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0省“十四五”产业布局和招商重点!
发布者:admin | 来源:招商引资内参 | 1评论 | 8507查看 | 2021-03-15 15:07:48    

目前,全国多省已发布“十四五”规划情况,尤其对各地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重点进行了详细规划,为了帮大家了解未来几年产业招商重点,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号zsyznc)选取此文对对各省十四五进行产业布局梳理供大家参考。


一、整体情况


经过梳理,30省市“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共出现8大产业91个品类。


1、其8大产业分别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数字经济。


推荐关注视频号:园区招商王参谋,做好招商不发愁!


2、其91个品类为:


(1)先进制造业;


(2)战略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集成电路、石化能源、汽车摩托车、医药健康、钢铁;


(3)未来产业: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智能家电、先进核能氢能、储能材料、军民融合、通用航空、生命科学、空天信息、柔性电子、微纳光学、新能源装备、高强度炭纤维、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精密仪器设备、生物工程、卫星互联网、机器人;


(4)现代服务业:研发设计、创意设计、创业投资、创业孵化、会计审计、检验检疫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商务咨询、信息咨询服务、教育及人力资源服务、会展、现代物流、商贸、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法律服务、安全环保服务、现代金融;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快递;


(5)新兴服务业:数字内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未来经济、总部经济、体验经济、在线服务、文化娱乐、免税维修、时尚消费;


(6)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粮食安全、种养及农畜产业、食品、烟酒、水安全;


(7)基础设施:5G、大数据中心、云计算、超宽带网络、物联网、存储、城市大脑、大交通、能源革命;


(8)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区块链、数字创意、VP产业、数字+、智能应用、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交易、数字技能等。


二、频次情况


30省市“中产业品类出现较多的是:生物医药25、新一代信息技术23、高端设备23、健康22、旅游22、文化21、新材料21、研发设计19、现代物流19、节能环保18、新能源汽车18、石化能源18、大数据18、数字产业17、体育16、物业16、新能源15、育幼15、先进制造14、平台经济13;其中,较少的是粮食安全、先进核能、新能源装备、高强度纤维、维修、时尚消费、VR、专业市场、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创业等,只是在个别省份提到,最少的是数字技能此项,此项除了全国规划提到外其他各省无一提到。


三、省市情况


1、关于布局:全国描述中重点提到29个品类。其他安徽最多44、江西41、云南34、福建34、浙江33、陕西31、广东30、山东30、黑龙江30、辽宁30、湖北30、四川28、青海28、河南27、山西27、湖南27、内蒙27、河北25、重庆25、天津23、广西23、宁夏24、甘肃24、北京21、吉林20、上海17、海南15、江苏11、贵州11、新疆7(暂知)等;


2、关于产业,各省提法各有特色:天津提出了“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上海“六大重点产业”、山东““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河北“12大主导产业”、河南“六个战略支柱、十个战略新兴”、山西“14个战略新兴产业”、黑龙江“2个万亿产业集群”、吉林“六大产业集群”、湖南“再造八大工程”、湖北“四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光芯屏端网”、四川“完善“5+1”、“4+6”现代服产业体系”、贵州“做大做强十大工业产业”、云南“八大重点产业”、福建“645产业新体系”、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


3、8大产业出现最多的是现代服务业30,各个省市无一例外都提到“现代服务业”,除了北京、上海、青海、贵州和海南混合描述外,其他25个省市均独立成段,其战略决心显而易见;其他先进制造业,除了海南省没有对制造业明确定位以外,其余29个省市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制造业目标,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各省基本具有出现,可见各省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


四、描述情况


先进制造业独立成段描述的省市有:重庆、河南、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陕西、甘肃、青海、广西、宁夏、内蒙等15个省市,且描述的顺序都在前列,其中河南和广东的描述用词最多;


战略性新兴产业独立成段描述的省市有: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安徽、浙江、湖北、云南、甘肃、青海、广西、内蒙等12个省市,且描述顺序居中,其中山西最为靠前,将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描述放在了首位,且用词最多;


现代农业独立成段描述的省市有:重庆、江苏、四川、宁夏、内蒙等5个省市,其中以宁夏的高效种养业和江苏的都市农业用词较多,最为详细;


其他独立成段的特色产业省市还有:安徽(国防产业)、江西(物流产业)、广东(金融服务)、内蒙(能源)、新疆(能源);


重点值得关注的是,内蒙独立成段描述的产业最多(4个)分别是:农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能源;没有独立成段描述产业的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吉林、贵州、海南等6个省市。


