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发挥风光热资源禀赋,高水平布局全盟清洁能源产业
发布者:xylona | 来源:阿拉善盟行政公署 | 0评论 | 1756查看 | 2022-11-15 11:40:36    

近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发布《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阿拉善将开展现代能源经济示范,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合理确定阿拉善盟能源行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提效并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推动能源格局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高效集约的供能方式转变,推动能源产品由初级化向绿色高端转变,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能源经济,加快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发挥风光热优势资源禀赋,高水平布局全盟清洁能源产业,加大自主消纳力度,加强与周边地区绿能合作,推进千万千瓦级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新能源治沙、制氢等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示范区、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区、区域绿能合作示范区,为阿拉善可持续发展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原文如下:


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是落实规划、制定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细化落实中央、自治区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本规划。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长843.5公里,流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9.1%。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东、东北与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三市相连,南、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西、西南与甘肃省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阿拉善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阿拉善盟地处黄河左岸,黄河流域阿拉善段途径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全长80公里,约占黄河内蒙古段的十分之一。结合阿拉善盟实际,黄河阿拉善段按地界划分为两段,第一段从麻黄沟入河口处至庙沟6.2公里,由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第二段从乌达三转至磴口县二十里柳子73.8公里,由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管理。


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矿产资源富集区和清洁能源基地,统筹推进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阿拉善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及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


规划范围包括阿拉善盟一旗两区,即阿拉善左旗、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国土面积8.04万平方公里,2020年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常住人口20.4万人,年地区生产总值229.7亿元,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约占阿拉善盟的77.74%和74.9%,是阿拉善盟的政治、人口、文化、科技、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农畜产品和工业产品生产基地。


规划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第一章规划背景


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黄河以西,地域广袤,是内蒙古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在保障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内蒙古段黄河安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阿拉善盟黄河流域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促进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发展基础


资源禀赋丰富。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地大物博,境内沙漠、山地、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均有分布,黄河流经阿拉善盟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富饶的物产资源。土地资源方面,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多为荒漠及半荒漠地区,人烟稀少,土地可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矿产资源方面,区域内无烟煤、盐矿、金矿、萤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自治区前列,矿产资源极具特色,晶质石墨、饰面花岗岩等资源储量规模巨大、品级优良。可再生能源资源方面,阿拉善盟是全国光热风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风能储能约2.1亿千瓦,太阳能可开发利用量6亿千瓦,近年来千万千瓦级风光热综合新能源基地和直流超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加快建设,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动植物资源方面,阿拉善盟拥有各种野生脊椎动物200余种,境内野生植物以旱生、超旱生、盐生和沙生的荒漠植物为主,现有野生植物900余种,其中梭梭、胡杨、肉苁蓉、四合木、绵刺、沙冬青等珍贵沙生植物分布广泛。


生态地位突出。阿拉善盟地处国家两屏三带区,境内有额济纳绿洲、黄河流域两道天然生态屏障,而黄河流域阿拉善段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保障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拉善盟黄河流域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以北以西广袤的戈壁上,地形地貌多样,有冲积平原、山地、沙漠等,区域内地广人稀,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地为沙漠荒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年来,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进展,重点治理区域明显好转,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持续推进;乌兰布和地区部分沙漠扩张现象得到遏制,沙漠东侵黄河得到有效改善;沿黄区域水土流失现象有效减缓;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整体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污染物减排工作超额完成。


防洪节水成效初现。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和水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不断加强,流域防洪防凌能力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显著。黄河内蒙古段二期防洪工程阿拉善段防洪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黄河流域阿拉善段的防洪保安能力,保障了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管理”,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面积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加大工业及社会节水设施改造,逐步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


发展基础逐步夯实。阿拉善盟黄河流域自然风光独特,矿产资源丰富多样,依托优势资源,逐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20多种化工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由2015年的1%提升至2020年的30%。旅游、口岸、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与甘肃、宁夏等周边省区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行,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


文化特色交相辉映。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多民族集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苍天般的阿拉善”辽阔而神奇,沙漠文化、草原文化、赏石文化交相辉映,铸就了阿拉善中国观赏石之城、中国骆驼之乡、中国肉苁蓉之乡的美誉,并成为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的永久举办地。


