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甘肃电力未来将聚焦风-光-光热-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外送基地等技术攻关
发布者:admin | 来源:甘肃电力 | 0评论 | 3919查看 | 2020-09-10 09:41:59    

近年来,国网甘肃电力坚持“科研+转化”双驱动,紧密聚焦新能源发展实际,通过组建国网公司级“大规模新能源基地集群控制技术”“荷网源协调控制技术”科技攻关团队和省公司级“风光热储综合利用”等多个科技攻关团队,搭建公司开放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探索建设公司科技创新岗位分红激励机制等措施,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以国网甘肃电力产业单位为依托,助力公司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实效助力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


甘肃是新能源大省,国网甘肃电力一直非常重视服务新能源健康持续发展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大规模清洁能源消纳外送,由国网甘肃电力牵头的2项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日前都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科技项目“千万千瓦级风光电集群源网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近日召开的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大会上得到隆重表彰,由国网公司董事长毛伟明亲自授予项目负责人奖牌。


在助力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方面,国网甘肃电力采用“外送为主,就地消纳为辅”的方式,依托国家、甘肃省、国网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新能源预测预报、有功无功协调控制、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现货电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系列问题。自2014年以来,甘肃电网在新能源比重高达42.33%、电网运行方式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通过荷网源科技攻关项目,国网甘肃电力将河西地区459万千瓦高载能负荷和1036万千瓦新能源协调控制起来,2019年仅酒泉钢铁公司就多消纳新能源电量22亿千瓦时。2016年以来,国网甘肃电力新能源消纳率提升37%。


而对于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消纳,国网甘肃电力则采用“就地消纳为主,外送为辅”的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可时移农业负荷。国网甘肃电力在定西香泉建成了示范工程,2019年示范基地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润1500万元,培育出可时移农业负荷892千瓦,还解决了当地23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利”。在基建工程中,该公司自主开发的新型压力注浆接地装置也被广泛投入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年节约变电站改造投资600万元以上,有效节省了运营成本。


在天水武山33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国网甘肃电力通过智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得出实现强度韧性提升和智能性能优化的配比。作为导电混凝土接地材料,达到降低造价目的;作为智能传感材料使用,与混凝土结构同寿命,实现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的健康监测。研究结果证明石墨烯掺入即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30%,智能混凝土能够在弹性段表征其线性的应变或应力特征,在塑性阶段能表征其塑性或损伤的发展程度,电阻的陡然上升则代表智能混凝土出现裂缝,从而智能混凝土能够在不同受力阶段表征其受力状态和损伤状态,实现结构安全监测的目的。


在张掖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国网甘肃电力在综合考虑工程现场盐碱环境和冻融交替作用等多重腐蚀耦合环境下,提出UHPC-NC组合桩方案,通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UHPC)和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crete,简写NC)材料组分的调整改造,设计所需要的UHPC保护层-NC核心组合桩施工方法。在工程现场的实际条件下,重点评估基础的冻融损伤和其中UHPC-NC界面的性能,通过优化保护层厚度,确保保护层与和核心部分的协同工作不受现场环境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该公司结合了UHPC抵抗环境能力强和NC造价低廉的优点,对提升盐碱地区输电线路以及变电系统基础的长期耐久性,以及推进新技术的工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武威,针对低压台区大量异常线损、不合理线损缺乏辨识和原因分析等难题,国网甘肃电力研发了一款“末端感知单元-神奇小章鱼”低压台区线损治理产品。该产品通过多路高精度AD接口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利用LOG改进算法、聚类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等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源端清洗分类后,采用兼容的HPLC高速载波、蓝牙等通信技术进行末端到主站的传输,同时通过毫秒级电流扰动识别边缘设备,准确判断从属关系,可高效辨识异常线损并分析原因。该成果在黄羊供电所试用期间,共发现问题58个,发现违约用电客户8户,发现计量装置故障19起,查明户变关系错误20个,查明变比错误6户,发现地埋线破损问题5起,台区线损率从8.62%下降至4.11%。目前,该产品已在甘肃甘南、临夏、陇南等高损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良好成效。


在陇南,国网甘肃电力通过搭建起现代智慧农业与电力科技之间的桥梁,致力科技兴农和脱贫攻坚。针对陇南王山村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给花椒晾晒带来的困难,国网甘肃电科院相关专家蹲点研制花椒烘干机,发明了可烘干黄金木耳、花椒、金丝黄菊等农产品的多功能烘干机。发明成果亮相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并荣获甘肃省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和第23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国网甘肃电力科技创新工作能取得如今的成效,与该公司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人才培养方面,该公司专门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科技攻关团队等,在破解甘肃电网面临重大技术问题的同时,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截止目前,该公司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国网领军专家19人,博士、硕士40多人,为国网甘肃电力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不断强基固本,注入鲜活血液;累计拥有国内专利710项,美国发明专利8项,年度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达22项,多项研究成果在系统内得到转化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公司和电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内外新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国网甘肃电力科技创新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个人、先进事例,也得到了广大员工的广泛赞誉,激励着广大电力人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向前。例如,该公司新能源专家汪宁渤“十年磨一剑”,先后承担主持的两项国家863项目于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大会上得到毛伟明董事长亲自授奖表彰;高电压专家吕景顺,在工作中发现了高压试验规程中的错误数据,通过数十次实验验证后,对实验规程进行了更为准确的修正;继电保护专家何世恩,在祁连山换流站调试时,从几十个GIS罐中准确判断出了故障位置,为现场抢修赢得了宝贵时间,在场所有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经研院的王仕俊,是一位“85后”小伙子,别看他年纪轻轻,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可不小。他立足于本职岗位,踏实勤恳工作,善于思考创新,目前已经申请了100多项个人专利,这样的傲人成绩,令很多同行都羡慕不已;还有检修公司的吕强,在带电检修过程中发明了“小飞人”等系列实用工器具,大大方便了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操作,用个人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下,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已成为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的梦想和追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征途不止,奋斗不息!在谈到下一步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时,国网甘肃电力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任重而道远。国网甘肃电力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之路。近期,公司正在探索开展《公司开放型共享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方案研究》等相关制度方案的研究和实施,目前公司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下达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等措施,全面激发公司科技创新人员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


后续,国网甘肃电力将进一步凝聚内外合力,结合地区优势和发展现状,持续挖掘公司创新人员创新潜力,聚焦高比例新能源高效消纳、大规模交直流混联送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光-光热-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外送基地的建设等新能源重点研究技术攻关,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力求在科技创新发展之路上实现更大跨越,助力甘肃电力能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