五、规划文本


【全国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5、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甘肃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产业兴省、工业强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措施: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定不移发展工业,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开展提升产业链水平攻坚行动,围绕重点产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设计和推进实施,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聚焦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需求,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发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强化产业技术基础。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活力和竞争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发展新能源、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优势技术和产业条件,发展数据信息、储能装置、航空航天配套、军工电子、智能光电等具有较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及早布局前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凹凸棒石应用、氢能、动力电池、半导体材料、碳离子治疗系统研发制造等产业化步伐,积极对接量子通信、芯片等尖端产业。优先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新兴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3、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发展网络货运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4、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建设一批百亿级产业园区。与中东部地区和中央企业建立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大力引进中东部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资本、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配套转移。强化要素配置、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在精耕细作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千亿级产业基础上,推动形成特色农产品、数字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旅康养、路衍经济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5、提高数字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深化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展“东数西算”工程试点,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国家超算中心和区域智能计算中心。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青海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实体经济,聚焦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品牌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抓紧建设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推动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科学开发战略性资源,壮大提升支柱性产业,优化升级“四张牌”全产业链,形成更高附加值、更强创新力的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金字招牌。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着力建设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无机盐化工产业基地。构建钾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推进盐湖化工向锂电、特种合金、储热、耐火阻燃等新材料领域拓展。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建设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促进更多实现就地就近消纳转化。发展储能产业,贯通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推动地热能、干热岩、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着力发展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马铃薯、枸杞、沙棘、藜麦、冷水鱼等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四区一带”农牧业发展布局,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加强“两品一标”认证和保护,健全农牧业投入品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建设国家富硒农业种植基地,建设智慧农业。探索利用荒漠化土地发展现代滴灌生态农业。培育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培育适应高原气候条件的农作物种子。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构建“一环六区两廊”生态旅游发展新布局,规划建设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形成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旅游胜地,推动大区域、大流域旅游联动发展。延伸发展旅游产业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推动特色轻工深度嵌入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要素保障水平。


2、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和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推动一批新兴领域发展壮大成为支柱产业。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延伸,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新型金属合金、电子信息、高强度碳纤维、下游高端合金及航空航天结构等新材料,推进锂电池及终端应用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装备制造向系统集成制造升级,建设关键大型铸锻生产基地,巩固发展专用机床等高端产品,配套发展光伏制造、风电装备,建设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培育中藏药材专业化市场,创新中藏药材生产和生物提纯技术,发展保健品产业。发展5G产业、大数据产业和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智能科技产业。培育发展应急产业。


3、增强服务经济发展动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咨询等业态。推进智慧物流发展,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体系,搭建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打造快递电商融合示范基地,加强应急物流能力建设。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升级发展,强化信贷投向引导,增加县城和乡镇金融服务可及性。支持发展地方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开发居民生活服务衍生品产业链。加强服务质量标准建设。


4、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推进产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深度变革。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开展“5G+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支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促进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区块链在各领域深度应用。发展数字化现代服务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养老、文旅、商贸等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分享经济、新个体经济、智能零售等新业态。鼓励发展直播电商产业,申报建设数字商务产业园。推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数字农牧业示范工程,发展循环、创意、会展、定制等农牧业新业态,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河北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深入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河北建设,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及海洋经济上,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持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推动总量去产能向结构性优化产能转变。坚持关小促大、保优压劣,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解决“城中有钢”、“钢铁围城”问题。保持先进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支持政策,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建设。


2、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钢铁、石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氢能等18个重点产业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超前布局区块链、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链,抢占发展制高点。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健全我省与央企常态化协调对接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石化、食品、现代商贸物流、文体旅游、金融服务、都市农业等12大主导产业,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打造现代商业街区和风情街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物业、寄递等服务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抓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办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推进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石家庄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张家口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发展。


【陕西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措施:


1、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形成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氢能、核能、铝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优势明显的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促进新型业态健康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


2、推动能源化工产业清洁化高端化发展。实施煤化工延链强链行动,拓展煤油气盐多元综合循环利用途径,加快发展精细化工材料和终端应用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大型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大煤炭优质产能释放,狠抓油气产能建设,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调整优化煤电布局,积极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输气管网、储气库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高水平建设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综合能源基地,推进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化示范,着力构建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光伏、煤化工、新材料、中医药、富硒食品等优势产业补链强链,推动机械、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智能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围绕龙头企业构建“一企一链”集群模式,精准对接上下游、产供销需求,构建市场多元、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体系。开展“千企示范、万企转型”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标准、质量、品牌联动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创建一批区域特色农业品牌。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跨界融合、模式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展。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金融、物流、商务会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物业、商贸服务、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元化发展,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广西安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建设若干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


5、加快数字陕西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发展面向汽车、装备制造、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网络视听等行业应用场景的大数据产品及服务,培育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应用等新增长点。实施数字赋能计划,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技术创新应用,建设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咸新区国家级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全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智慧社会建设,率先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健全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和安全保护规范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北京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建设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措施:


1、抓好“两区”“三平台”建设。全面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互联网信息、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医疗、专业服务等领域扩大开放。全力打造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三个片区和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区域)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开放。强化“两区”政策联动,实现“1+1>2”的效果。持续扩大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际影响力,组建全球服务贸易联盟,建设服务贸易特殊监管区,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融合发展,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展会。办好中关村论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与科技成果发布、展示、交易的重要平台。举办高水平金融街论坛,打造国家金融政策权威发布平台、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宣传展示平台、服务全球金融治理的对话交流平台。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头部企业带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一链一策”定制重点产业链配套政策。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一定比重。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等新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智造产业集群。巩固现代服务业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保障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加快数字货币试验区、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银行保险产业园、基金小镇、金融安全产业园等建设,支持各类金融企业做大做强。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应用,发展全球财富管理。激发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业活力,发展全国技术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商务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提升北京商务中心区国际化水平,探索建立专业服务国际联合体和行业联盟。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织密便民商业网点,着力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抓好“米袋子”“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发展种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智慧农业、精品民宿,建设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深入实施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加紧布局5G、大数据平台、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改造。实施应用场景建设“十百千工程”,率先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冬奥园区、大兴国际机场等区域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鼓励线上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云上会展等新业态发展。加快企业数字化赋能,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健全数字领域法规与政策体系,完善数据共享规则和标准体系,培育数据交易市场,组建大数据交易所,促进数据资源高效有序流动和深度开发利用。推动政务数据分级分类、安全有序开放,保障数据安全。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4、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加消费有效供给,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做优平台企业,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增加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供给。推进传统商圈改造,打造一批购物小镇,提升特色商业街区品质。繁荣夜间经济。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布局免税店,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扩大入境旅游。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实施一批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项目。强化高精尖产业投资。持续加大对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城市南部地区等重点区域的投资力度。扩大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强化城市更新、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畅通超大城市现代流通体系,提高高铁、国际航空货运等现代综合运输能力,支持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办好马坊等物流基地,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完善冷链网点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