第二节问题挑战


生态环境依然脆弱。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匮乏,自然条件恶劣,生物种类资源单一,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区域内荒漠化和沙化问题集中、危害严重。区域内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侵蚀农田、道路、河流的情况依然严重,其中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约1亿吨,是内蒙古黄河上游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气质量有待改善,区域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运行资金不足,遗留土壤污染与矿山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强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防洪防凌形式严峻。黄河流域阿拉善段属于游荡型多泥沙河流,游荡性强、摆动频繁,堤防和河岸抗冲淘能力弱,险工险段时有发生,仍有部分堤段易受洪水冲淘,还有部分河段未设堤防或仅为民堤,特别是凌汛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凌汛期内极易造成溃堤等灾害,存在较大防洪安全隐患,城镇内涝等防洪薄弱环节有待加强。


水资源短缺与用水粗放并存。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匮乏,水资源主要来源为地下水和黄河水,农业、工业、生活及生态用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阿拉善盟黄河用水指标严重短缺,近些年虽通过分凌分洪、水权置换、水权交易等方式争取指标补充水量,但由于指标有限水量不足,用水难以保证。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目前虽已全部完成超采区治理任务,但还需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农业用水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灌区存在渠道渗漏损失等问题。


发展质量亟待提升。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持续贯彻生态立盟、生态优先原则,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起步较晚,“推进阿拉善盟由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向国家生态文明示范盟转变”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短板和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开发合作新格局还有一定差距。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弱,增长基础不够稳固,能耗双控压力大,产业绿色发展方式、主攻方向、实现路径突破任重道远。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乏力,传统优势产业市场主导能力减弱,新兴产业成长缓慢。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硬件薄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撑作用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众在就业、养老、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少难题等。项目谋划储备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营商环境改善与市场主体需求有较大差距,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细化配套措施不到位。


文化挖掘、文脉传承有待加强。黄河文化内涵认识不足,整体文化系统研究不够,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未能充分挖掘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文化打造出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知名文化名片。文化产品保护体系不完善,旅游产品与邻近区域同质化严重,文化魅力释放不足,对外宣传与交流合作亟待提升。


第三节重大意义


阿拉善盟作为内蒙古黄河流域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区域内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阿拉善盟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阿拉善盟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黄河流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强化区域协同合作,加强高新科技与特色产业开发,促进民生改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阿拉善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推进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和协同治理,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阿拉善盟黄河文化,做大做强“苍天般的阿拉善”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岁岁安澜、经济繁荣、城乡融合、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的幸福黄河,为奋力谱写阿拉善盟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做出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现状,保护阿拉善盟独特的荒漠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阿拉善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主体功能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分区分类推进保护和治理,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培育新兴经济增长极,打造开放通道枢纽,带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科学谋划阿拉善盟区域整体保护和治理,合理安排水资源分配利用和产业布局,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形成上下齐心、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坚持主动作为、率先突破。以高标准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工程提质增效,力争率先建成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先行示范,探索建立大保护大治理长效机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树立典范。


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巩固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构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力支撑体系。


第三节功能定位


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共抓生态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强化河湖山体草原等在沙漠阻隔、防风固沙、防汛防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构建起黄河流域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连接国家东西万里绿色长城。


黄河内蒙古段安澜的重要保障区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引领区。完善堤防护岸等防洪工程,不断提升阿拉善盟黄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积极推进黄河应急分凌(洪)工程建设,增强防凌汛能力。推进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有效减少区域内入黄泥沙量,构建确保黄河内蒙古段安澜的重要保障区。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打造成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引领区。


国家重要的绿色产业示范区。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大型风光新能源基地,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积极探索“互联网+”智慧能源和参与国家配售电专项改革试点建设工程,不断开拓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加强与蒙古国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开发,推动跨境油气输送管线建设,有序开发油气资源,提升油田开发能力,建设国家油气能源储备基地。加快绿色矿山建设,依托石墨矿资源,依规大力发展石墨新材料,打造国家重要的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沙生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设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造国家重要的生态沙产业基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储能”四大类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努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产业示范区。


