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缘何成为新能源企业聚集地
发布者:admin | 来源:人民网 | 0评论 | 3464查看 | 2021-03-09 08:38:17    

风光天上来,电从空中走。曾经荆棘丛生、荒漠化严重的戈壁滩,变成了一片蔚蓝的光伏海洋。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青藏高原正孕育“绿能”无限的清洁能源产业。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有一大片风蚀丘陵状的地貌,当地人把这里叫作塔拉滩。塔拉滩广阔而又干旱,由三个台阶状地形组成,人们分别叫作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荒凉,曾是这里的代名词。


狂风掠过戈壁,扬起沙尘。不到十年,眼前荆棘丛生、荒漠化严重的戈壁滩,变成了一片蔚蓝的光伏海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输送基地。


站在高处俯瞰位于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产业园区,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宛若披上一层深蓝色铠甲,一座座输电铁塔架起的电线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天际线……


清洁能源的蓝色海洋


2020年9月26日,伴随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昔日塔拉滩戈壁的寂静与荒凉瞬间被打破……由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负责建设的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电源海南地区2200兆瓦5个标段光伏项目相继并网发电。


位于三塔拉戈壁滩上的2200兆瓦光伏项目,是全球最大规模、最短时间建成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共有5个标段、672个子阵、700多万块光伏板。


从2012年起,利用塔拉滩太阳能资源富集区的优势,青海海南州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生态光伏园区建设,从此一个“清洁能源的蓝色海洋”在这里诞生。


如今的塔拉滩告别了从前风沙裹挟的荒漠化土地,因为光伏电站的建立已变成碧草连片的生机之地。研究成果表明:光伏电站的建设,使晴天天气下蒸发量减少50%以上,草原水源涵养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


走进有着“风车故乡”美誉的共和县切吉乡,仿佛步入了一个风车丛林。一台台“三叶草”高大风机,巍然矗立,它们就像风的种子,哪里有风,哪里就有它们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的身影。“三叶草”的日夜转动,让源源不断的优质绿色能源点亮千家万户。


“1分钟,光伏发电9472千瓦时,风力发电3248千瓦时。”这是黄河水电公司在短短1分钟所发出的新能源电能。


近年来,青海全力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孕育了“绿能”无限的清洁能源产业,一批批致力于光伏、风电产业发展的企业落地青海,撬起发展“新支点”。


开启智能化运维新模式


“你看,画面上的就是千里之外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光伏电站的实时信息,通过大数据就可以对电站发电量预测等进行评估。”在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青海大唐新能源集控中心工作人员指着调出的实时信息图表说。


据介绍,围绕新能源发电企业降本增效和数字化转型,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提供集中监控、数据转发、集中功率预测等13类数据应用服务,实时处理、存储、分析新能源电站最小颗粒度数据,实现从电站运行、检修运维到生产管理的多环节智能管控,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过去1座电站需要7~8个人运营维护,而通过大数据中心的帮助,电站现场进入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维模式,运维人数减少至2~3人,平均一个电站每年节省人工成本50万元,减少整体运行成本40%以上。”青海大唐新能源集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新能源电站进入智能化、数字化运维新模式。


目前,青海省内21家发电企业、206座清洁能源电站已入驻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总装机容量达6310.23兆瓦。大唐、三峡、鲁能、绿电等7家新能源企业47座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模式。


针对清洁能源“消纳难”“外送难”“调峰难”,青海组织新能源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直接交易,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同时持续开拓省外电力市场,去年外送清洁电力100亿千瓦时,首次实现电力净输出。


风光天上来,电从空中走。2020年建成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的特高压通道,成为国家构建“十三五”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典型实践。从此,青海“绿电”通过1500多公里的“电力天路”源源不断送往中原大地,每年可向河南省输送清洁电量400亿千瓦时。


近日,国内首次由储能电站与集中式光伏电站之间开展的调峰辅助市场化交易合约在西宁签订,这是青海在储能领域以市场培育形成共享模式的探索。“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建立储能与电网互动的数据共享网络,有效缓解清洁能源消纳困难。”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张节潭说。


名副其实的“光热之都”


在臂揽800里瀚海戈壁的柴达木盆地,可用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无人问津的大漠戈壁也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势头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高耸的风力发电设施,以及绵延如海的蔚蓝色光伏、光热发电设备,抹去了昔日里的荒芜。


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工程师刘文闯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时这样说,“厂区选在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大片荒漠中,气候干燥很难适应,周边的配套设施也没有现在完善,但太阳能就需要这样辽阔、干燥的地域。”



刺眼的阳光,晒黑了脸、灼脱了皮。青海德令哈工业园内正在忙碌的中国电建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们,对高原阳光既怕又爱。由他们一手建设的我国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示范电站——中广核50兆瓦光热项目,一排排巨大的槽式集热器,25万片玻璃镜子像向日葵一样正对着太阳。


“它利用熔盐实现光热储能,无论阴雨天还是夜晚,都能连续稳定发电。”项目经理李会刚介绍说,“这个工程年发电量近2亿度,与火电比,每年可节约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4200亩。”


“2020年,青海清洁能源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9%。”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方保民介绍说。


从茫茫辽阔的共和盆地塔拉滩到800里瀚海戈壁的柴达木盆地,从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到德令哈50兆瓦光热项目,从绿电7日的实施到绿电15日全清洁能源供电的实现,如今的新能源发展已成为青海最耀眼的“金名片”。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