【天津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城市,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措施:


1、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基金支撑引导作用,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增强智能科技产业引领力,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做强做实世界智能大会品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推动建设国家基础软件创新中心,大力培育国产自主可控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全力构筑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建成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城市和典范城市。支持5G关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引导企业开发应用解决方案,建设5G产业集聚高地,打造全国一流5G城市。全面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锻长板、补短板,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大力实施新动能引育计划,充分发挥新兴产业(人才)联盟作用,提高本地产业配套率,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南港工业区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石化产业聚集区。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强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等海洋经济优势产业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的稳定供应水平,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3、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化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高水平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增强服务先进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着力提高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和水平。盘活用好中心城区小洋楼、工业遗存、商务楼宇等资源,推进海河沿线服务业布局,加快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高端、功能集成的服务业发展标志区。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打造会展经济功能区。建设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智慧物流等在线服务新经济加快发展。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上海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措施:


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做强专业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优势服务业,培育数字内容、在线服务、文体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同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加快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特色电商、网络视听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龙头企业,打造新生代互联网企业集群。


【重庆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展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2、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探索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3、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负责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推广巴味渝珍特色品牌。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深入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标准建设铁路运输干线网络,基本形成“米”字型高铁网,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干支融合、多式联运功能,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推动中心城区间畅联畅通,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提高“一区两群”内畅外联水平,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智能交通体系。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


5、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内容、超算等大数据产业,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积极培育智能化新产品、新模式、新职业。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开发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挖掘数据资源的商用、民用、政用价值,拓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和智慧社区等智能化应用。深化数字领域开放合作。健全数字技术、信息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山东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强现代产业新优势。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聚焦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


措施:


1、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加严环保、质量、技术、能耗、安全等标准,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严控新增过剩产能。鼓励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股权合作等方式兼并重组,引导产业转型转产、环保搬迁和梯度转移。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推动产业基础再造,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瞄准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推动机械、轻工、化工、冶金、纺织、建材等优势产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云制造等新模式。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再制造业。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以“雁阵形”产业集群为依托,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加快布局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空天信息、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


2、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加快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软件等关键基础领域创新突破,打造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信创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支持济南建设中国算谷。推动产业数字化,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融合,推动“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突出数字服务、智慧农业等领域,加快创新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打造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提升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国际影响力,推动骨干网、城市网、园区网、企业网全面升级,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加快建设青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大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业态。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


4、培育优良产业生态。聚焦优势领域,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千亿级、五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优化区域重点产业链布局,加快钢铁、炼化向沿海地区集中,打造裕龙岛高端石化基地、日照-临沂先进钢铁基地,建设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世界铝谷、山东半岛“氢动走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绘制主要产业生态图谱,强化项目招引、自主延链、吸引配套,努力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聚焦石化、汽车、家电、信息、海洋等优势领域,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促进企业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安全生产水平。


5、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泛在连接、智能融合的“网、云、端”数字设施,加速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布局和商用步伐。优化数据中心规划布局,推进黄河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打造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基地。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现代化高铁网络,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现代化机场群和通用航空网络,提升高速公路通达能力,实现小清河通航。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煤电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氢能,拓展外电入鲁通道,稳步推动核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完善油气储输网络。加快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建设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工程,构建完善现代水网,加快河道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建设,实施小型涉水工程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根治水患、防治干旱能力。实施引黄灌区、水库灌区、引河(湖)灌区节水工程。


【河南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措施:


1、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坚持链式集群化发展,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图谱设计,以链长制为抓手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稳定制造业比重,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等六个战略支柱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打造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第五代移动通信等十个战略新兴产业链,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北斗应用、量子信息、区块链、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促进创新产品迭代升级和规模应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省。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2、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发展高铁货运,打造万亿级物流服务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强省。推进郑州国际会展名城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商务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培育壮大家政、育幼、体育、物业等服务业,打造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万亿级产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商务中心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转型发展。


3、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坚持适度超前、整体优化、协同融合,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引领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提升扩容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高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运行效能。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郑州国际交通门户枢纽和洛阳、商丘、南阳全国性交通枢纽,加快米字形高铁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实施郑州机场三期、呼南高铁焦作至平顶山段、平漯周高铁等重大工程,推进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完善高品质公路网,实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推动淮河、沙颍河等航道升级改造和区域性枢纽港口建设,推进黄河、大运河河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推动干线、支线、通用机场协同发展,打造交通强省。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推进能源革命,谋划建设外电入豫新通道,加快国家主干油气管道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沿黄绿色能源廊道,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全面建成十大水利工程,实施重大引调水和水系连通工程,规范实施引黄调蓄工程,完善旱引涝排、丰枯互补、内连外通、调洪防灾的水安全保障网。