北方对内对外开放合作重要枢纽。充分发挥阿拉善盟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城市、交通物流及数字化设施、园区、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申报、建设工作。依托乌力吉口岸开放优势,深化跨区域跨境合作,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及口岸服务产业,加快构建“北通蒙俄、南接川渝、东出华北、西联中亚”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拓展阿拉善盟国际合作空间,建设“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典范。彰显阿拉善盟多民族融合特色,弘扬牧区、沙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和大漠文化,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民俗特色的代表性产业,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构建我国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典范。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30年,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共治、环境共保、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进一步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保障和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联动性增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协同发力,形成阿拉善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区。黄河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以大漠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彰显,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发展态势。流域人民群众生活更为宽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取得重要进展,防沙治沙得到有效控制,初步建成沿河、沿路、沿渠、环村绿化林网,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形成。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黄河国控断面达标率保持在100%,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黄河流域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21%,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率保持在0.2%。完成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散乱企业退城入园,建成完善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黄河岁岁安澜。完成黄河流域阿拉善段所有险工河段的除险加固,确保黄河岁岁安澜。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绿化美化,打造景观堤防。全社会节水生产生活方式初步确立,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匹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有效提高,工业用水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济发展繁荣。传统产业基本实现转型发展,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建成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在全区占比达到11.7%,形成以现代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沙产业、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格局。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有效对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构建功能完善、协调互动、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能源、数字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同联动,将阿拉善盟打造成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


黄河文化昌盛。进一步推广“苍天般的阿拉善”品牌效应,推进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全域旅游建设,依托贺兰山、定远营、南北寺、通湖草原、阿拉善梦想沙漠汽车航空主题乐园等重点旅游集群,打造一批高质量旅游度假区,将阿拉善盟建设成为国内知名西部风情旅游区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业成为阿拉善盟的支柱产业。


居民生活幸福。补齐脱贫地区民生短板,稳定高质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提高教育、医疗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使人民生活富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2035年,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防沙治沙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保障和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基本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黄河文化品牌效应显现,人民群众生活富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到本世纪中叶,阿拉善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防洪能力大大提升,可确保大汛安澜,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格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黄河文化蓬勃发展,与全区、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


第五节空间布局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按照面上保护、点状开发的思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通过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清洁生产,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提供空间支撑。


构建“一山、一河、三沙、一核、两心”总体格局。持续优化空间布局,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挖掘区域自然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保护总体方案,积极探索富有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促进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持走集中集聚集约的路子,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提高资源要素配置利用效率,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一山、一河、三沙”为主的生态安全格局,以“一核两心”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为促进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构建“一山、一河、三沙”生态安全格局。构筑“一山”贺兰山生态屏障。以阿拉善盟贺兰山左麓为核心空间载体,打造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实施“乌贺原”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确保区域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加强贺兰山水源涵养地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大自然保护区内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和综合整治力度,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逐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移民和居民搬迁,重点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治耕地和草地沙化、盐碱化,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生态移民工程,做好迁出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增强贺兰山生态屏障的防风固沙能力。打造“一河”黄河生态廊道。黄河流域阿拉善段左岸为乌兰布和沙漠,右岸为乌海市和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黄河作为区域内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阻挡了左岸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移,保障了右岸免遭流沙侵蚀。要利用好黄河这一天然屏障,将治水与治沙、节水与用水、防洪与分洪蓄水等统筹起来,重点抓好生态保护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确保黄河流域阿拉善段健康安全。坚决打好黄河保卫战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控制工业园区废水、城镇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三大污染源,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确保黄河水体环境安全。加快构建以黄河及临岸为主的“一河”生态廊道,打造黄河流域阿拉善段绿色生态系统。科学推进“三沙”治理。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沙漠占比大,要围绕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打响“三沙”治理攻坚战,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三大沙漠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有效巩固绿进沙退态势,加紧弥合生态创伤,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科学治沙,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通过飞播造林、围封禁牧,建设沙漠锁边防护林体系、人工沙障和无人区治沙,逐步控制沙漠化。积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和生态移民工程,针对荒漠地带草场量草而畜,严格控制载畜量,加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力度,逐步恢复草原植被,为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空间支撑。


