制层面主要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产业融合机制不到位,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监管机制执行力度不够;客观层面的障碍在于我国的发展阶段不可逾越,资源禀赋不可变更、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2.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思路


(1)充分考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及对能源发展的新要求。


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必须推动能源生产更加经济、高效,能源品质更加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更加安全、可靠。


更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方式和路径。高质量发展要求多样性,经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各地区发展方向都有很大的战略选择空间。不同的能源资源地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及环境约束等,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且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能源产业。


更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人口和经济总量的“胡焕庸线”仍将长期存在。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存在“逆向分布”的特征,尤其是清洁能源大多分布在西部,而负荷中心主要在东部城市,应该构建能源区域间的合作共享平台,促进区域间能源及经济发展平衡。


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源行业必须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以质的适应性、量的均衡性、时间的有序性、空间的聚合性和配合的协调性投入到能源发展中去,形成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能源产业体系。


更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应把握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完善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体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的作用,是能源供给侧改革、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保障。


更全面的对外开放。能源行业是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主要载体之一。“一带一路”能源大通道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能源共享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通过对外开放构建能源贸易体系,解决能源领域的装备制造产能过剩、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消纳等实际困难。


更加注重绿色发展。高速增长阶段的关切主要表现为“GDP居首”,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关切“绿色环保”,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能源发展应坚持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结合科技、制度、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产业新供给,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使得创新成为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


(2)更加关注发挥能源行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助力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能源领域之所以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是因为可以利用能源供求日益严峻的形势,通过确定能源约束的倒逼机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突破。能源革命加快调整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结构,促进了新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升级和拓展的主要途径,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源技术革命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通过能源技术革命,可以加快调整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结构,形成有利于能源节约利用的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带动能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如相关制造业、配套设施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能源产业的升级转型还能促进节能模式的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能源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能源产业在“精准扶贫”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发展与民生改善密不可分。能源产业能够改善生产用能条件,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强自主发展动力,能够改善生活用能条件,可以使贫困群众尽早用上可靠、清洁的能源。


3.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重点举措


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提升资源配置能力。能源体制改革主要是转变政府的能源管理方式,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要素自由流通、竞争公平有效的市场机制,为能源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创新提供市场基础、空间和机遇。主要包括推动能源投资多元化,在监管的过程中注重市场规律,依据能源供需,减少能源要素流动阻碍,通过加强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来支持能源体制的改革,放开电力、油气供应竞争性环节的价格,在新能源方面探索符合发展特性的定价和补贴模式,发挥政府的作用保障公平,从而发挥能源保民生的作用。


推动能源消费变革,引导能源消费新模式。针对消费主体分类施策,引导能源消费者完成角色转变。我国的能源消费主体主要包括居民、企业和公共机构三类,不同的能源消费主体通常其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也不同。根据不同消费主体行为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兼顾能源消费需求升级及消费者角色的转变,加快制定鼓励能源消费升级相关政策,鼓励能源消费者向能源“产消者”转变,从被动接受地位向主动选择地位转变,注重提升能源消费主体的消费体验,引导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高效、经济、便捷、个性化的方向升级发展。


加强能源技术革新,发展能源产业新业态。无论是产业内生新业态还是“X+能源”型、“能源+X”型新业态,都需要掌握先进的能源技术做支撑。技术可行是能源产业新业态真正迎来大发展的前提。一方面应该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领域攻关,推动跨领域技术创新合作。另一方面,应该加强能源领域“产学研用金”合作,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能源消费模式和产业业态的创新应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通过财税金融、科技奖励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兼顾能源行业非实体经济发展。能源领域应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一批大型成套设备,争取在新能源关键设备领域取得突破,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推动能源金融一体化,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能源金融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合理引导金融“脱虚入实”、服务实体经济,对于提升我国在能源资源争夺中的优势、增强在全球能源定价中的发言权、保障能源安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构建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提升其对能源规划、服务、监测的作用。建立反映能源资源、能源建设、能源生产、能源加工、能源流转、能源消费、能源库存、能源技术、能源节约、能源平衡、能源价格、耗能设备、能源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能源付出的环境代价、反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源管理行政效率、效果和效益的指标。结合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国家级以及省、市、县等四级能源监察体系,健全能源计量体系以及时获取或审核不同维度的能效数据,充分发挥体系的监测功能。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互联互通的能源开放新格局。构建区域良性互动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以能源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现。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是实现我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构建智能电网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着重大作用。此外,应当优化城乡布局,实现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能源资源较富有的地区,进行能源产业的升级,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吸引东部及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集聚,从而加快西部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度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能源企业的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扶贫收益,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脱贫能力。


强化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实现能源产业和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开发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以能源产业为起爆点,努力做好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增加产业链附加值,逐步形成垂直分工衔接、水平分工互补、机制关联共生的产业体系。在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的前提下,围绕矿山设备、发电及输配电设配、风电设备、光伏设备、装运设备等能源设备的巨大需求,着力建设装备设计、制造和维修的服务基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4.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保障措施


加强能源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加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并结合能源行业实际情况,设定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从理论层面支持能源高质量发展,降低实际投入的试错成本。构建试点建立现代能源经济产业体系,诞生一批产业示范园,因地制宜发展上下游产业,形成一系列试点示范区。试点建立现代能源经济主体体系,形成一批领跑企业,孵化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劳动者。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助力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明确现代化经济体系对现代能源体系的新要求,强化创新在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制度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对创新人员实行激励政策,为创新性人才提供创新环境。


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提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环境。强化制度配套,促进环保政策与能源政策统一协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连贯统一,提高政策综合效力。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和环保电价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机制和制度环境,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融入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约束指标管理,适度把握审批事项,加大下放力度。以改革环评管理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排放标准倒逼能源产业技术升级。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的宏观管控,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减排。


完善现有统计数据系统,配套能源高质量发展体系评价指标。对照能源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际统计先进经验,推进统计标准化、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完善统计分类规范统一标准,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数据安全、真实、完整,确保数据源的真实性。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促使能源统计数据进行有效的分门别类处理。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及时对能源统计数据当中的问题做出反馈和分析,提升统计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建立开放数据网络平台,及时开放、发布、共享能源数据信息,同时开发应用程序,便于社会公众随时随地浏览、使用数据,提高能源数据的应用价值。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立足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监管促进能源行业健康发展,营造诚信行业氛围。进一步提高能源市场开放程度,为民营企业参与平等竞争创造条件,拓展民间投资空间,持续加大竞争领域开放力度,吸引民间投资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部分垄断行业通过混改积极引入民间投资,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精简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放宽能源产业市场准入,增强开放可预期性。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