4、建设数字河南。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全面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打造千亿级鲲鹏计算产业集群,培育软件、物联网、数字内容等产业,拓展“数字+”“智能+”应用领域,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数据资源统一规范管理,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完善全省统一数据共享开放平台。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山西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竞争优势彰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优势转换,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有创新性、超前性、先导性、引领性和基础性的产业领域打造集群,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构建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措施:


1、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培育壮大新动能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构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强做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碳基新材料等支柱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光电、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等支撑型新兴产业,全力培育生物基新材料、光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现代医药和大健康等潜力型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制造基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工业强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主动参与国家海洋战略,推进蓝色经济关键领域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培育海洋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到“十四五”末,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拐点显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2、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挥能源产业转型的支柱作用,为产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加大推动“智能+”技改,加快煤炭、电力、焦化、钢铁等行业升级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推进清洁生产。拓展能源及相关产业链条,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实施优势转换战略,以市场化、法治化、公平性、可持续为方向,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支持政策体系,努力把能源优势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数字信息、金融、咨询、会展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质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体育休闲、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家庭服务等服务业。充分发挥太原都市区产业基础、要素集聚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打造高端服务业集群。构建以城区为中心、园区为载体、城市社区和村镇为基础的多层级物流网络,打造互联网交通、多式联运、网络货运,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实施两业融合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城市。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黑龙江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工业强省。


措施:


1、打造先进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围绕构建“433”工业新体系和“一区两带多基地”工业新布局,推进龙头带动、链条延伸、协同配套,加快打造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健全振兴先进制造业政策体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万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滚动实施千企技术改造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推进“企业上云”,培育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建成智能制造哈大齐先导区,打造东北工业智能化转型样板区。加速形成带动能力强的百亿级骨干企业矩阵,形成一批千亿级和百亿级产业园区。


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聚焦三次产业关键产品和服务,依托终端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清单图谱,强化高端零部件、中间产品和基础原材料稳定供应,确保核心生产系统平稳运行。积极拓展与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广度深度,立足省内拉长育壮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锻长板,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靠,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自主产品应用迭代升级,加大对幼稚产业、产品的政策扶持保护,增强主导产品本地配套能力。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培育新增长点。把以石墨为代表的碳基材料、以减量化为代表的复合材料产业打造成我省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产业。提高通用飞机、先进直升机、无人机、传感器、动物疫苗、铁路通信信号和安全运营技术等产业化水平,建设哈尔滨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积极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及配套、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小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军民两用材料及制品等重点产业。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设计、研发外包、流程诊断、技术测试与分析、法律、服务等行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跨界融合,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培训、家政、物业等产业提质扩容。推动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黑龙江服务品牌。


5、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展数字技术在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流通体系等领域开发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应用和开发数字产品,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未来经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定价机制,构建市场化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体系。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


【吉林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推动产业向集群化中高端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基地。着力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品终端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措施:


1、重点打造六大产业集群。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坚持“冰雪”“避暑”双轮驱动,围绕雾凇冰雪、温泉康养、避暑休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等板块,统筹推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龙潭山-帽儿山(东团山)考古遗址公园。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全部达到验收标准,将吉林市打造成为世界冰雪旅游目的地、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将重点景区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的休闲度假“后花园”。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开展精细化工头部企业培育、外地优势产业转移承接和进口替代产品开发,壮大基础化学工业,做强专业化学工业,做精高性能材料工业,培育特种化学工业。打造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围绕碳纤维、石墨、钼镍新材料、钢新材料、绿色石材、环保水泥等领域,优化整合材料工业基础,打通上下游协作关系,创建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钼镍、石墨、石材产业园,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焦航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冰雪装备等领域,大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功率半导体产业,提升功率半导体产业链水平;分类发展雪场冰场重型装备、大众普及型个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努力将吉林市打造成为冰雪装备制造大市、强市。打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重点发展粮食、畜禽、乳品、特产品、特色食品等精深加工板块,推进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向食用、药用、保健养生等方向延伸,推动农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培育食材成品、半成品加工基地,打造供应长春市乃至东北地区的“中央厨房”。打造生物产业集群,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领域,积极构建以吉林高新区和吉林经开区为核心,以磐石无抗生物产业园、中新食品区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园等十大园区为载体的"1+10"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间融合发展水平,抓好产业集群内部三次产业融合,构建集生产、销售、流通于一体的产业联盟,实现各产业集群间组团发展。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科技革命、产业转型、消费升级趋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稳固发展支柱型服务业,加快发展成长型服务业,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等行业服务水平。在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医疗康养、航空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和金融五大重点领域,打造“东北三省医养首选地”,推进全国通航产业示范试点,推进电子商务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积极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3、提高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原则,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建设高质量交通强市,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两纵两横”综合交通通道,加快推进铁路吉林枢纽总图规划建设,实施铁路提速、扩能和电气化改造等工程,新建吉林站至松花湖至北大湖等铁路;完善“一环五射、纵横交错”高速公路网络,推进普通国道升级改造;构建“一主七辅”机场布局,实施二台子机场改扩建等工程,打造吉林省中部重要的支线客运和航空货运基地。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快速公交系统(BRT)、国省干道改造升级、农村公路等级提升、客货枢纽等工程;加快旅游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恢复松花江内河航运。强化资源供应保障,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稳步提升能源供应和保障能力,加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和气化率,巩固扩大电能清洁取暖成果。全面优化水利基础设施,构建功能完善的水利工程网络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水资源监管,建设水库洪水风险图智能决策系统。强化各类重要设施设备安全监管及风险管控,统筹推进重点基础设施的抗损毁和快速恢复保障能力建设。