构建“一核两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一核”阿拉善左旗、“两心”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功能格局,重点发展现代农牧、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谋求在产业分工、交通衔接、生态共育、设施共享和机制创新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支持阿拉善左旗“一核”综合发展。阿拉善左旗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在功能定位上,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在开放定位上,建设成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国际大通道;在产业定位上,建设成为国际矿产进出口基地,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油气能源储备基地,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互联互通,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支持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领高科技发展。形成“一区三园”的新格局,其中“一区”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三园”分别为高新技术产业园、腾格里技术产业园和敖伦布拉格产业园。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以工业经济“绿色、创新、开放”发展为主线,持续推进传统能源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材料化转型,着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储能等新兴产业,坚持创新引领,突出现代能源经济,实现产业循环化、产能规模化、产品国际化,集中力量将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成为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将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现代绿色化工转型示范产业基地、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国家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基地、新材料创新示范基地。支持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打造特色发展产业链,突出沙产业特色,以优势互补、区域一体为原则,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联动重点,推动与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开展沙漠经济作物、沙漠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形成生态养殖、全域生态旅游、沙产业科技创新的产业格局,打造中国沙漠治理高新技术“沙谷”、光伏治沙示范基地。


第三章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重要指示精神。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打造“一山、一河、三沙”为构架的生态安全格局,聚焦重点区域,通过自然恢复和重大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推动贺兰山生态屏障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三沙荒漠化防治、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态系统恢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遏制生态退化,稳定好转态势,筑牢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推进黄河流域阿拉善段保护


加快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结合黄河流域阿拉善段沙漠环绕,干旱少雨的自然生态特点,重点加强黄河沿岸防风治沙林带建设,选择种植水土保持能力强、生态效益好的优良品种,减少风沙、泥土对黄河的侵蚀。推进乌兰布和沙漠锁边,阻止沙漠东移,阻沙入河,减少黄河泥沙含量,全面改善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加快构建黄河生态廊道,推进河滩区退耕还草还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黄河沿线涵养水源、蓄洪防涝、净化水质和空气的功能。推进黄河岸线修复,开展水生环境保护修复,实施水生环境保护修复工程,科学合理建设滨水绿地等生态缓冲带,逐步恢复岸线生态功能。探索选取黄河流域阿拉善段实施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创造美丽滨水空间,扩大湿地面积。


强化黄河生态保护。统筹管控流域内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全面落实河长制及“一河一策”相关要求,加强黄河流域岸线管理保护,积极开展岸线划界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依法严厉打击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的违法违规行为。对重点区域及监测区段开展水环境质量监测及变化趋势分析研判,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水质变差、水量减少、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采取严格监管农药化肥使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措施。保障生态用水补给,改善河流湖泊水循环条件,促进河流湖泊水环境生态良性发展。


第二节加强以贺兰山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


加强贺兰山山脉山林生态屏障保育。提升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载力,筑牢贺兰山山脉山林生态屏障。对贺兰山范围内重点的生态敏感区,依法禁止采伐原始林和生态重要地区天然林,加强对天然林的科学保育,推进贺兰山生态脆弱区林地生态系统恢复。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原生生态系统,提升区域森林的生产能力与生态防护功能。加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合作,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把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地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和修复,建立贺兰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逐步恢复贺兰山自然生态本底。


推进贺兰山西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系统开展贺兰山西麓草原治理工程和防风固沙工程,加大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力度,加强草原管护,规范草原用途管制,科学核定载畜量,严厉打击非法征占用草原、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等行为。重点推进贺兰山生态功能区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工程,防治草地沙化、盐碱化,开展荒漠化植被类型和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增强贺兰山西麓防风固沙能力,改变沙地性质,使流沙趋向固定,进一步提升贺兰山生态安全保障功能。


第三节强化“三大沙漠”荒漠化综合治理


有效遏制沙漠沙地扩张。以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大沙漠边缘区域为重点,系统科学实施防沙治沙工程,有效遏制沙漠沙地扩张。重点推进防风固沙林建设、沙漠锁边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生态工程治理力度,促进荒漠植被修复。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实行乔、灌、草结合,生物措施与非生物措施结合,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和工程固沙等措施,在生态区位重要、沙尘暴路径区等重点区域,着力构建沙区生态安全屏障。有效利用黄河作为天然屏障的优势,结合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阻隔乌兰布和沙漠东移。


