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风光无限”!在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海南
发布者:admin | 来源:青海日报 | 0评论 | 2343查看 | 2022-05-24 13:10:48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海南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十年来,海南藏族自治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州45万各族干部群众谱写了自治州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州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实现一个崛起”:实现泛共和盆地绿色崛起,“力争两个突破”:地方综合实力在赶超进位上实现突破、区域竞争优势在提档升级上实现突破,“打造三个样板”: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海南样板、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海南样板、民族团结进步和基层社会治理海南样板,“推动四个走在前列”:在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及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拓展延伸上走在全省前列,“促进五个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民生保障能力、公共服务水平、改革开放力度、管党治党成效显著提升的“12345”奋斗目标,努力把泛共和盆地建成生态美、产业优、人民富、活力强、社会安的聚宝盆。


清洁能源:“风生水起”“风光无限”


海南州海拔高、空气洁净、日照充足、辐射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经过十年努力创建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已成为集光伏、光热、风电、装备制造、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为一体的全球最大的集中连片、统一开发综合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风、光、水、地热、储能“五位一体”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664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69%;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两个千万千瓦”,已经成为了全省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的主力基地。世界首条100%输送清洁能源±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85万千瓦水光互补发电项目成为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电站,5万千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均已落户园区。


“十四五”期间,海南州继续探索推进“光伏+生态+畜牧业+民生+旅游”的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光伏羊、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生态牧场、光伏工业旅游、光伏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产业;全面实现四县清洁取暖改造;主动融入“东数西算”“东数西储”数据产业战略布局;坚持做大做强海南州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到“十四五”末,依托海南州“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的清洁能源独特优势,努力把海南州打造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为泛共和盆地的崛起和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海南样板。


民族团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近年来,海南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海南样板为发力点,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以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民族工作,呈现出民族和睦、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围绕“有形”谋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制定《关于打造民族团结海南样板的实施意见》,将全州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确保每项支持涉藏地区的倾斜政策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重点工程项目在海南大地开花结果。研究出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发展实施方案》,使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领域、全过程,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基础。


围绕“有感”聚共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享的共同体意识不断凝聚。通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专职教师+业务骨干”师资配置,采取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现场教学、实地观摩、典型引路的方式,构建起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方法路径,以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为载体,引导各民族更好融入城市生活,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深入人心、植入骨髓,进一步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感”共识。


围绕“有效”促和谐,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新时代农牧区社会治理方式,修订完善《海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规,为常态化推进创建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旅游产业:旅游兴州擦亮金字招牌


海南州深入实施“旅游兴州”战略,依托民族文化、名胜古迹、生态环境等特色资源,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探险旅游,全面拓展“旅游+”业态,叫响海南州文化旅游品牌。


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区,在已有青海湖5A级景区的基础上,将全力打造贵德、龙羊峡两个4A级景区并努力创评5A级景区。依托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打造以倒淌河“高原第一藏城”、黑马河“湖滨观日之城”为节点的青海湖南岸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努力把恰卜恰打造成区域性旅游集散地,把贵德打造成省内外知名的康养休闲度假新高地,把龙羊峡打造成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推动旅游精品线路提档升级。


依托黄河上游溯源之游,推进沿黄生态旅游带建设,重点抓好贵南“泽玛景区”、同德石藏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和宗日文化为主题的休闲观光长廊、兴海赛宗和唐蕃古道温泉段等景区景点建设,打造“宗日国家考古文化公园”,全力提升旅游景区综合承载能力。


生态保护:绿水青山永续发展


海南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加快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海南最美底色。


全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持续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加快推动“一河两湖三滩十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和三江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绿化巩固提升、重大水源涵养地保护等生态工程,继续实施好“三北”防护林、公益造林、退牧还草、黑土滩和沙化土地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全力提升草原、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确保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促进草原休养生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强化林草资源监测监管,稳步提升林草资源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环境影响及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评价。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为期十年的青海湖第六轮封湖育鱼和黄河流域禁捕制度,确保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全力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持续抓好黄河干流区、青海湖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力争完成水土流失治理7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5%以上。健全“河湖长制”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青海湖南岸及黄河流域垃圾清理整治行动,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推进“三滩”引水及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种草植树防沙和“光伏+生态”治沙等项目,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26.5万亩,努力打造全省防沙治沙示范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等工程,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推行“全域禁塑”,实施城镇固体废物存量清零行动,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全力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发挥草原、森林、湿地、冰川、冻土固碳作用,扎实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无废城镇”和美丽宜居“无废乡镇”建设,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城镇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实施增气减煤、电能替代和热能替代行动,逐步推行零碳能源、零碳建筑和零碳交通,打造“绿色城市”“低碳小镇”。制定海南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论证和先行先试,加快零碳工业园区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极创建碳交易平台,为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贡献智慧、打造样板。


畜牧业发展:“畜”势勃发启新程


今年以来,海南州积极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战略,坚持提质、增量、补链并举,通过支农资金贴息撬动金融贷款,整合利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牧业产业基地和农畜产品供给基地。


充分发挥农牧业“五优产业协会”作用,做大做强共和藏羊、牦牛、青稞良种繁育基地,贵德有机蔬菜产业基地,同德、兴海牦牛良种繁育基地,贵南黑藏羊、牦犏牛繁育和饲草种植基地,全力释放贵南国家有机产品示范县效应,扩大兴海青藏高原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


同时,实施“品牌强州”战略,积极争创国家级产品优势区,做大做强高原“天路飘香”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效应;实施“加工强县”战略,合理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农牧民深度参与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力争“两品一标”产品达到100个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此外,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行“有机肥+N”替代减量模式,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和75%以上。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牧民技能培训和农牧区人才“群雁”工程,培育一批专业化新型职业农牧民,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