4、大力发展数字吉林。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抢抓中国(吉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机遇,吸引互联网、电子商务知名企业落户,深入开展项目合作。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农业、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集成,建设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城市安全、交通运输、公安警务、市场监管、生态气象、社会信用等领域广泛应用,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落实吉林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强化公共数据管理,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开发利用数据资源。保障公用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辽宁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着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工业振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改造升级“老字号”。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做强做大重大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围绕成套装备、汽车制造、IC装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率先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吸引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物资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补齐装备制造业中基础零部件、核心功能部件、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短板。


2、深度开发“原字号”。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深挖增值空间。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减油增化,推动炼化一体化,着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实现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围绕提高石化产业丰厚度,深度开发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引育一批产业链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形成联系紧密、协同发展的企业集群。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提高钢铁和有色金属产品智造水平,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等高端金属新材料及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推进菱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产品技术、质量和品牌升级,促进冶金产业迈向价值链供应链中高端,打造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3、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实施引育壮大新动能专项行动计划,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做强做大现代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及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蒙药等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发展高端医学影像等先进医疗器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产业。积极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面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


4、着力建设数字辽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第五代移动通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构建泛在感知、高速连接、高效协同、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沈阳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平台,打造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规模,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建设省域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归集共享,有序开放基础公共数据资源,大力发展数据服务和资源交易,促进全社会数据资源流通,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政用、商用、民用发展。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行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加快辽宁“数字蝶变”。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


5、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集聚提升,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产业,加快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推动在辽军工科研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创新联盟。


6、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产业,重点推进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实现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提升金融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科技金融、物流金融、绿色金融等蓬勃发展。培育会展名城、名展、名企,提升会展业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培育壮大商务咨询、法律服务、安全环保等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省域物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生产、运输、仓储、流通、配送全链条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商平台。深入挖掘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方面资源,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东北亚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省。发展壮大冰雪经济,促进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融合发展。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打造高水平服务业聚集区。


【安徽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交通强省、数字江淮建设,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分行业开展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省产业特色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个十百千”工程,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10个左右千亿以上重大产业、100个左右“群主”“链长”企业、1000个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承接国内外新兴产业转移布局,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基础再造、技术改造等重大工程,支持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安全合作。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十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建设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竞争淘汰机制。大力支持合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淮北陶铝新材料,亳州现代中药,宿州云计算,蚌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阜阳现代医药、绿色食品,淮南大数据、新能源电池,滁州智能家电、硅基新材料,六安高端装备、铁基材料,马鞍山绿色智慧制造,芜湖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宣城汽车零部件,铜陵先进材料,池州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镁基轻合金,安庆化工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黄山半导体材料、绿色空铁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布局发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产业。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电子商务、新型专业市场、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支持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4、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工程、“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皖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软件名园、中国软件名城,支持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创新应用试验场、场景实验室。做大做强“中国声谷”。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安徽(淮南)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推进政务数据和经济数据、社会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开放共享,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安康码更多场景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推进大数据和网络安全、数据数字交易等地方立法。


5、提升服务强军兴军能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保障,助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实施一批国防领域重大项目。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水平。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江苏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厚植实体经济优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实施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


措施:


1、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等“五基”领域的薄弱环节。实施卓越产业链打造工程,推动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优势产业链国内领先地位不断加强,力争卓越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大力实施“壮企强企”工程,制定企业提升计划,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一批隐形冠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低碳、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大力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化工、钢铁、纺织、机械等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出清僵尸企业。


2、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全域联动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培育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成国内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实施“互联网+”“智能+”“区块链+”行动,提升共享经济、生物经济、平台经济等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江苏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全球苏商大会、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等影响力。


3、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苏北苏中粮食基地建设,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加强种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农业内在素质提升,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培育壮大一批产值超千亿元乡村优势特色产业、“苏”字号知名农业品牌和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高水平建设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新建一批省级农业高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浙江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措施:


1、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数字强省、云上浙江。加快打造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建设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数字变革策源地。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制造大省深度融合,培育提升“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广新智造模式。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拓展新基建应用场景,推进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加强数字立法,探索数字化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完善数据产权保护机制,深化数据开放共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2、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运用大数据智能优化产业网络,做优做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标志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龙头企业核心环节能级,推动产业并购,提高全球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能力。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应用。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质量革命,全面打响“浙江制造”。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升小微企业园、创新服务综合体,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培育经典时尚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打造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万亿级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千亿级特色优势集群,打造一批百亿级“新星”产业群,改造提升一批既有产业集群。


3、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生命健康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创新,打造全国生命健康产品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谋划布局前沿领域新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超前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意设计、法律服务、中介、会展等服务业竞争力。大力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健康养老、现代商贸、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体育休闲等服务业质量。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江西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做实做强做优做大优势产业上求突破。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按照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则,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完善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多元化可供体系,增强本地产业协同配套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着力补齐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稀土功能材料、集成电路硅片等关键领域基础部件短板。抓住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打造百亿级、千亿级头部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2、重塑“江西制造”辉煌。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工业强省建设步伐。