优化推广防沙治沙模式。依托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大力推进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学习先进市场化治沙理念,探索推广防沙治沙新方法新技术新途径,打造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新样板。积极响应国家、自治区相关要求,推广“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位一体的沙漠治理模式,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和农牧民多方共建、多方共治、多方共享机制。采取“沙漠锁边、腹部渗透、以路划区、分而治之”的策略,坚持“林草药”三管齐下,“造封飞”三措并举,形成以沙柳、梭梭、甘草等灌木半灌木为主,乔木和牧草为辅的立体绿化模式,并着力开发沙产业种植,推进肉苁蓉、锁阳等沙生植物产业基地建设。


推进土地盐碱化生态治理。以孪井滩灌区盐碱地改造为重点,根据盐碱地不同类型、盐碱化不同程度,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化学改良、物理疏松、地力提升、生物利用等多种改造技术,整治改良盐碱化土壤。健全完善灌区节水排水体系,对排水沟道进行整治,配套改造排水沟道建筑物,排盐治碱、改善土壤。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按照适地适树适草和水资源承载能力适宜原则,加大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实施力度,增加林草覆盖度。加强生产建设活动监管,落实建设单位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


第四节优化乌贺原生态空间布局


推进乌贺原生态防护屏障工程。乌兰布和沙漠、贺兰山与狼山连接地带、鄂尔多斯高原(以下简称乌贺原地区)是乌兰布和沙漠下风口沙尘暴的直接源头,乌贺原地区涉及8万平方公里,不仅是内蒙古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要塞。通过实施乌贺原生态防护屏障工程,有效利用黄河生态廊道及贺兰山天然屏障,提高生态屏障保护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缓解西沙东移,增强西北生态屏障的完整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使我国西部生态屏障在西风走廊、西风东吹、西沙东移的胁迫面前不断提高自然恢复能力,铸造中华民族生态系统长久安全的基础。


科学谋划“引黄过乌”工程。依托科泊尔分洪区,引黄河水北上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入巴彦淖尔乌加河总排干渠,线路可全程自流最终汇入乌梁素海。依托“引黄过乌”工程,建立乌兰布和沙漠绿洲生态屏障,系统连接阴山、贺兰山天然林地,形成连续生态屏障区,保护地区生态安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建设沿线防沙生态治理区、沙产业及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高标准节水农田改造示范区,打造“黄河故道”沿线生态保护综合体系和高质量发展高地。“引黄过乌”生态保护综合体系工程涉及水利建设、生态保护、沙漠综合治理、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领域,致力于构筑沙漠绿洲生态屏障,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第四章强化沿黄流域环境治理


全面普查管控各类污染源,推动各类污染联防联控、协同治理,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新增量,大幅度削减污染存量,改善水气土矿山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农业面源、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推进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阿拉善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节加强水环境污染治理


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阿拉善段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自治区目标要求。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十四五”国控断面设置和水环境控制单元细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启动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十四五”断面和水功能区优化整合工作,做到水环境控制单元与水功能区有效衔接。落实“一河一策”重点任务措施清单,并按照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措施清单等组织实施。做好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及机制建设。紧密围绕改善水环境质量这一基本点,以“水资源利用上线、水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为依据,构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各指标管理为抓手,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立体调控。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供水水质水量,全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和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对因水源地天然背景值高导致的超标问题,要在供水厂配套相应的净水设施。单一供水的地区要加快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部署要求,组织开展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在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违法违规问题清理整治工作,重点排查整治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问题。


强化生活及园区、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尽快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厂提标改造。开展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建设,难以改造的地区应合理采取截流、调蓄和其他治理措施。差异化提高污水厂的出水排放标准,强化污水处理厂脱氮。加大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力度,规范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新建工业企业应在工业园区内建设,并符合相关规划和园区定位,园区内现有重污染行业企业要限期搬入产业功能对口片区或通过升级改造环保设施进行整改,严重污染环境且限期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依法予以整治。完成现有各级政府设立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投入运行,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不能达标排放的,均完成提标改造。对废水处理依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进行评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不能稳定达标的,相关园区工业废水要完成退出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改造。以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强化各类产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建设运营。


实施工业污水减排和排污许可管理。按照自治区下达的总量减排目标制定实施年度减排计划,将减排任务细化分解到各旗区、相关部门及重点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规范要求核发排污许可证,依法查处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违法排污行为。全面落实企事业单位按证排污、自行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重点加强对现代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农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水污染治理,对相关污染企业采取过程控制、深度治理等措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推动企业生产清洁化改造。强化入河排污口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和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规范排污口管理,优先完成黄河干流非法排污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市政管网范围内小而散的排污口清理整治。


