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硕博连读,现在还没有找工作的压力,但是看到身边有一半的同学都转行了,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的。”正值春招季节,北京某高校新能源工程专业硕士二年级学生马某心生感慨,“越读得深,领域就越窄,对口的企业岗位就越少。一旦读到博士毕业,能去的公司就更少了。而且应届毕业生没什么实操经验,博士要求的薪资待遇又高,新能源企业一般很少通过校园招聘招博士生,更倾向于通过社会招聘招一些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很多同学一路读到博士,最后放弃就转行了。”
然而就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提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行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倍速”发展,特别是风电行业,由于产业链较长,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国内各大风电企业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用工荒”的困境。
一面是高学历应届生难觅合适岗位,另一面却是企业用工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新能源行业的“人才困境”究竟症结何在?
招人难,研发岗位供需脱节矛盾凸显
“就研发岗位而言,确实很难招到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应届生。”山东某风电企业研发工程师李某认为,风电是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很强的行业,而且国内的风电行业快速发展仅仅只有十几年时间,教育体系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大部分风电从业人员都是来自其他行业,甚至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风电。在缺乏风电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情况下,其实是很难从风电系统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另一方面,对于接受了新能源系统教育的毕业生而言,马某也坦言,与企业相比,一些高学历毕业生更愿意选择高校或科研院所。“谁都想去赚钱多、待遇好的地方,搞研发的也不例外,但现在新能源企业能够给应届生开出的薪资水平并没有太大吸引力。更何况在科研环境或者上升渠道上,企业还是不能和高校、科研机构比的。在大学或者科研院所里,做研究的通道是很明确、很顺畅的,只要奔着已有的方向走就可以了,但在企业说到底还是要挣钱,搞研发最终还是得落到给公司盈利上,这就不是单纯的科研了。”
育人难,高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均待完善
武钢认为,在可再生能源人才培养上,我国高校资源其实并未得到充分释放。“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新能源专业,而且大部分高校建立开设的时间较晚,目前风电产业从业的专业人才为数甚少,每年能够向行业输送的准入人才数量仅数千人,无法实现供需平衡。”
“目前我国高校的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赶不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栋梁坦言,新能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我们目前还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人才供给模式。另一方面,新能源的相关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新能源的各种技术之间有所联系但又有差别。由于新能源技术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某种技术的胜出就代表着另一种技术的淘汰,所以在专业的设置上,我们想要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技术并且完全适应高速的行业发展需要是十分困难的。”
不仅仅是高校教育,在职业培训方面,武钢也指出,以风电行业为例,风电行业科技含量高,同时存在高空操作、电器运维等危险因素,需要专业的标准和规范,当前缺乏风电行业人员的从业标准体系,新入行人员在进入风电行业后造成较长时间难以胜任,缺乏标准指导下的培养路径。在进入风电行业后,行业内各企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技能水平鉴定认证通道,对于提升行业人才的整体专业评测工作存在不确定性。
留人难,一线岗位人员流动性大
在新生力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现有从业者也面临流失风险。“这几年,一线员工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国内某大型电力央企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招聘工作的杨某表示,受工作性质和用工政策的影响,很多风电场的一线运维工作都采取外包形式。“很多年轻人到了风场以后才发现,环境太偏远,工作太辛苦、太遭罪了,干着干着就干不下去了。还有一些能留下来的大多是为了挣上几年钱,然后回家买房子娶媳妇。能沉淀下来真正技术好、勤劳肯干的人就非常少了。”
一线员工如此,其他岗位也同样。李某感叹:“人也是讲情怀的,如果一个人之前一直没有接触过风电,仅仅由于专业相关等原因进入风电行业,行业景气的时候,新能源企业会吸引很多人才进来,但是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逃兵’。行业内越来越稀缺的是能够坚守新能源、有奋斗情操的人才。现在新能源行业发展太快了,如果没有一直坚守的人才,人才断层的问题是很难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