3、推动优势产业迈上中高端。坚持集群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优势产业能级。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以飞机整机制造为重点,构建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产业体系。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端网”融合发展,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等优势领域取得新突破,打造万亿级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支持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新一代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先进医疗器械等装备制造业。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加快建成中医药强省。聚焦光伏、锂电等领域,培育若干国际一流企业,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做大做优铜、钢铁、钨和稀土、陶瓷等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材料,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4、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食品、纺织服装、家具等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定制化方向转变。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提升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管理效能。推动重点企业战略性重组,持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5、抢抓前沿领域发展制高点。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柔性电子、微纳光学、新能源装备、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细分领域,超前布局前沿科技和产业化运用,谋划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培育未来发展新引擎。


6、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7、集聚壮大先发优势数字产业。用好世界VR产业大会平台,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和示范应用,努力建设世界级VR中心。深入推进国家“03专项”试点,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大力发展移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建设“智联江西”。积极培育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


8、加速布局前沿新兴数字产业。立足前端材料、后端市场等基础,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应用产业链。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防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实施“区块链+”工程,建设一批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研发中心,积极推进区块链与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北斗终端制造、位置服务软件开发、重点场景应用等生态,打造北斗产业基地。


9、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制造模式升级。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线上服务新业态,推广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建设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基地,积极培育“微经济”。


【湖南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定实施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规划,着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倍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赋能、食品医药创优、军民融合发展、品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等“八大工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措施: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倍增工程,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产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壮大发展新动能,形成竞争新优势。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实施食品医药创优工程,生产安全可靠放心的食品药品,打造全国一流的名优特产品规模生产聚集地。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军民融合重点区域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加强标准、计量、专利、检测等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提升湖南制造竞争力和美誉度。


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不懈锻长板补短板,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聚焦先进制造业,着眼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大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提升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提高供应链协同共享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不断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工业软件供给能力。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化服务业新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创意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加快研发设计、基础检测、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法律服务、会展等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基础性、公益性服务业供给。


4、推动数字化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做强做优软件服务业,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共享,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推进线上线下联动、跨界业务融合。强化数字经济信息安全,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湖北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协同,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措施:


1、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制造强省战略,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促进重点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发挥汽车整车产能和零部件配套优势,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加强重大装备联合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推进首台套示范应用。加快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推动食品、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导企业专业化发展,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集中资源解决我省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重要技术装备和基础制造工艺、基础工业软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锻造产业链长板,突破优势产业关键环节瓶颈制约,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着力培育和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有终端产品的企业,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主导能力。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国防建设深度衔接、协调发展。


2、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力量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四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国家存储器、国家航天产业、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基地,提升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及北斗、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产业梯队。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万千亿产业集群,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生产服务支撑平台,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高端商务、人力资源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全产业链区域服务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扩大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4、加快建设数字湖北。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科学化决策、精准化治理和高效化服务。


【四川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坚持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柱、现代城镇体系为载体、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挥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完善“5+1”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打造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口腔医疗、核技术应用等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工程、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集群。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加强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金融,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持续培育天府旅游名县,提升“三九大”等文旅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3、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建设“10+3”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种业和装备支撑,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产业化利用。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协同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4、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培育壮大“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创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打造深度应用场景。布局建设云计算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建成并运营成都超级计算中心。建立数据流通制度规范,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5、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窗口期,统筹布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超宽带网络、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6、加快交通强省建设。建设“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打造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川藏、成渝中线、成达万、成自宜、汉巴南、宜西攀、渝昆(四川段)、渝西(四川段)、成都至兰州(西宁)等重大铁路项目,打通成都至北部湾南向陆海联运大通道,开辟成都经达州至万州港东向铁水联运新通道。加密区域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市域(郊)铁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和经济圈。探索推进山地轨道交通发展,构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统筹推进枢纽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和发展,完善“干支结合、客货并举”机场网络,加快推进国家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成都全球性航空枢纽。推进久马、镇广、宜攀等高速公路建设,提档升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和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全面实现。提升长江干线川境段和主要支流航运能级,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7、统筹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国“气大庆”、特高压交流电网、水风光互补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实施“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等重大工程建设,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贵州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做大做强十大工业产业。稳步发展优质烟酒产业,提高白酒产业发展水平,优化卷烟结构,巩固提升酱香白酒、贵烟品牌地位。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做优煤炭产业,扎实推进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推进煤层气、页岩气、氢能、地热能等加快发展,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现代化工加快发展,推进磷化工精细化、煤化工新型化、特色化工高端化,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推进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持续优化钢、合金等产业结构,推进铝、镁、钛、锰、黄金等产业链延伸。加快发展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航空、航天、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电力装备、工程及矿山机械产业,积极培育山地农机及食品加工装备、智能装备及其他特色装备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建材产业优化产能、升级产品,坚持节能环保低碳导向,打造成绿色发展示范型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特色食品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巩固“贵州绿色食品”形象。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巩固提升中药民族药,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推进生物资源产品和药物新品种研发和产业化。做强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


2、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首位产业、首位产品。聚焦产业特色,打造最优产业生态,形成产业竞争力。黔中要立足区位优势、大数据先发优势,重点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中国数谷”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黔北要立足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优质烟酒产业,持续打造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毕水兴要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和基础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能矿资源走廊。“三州”等民族地区要立足生态优势,重点发展民族医药和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加快贵阳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和六盘水市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云南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坚持“两型三化”方向,在万亿级千亿级支柱产业框架下,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引导,坚持走“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数字云南”,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产业体系。


措施:


1、壮大支柱产业。丰富延伸八大重点产业内涵外延,打造先进制造、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生命健康等万亿级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千亿级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推动绿色制造强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中国铝谷”,打造绿色硅精深加工基地,培育壮大高端钛合金、铝合金、稀贵金属等一批战略性新材料。大力发展跨境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智慧物流等物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健康与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互联网、体育、金融等深度融合。探索建设仿制药研发生产国际合作基地。巩固提升烟草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咨询中介、会展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高品质的康养产业、户外运动和休闲产业。实施产业发展“双百”工程,积极引入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和企业总部,做大做强一批产业链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链重要节点“专精特新”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导作用,着力稳链延链强链,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完善配套支撑产业,加快发展铝、硅、钛、铜等深加工、稀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磷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军工特种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持续开展质量强省建设,强化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品牌建设、标准提升、质量升级。


2、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我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具有明显优势,要倍加珍惜,集中资源持之以恒培育。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持续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成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石油炼化基地及区域性国际能源枢纽。推进石化产业“稳油强化”,力争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深入推进煤炭行业整治。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建设,实施“一二三行动”,培育一县一业,抓住种子端、电商端,推广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促进农业业态全面升级,促进粮食、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生猪、肉牛等优势特色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高标准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园。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推动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拓展“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功能,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建设,建设半山酒店,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使云南成为人们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方向,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先进通信网络、卫星应用、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形成一批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主动调整和引领调整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打造一批“独角兽”企业。培育信创产业、数字产业等核心产业,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制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4、大力建设“数字云南”。全面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推进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走“以应用引企业、市场换产业”的路子,吸引一流企业到云南推广应用数字化的新技术、新业态,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加快产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同重点产业发展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融合应用。


【福建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数字福建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提挡升级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文化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五大新兴产业,打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措施:


1、大力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持续放大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效应,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推进数字产业化,提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应用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推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网络通信、核心元器件及关键材料等基础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和“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拓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场景,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优化提升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公共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坚决打破信息孤岛,把“数据池塘”汇聚成“数据海洋”。探索数字化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完善数据资源基础平台。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缩小城乡区域数字鸿沟,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2、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毫不动摇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着力点,保持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在三分之一左右。持续强链补链延链,推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提升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制造业质量品牌和发展层次。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强龙头重引领专项行动,加快培育创新型生态型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横向拓展。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强现代物流、金融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会展等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文旅、康养、育幼、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广东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广东,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措施: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分行业强化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强化要素支撑,壮大支柱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链。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深入推进“广东强芯”等重大任务,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实现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发展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提高产业链根植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促进产业在省内国内有序转移。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


2、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强大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产业技术基础等工程化产业化。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政策环境,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的专业化园区。


3、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会计、法律、会展、物流等服务业,壮大总部经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4、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产业。优化金融空间布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携手港澳共建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核心,推进资本、期货等要素市场建设,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强化金融对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微企业、科技企业的支持,积极稳妥发展创业投资等。推动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展数字货币试点,打造金融科技高地。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理顺地方金融监管体制。


5、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推动数字化优化升级,建设“数字湾区”、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探索数字数据立法,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支持企业参与数字领域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数字化发展的支撑保障,提升数字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6、树立“广东质量”新标杆。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增强“广东制造”“广东服务”“广东标准”“广东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在重点行业推行广东优质标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对标先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标准、计量、专利体系和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先进标准,推动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海南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打造若干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园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措施:


1、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服务业和服务消费优化升级,重点发展货物与服务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居民生活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现代商务服务、现代教育和医疗健康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文旅服务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服务贸易,实施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服务贸易集成创新。推动国际旅游、国际教育、跨境电商、跨境结算、跨境数据处理、医疗健康等行业实现“既准入又准营”,推动国内服务业扩大开放。建设中国(海口)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积极发展设计、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外包,培育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服务贸易新增长点。建设海南国际设计岛。


【广西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工业强桂战略,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措施:


1、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实施科技强桂行动,集中全区优势创新资源,吸引国内国际专业创新力量,打好汽车、机械、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有色金属深加工、特色优势农业等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多渠道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源头创新引领工程。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布局,加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生物技术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积极培育“蛙跳”产业。推进贺州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实验基地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综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推动自治区实验室建设,争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建设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城建设,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布局建设双向离岸创新平台及“创新飞地”。


2、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高标准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链,支持企业牵头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等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体系。


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聚焦优势产业开展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锻长板补短板,提高制造业比重,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全产业链提升工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链,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加快制糖、机械、有色金属、冶金、建材、造纸和木材加工、茧丝绸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推进建筑业现代化,积极发展特色优势消费品制造业,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进一步做大做强千亿元产业,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新材料等万亿元产业集群。聚焦“三大三新”“双百双新”重点领域,高水平高质量招商引资,深入推进“三企入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合力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滇黔及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4、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强海陆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整合,吸引临港优势产业向沿海延伸布局,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向海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装备、先进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超前布局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支持创新型企业初创期发展,鼓励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立足特色优势,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港航服务、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增加高端公共服务业产品供给。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积极发展空港、跨境、冷链、电商、快递等现代物流业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6、加快数字广西建设。以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为引领,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产业,积极培育鲲鹏、飞腾等新计算产业集群,推进5G产业创新发展,抢占区块链发展新高地,发展壮大地理信息、遥感、北斗产业,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和数字产业集群。实施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边境管控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数字领域规则、标准制定和东盟智慧城市网络建设。


【宁夏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推进制造强区、质量强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措施:


1、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落实中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部署方案,坚持锻长板和补短板两手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振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重点改造提升化工、冶金、轻纺、机械、建材等产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四大改造”行动,推进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崛起,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新兴产业提速工程,深耕细分领域,推动新型材料向高纯度高强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发展,清洁能源重点发展配套装备制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电子信息聚焦智能终端、数据存储、物联互联、信息应用创新发展。打造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和新型材料生产研发基地。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推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与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加快现代煤化工向下游精细高端化工链条延伸,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培育壮大仪器仪表、智能铸造、电工电器、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行业“单打冠军”。推进工业园区集群化发展,突出主导产业、注重结构优化,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产业间横向耦合、园区间协调联动,支持带动力强的园区龙头企业,培育主业突出的行业骨干企业,发展协作配套的中小微企业,打造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园区运营建设。


2、提质发展高效种养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品类、提品质、打品牌,做实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聚焦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葡萄酒产业放大产区优势、提升品牌价值,枸杞产业地理品牌保护、产品精深加工,奶产业强化品牌经营、形成规模效应,肉牛和滩羊产业创新营销模式、扩大消费半径,加快“葡萄酒之都”、“枸杞之乡”、“高端奶之乡”、“高端牛肉生产基地”、“滩羊之乡”和高品质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高标准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序适度推进农业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发展,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营销网络体系,促进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品到名品、从种养到养生链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服务“三农”机制,加强农技推广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创新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提升县域农业科技服务综合集成能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精准服务,促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高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3、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坚持紧跟消费需求、紧贴生产需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促进服务业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高层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顺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金融、法律服务、会展经济、人力资源服务等,大力推进物流现代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培育发展工业设计、生产控制、营运管理等新业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能力。


4、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把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宁夏。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深度应用,培育一批数字化融合新业态,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赋能。推进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推动数据存储向数据应用转变,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园和灾备基地。加强数字化治理,构建对接国家、辐射全区的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平台,推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保障公共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5、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坚持统筹城乡、强化功能、服务发展,实施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推动高速公路网络优化、国省干线改造提质、枢纽场站补短增效,实施银昆高速宁夏段项目,率先建设黄河流域规划高速公路新通道,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展银川城市地下轨道交通项目规划论证,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施宝中、太中银铁路扩能改造项目,争取开工建设银川至太原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项目,实现地级市全部通高铁。实施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提升机场建设运营水平。构建现代水网体系,统筹治水、兴水、用水、节水,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强城市应急水源建设、农村集中饮水巩固提升,开展“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积极融入国家水网,争取开工建设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加快推进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工程前期工作。构建能源支撑体系,加快建设能源产供储销网络,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稳定石油生产销售供应,推进青石峁、定北气田开发,实施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实施宁夏至华中特高压直流输电及配套新能源项目,推进电网主网架升级加强,实施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宁夏能源(煤炭)物流交易中心。构建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光纤宽带提速升级、5G网络规模组网、工业互联网建设,建设西部云基地(宁夏)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推进光纤入园入企全覆盖,建成千兆城市、宽带农村。


【云南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更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以“两个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措施:


1、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根据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有序有效开发能源资源,加快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推动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构建绿色、友好、智慧、创新现代能源生态圈。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提升能源全产业链水平。严格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动煤炭清洁生产与智能高效开采,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大幅提高就地转化率和精深加工度,打造煤基全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壮大绿氢经济,推进大规模储能示范应用,打造风光氢储产业集群。稳步推动煤层气、页岩气、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推进碳捕集、封存与利用联合示范应用。保护性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推进企业重组,强化“稀土+”协同创新,高值化应用稀土元素,高端化开发稀土产品,打造稀土等新材料产业集群。


2、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坚持绿色兴农兴牧,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聚焦区域优势品种,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增加优质高蛋白、功能性大豆供给,发展优质粳稻和中强筋小麦,建设马铃薯种薯基地,实施奶业振兴工程,推进肉牛、肉羊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因地制宜建设若干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农牧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种养加结合、草畜一体化工程,加快发展现代饲草产业,大力调整玉米种植布局和品种结构,培育壮大玉米生物制药等产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开展盐碱地改良、耕地质量保护提升、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行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牧业良种化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建设。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3、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立足产业资源、规模、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建立梯次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化工、临空等产业,积极培育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赋能,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4、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牧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快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跨盟市打造大景区,跨区域布设“黄金线”,全面提升绿色含量、文化内涵和科技水平,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和更加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务,把旅游业打造成全区域优势产业、服务业领域支柱产业和综合性幸福产业。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医养结合,培育大健康产业基地。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业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5、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内蒙古建设,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培育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上云用数赋智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政府信息共建共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6、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系统化协同化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谋划实施一批接入全国信息网、交通网、能源网的骨干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网络“前后一公里”和关键节点短板。以新基建为牵引增创基础设施新优势,加快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和产业应用,建设国家北方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基地、灾备中心。完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推动出区进京、贯通东中西部高速铁路和高等级公路通道建设,打造“干支通”民航运输全网通,建设若干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完善物流网络,建设乌兰察布至二连浩特陆上边境口岸型、满洲里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若干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国防公路和沿边抵边公路建设,提高交通通达深度。实施灵活电网、源网荷储等工程,发展智能电网,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实施气化内蒙古和再电气化工程,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和管道建设。实施一批控制性水利、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加强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


【新疆十四五主要规划目标及措施方向】


目标:


加快建立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技术体系。


措施:


1、加快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煤电煤化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纺织、建材、电力、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结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加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抢占高技术产业制高点。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发展。

最新评论
1人参与
@@95S7I
e
2021-03-30 20:18:01
0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