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以阿拉善左旗中心城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等建成区为重点区域,采取控源截污、节水减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流量保障等综合治理措施,逐步消除黑臭水体产生根源,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开展建成区水体排查,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列入各级河长的工作职责,并纳入“一河一策”实施方案。


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牧区污水处理,实行农牧区污水、垃圾、厨余及粪便处理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牧区延伸,加强改厕与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农牧区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开展化肥、农药、地膜减量利用和替代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推进农田地膜、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清理整治。在大、中型灌区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人工湿地等设施,控制农田径流直接入河造成面源污染。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依规严格划定禁养区,禁养区内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禁养区外鼓励畜禽养殖集约化布局发展,建立完善的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


开展地下水污染水体修复。以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精细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及非金属矿开采加工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行业为重点,建立工业企业地下水影响分级管理体系。开展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等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在重点区域进行必要的补救性防渗等修复处理,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及井灌区等区域环境状况。


第二节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强化区域协同治理。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单独考核、从严管理,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实行大气污染物总量减量控制制度,对国家排放标准已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行业全面开展特别排放限值改造,从2023年1月1日起全部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推进焦化产业重组升级,2023年底前,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全面完成淘汰,炭化室高度5.5米的焦炉全部完成干熄焦和超低排放改造;新(改扩)建捣固焦炉炭化室高度要达到6.25米及以上,必须同步配套下游化产链条、余热余气回收利用项目;新建焦化项目必须配套干熄焦装备,并执行钢铁企业中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超低排放要求。


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法淘汰能耗、环保等不达标的产能;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强化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管控。优化能源结构,继续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和燃煤锅炉污染综合整治,逐步依法淘汰巴彦浩特镇建成区每小时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严格监督劣质煤炭的生产使用,加大对煤炭使用企业的检查力度,对燃用煤炭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依法处罚。调整运输结构,加大对高排放车辆监督抽测频次,完善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优化用地结构,推进施工扬尘精细化管控和道路扬尘污染控制;依规禁止农作物秸杆等生物质及其他废弃物违规露天焚烧,在春耕和秋收阶段开展秸杆禁烧专项巡查,推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等高效综合利用措施。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和预警。完善重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强化区域合作。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执行,确保做到所有涉气企业全覆盖,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水平。及时修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更新应急减排措施项目清单。


第三节防治土壤污染


强化工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严厉打击金属及其他非金属采矿、矿产加工行业涉重金属非法排污,切断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制定重金属强制清洁生产技术方案,坚决淘汰冶炼行业落后生产工艺及装备,依法全面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冶炼项目。


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针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大的煤炭、有色及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化工、制药等行业,开展存量清查、源头排查及处置能力调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集中的园区要配套建设符合标准的处置设施,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集中整治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加强可再生利用废料清理整顿,引导有关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


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切入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掌握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旗区全覆盖。重点监测土壤中铅、镉等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冶炼(采选)、化工、焦化等行业。


第四节推进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推进贺兰山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以贺兰山地区矿山、煤田灭火工程治理项目、煤矿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煤矿技改项目整治为主,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治理。确保贺兰山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到位,突出问题彻底解决,实现贺兰山地区生态良性循环。


加快重点区域矿山清理整顿。全面完成阿拉善盟黄河流域露天开采矿山摸底排查,对违反资源环境法律法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依法予以重点清理、关闭。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和其他保护区遗留的矿产开采区,要依规加快矿山治理、清退及矿业权退出,清理占用大量土地、林地或草原的废石、排土和尾砂,加快地表植被恢复。


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加强金属及其他非金属矿开发过程中的污染排放管控,降低矿坑水、选矿废水、尾矿池水重金属污染风险。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收益,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模式,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引导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履行生态环保责任。采取工程、生物措施,开展病危险尾矿库和“头顶库”(1公里内有居民或重要设施的尾矿库)专项整治。选择典型区域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示范,加大以采空区、沉陷区、露天剥离坑等为重点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鼓励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盘活矿山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废弃矿山土石料。新建矿山要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建设,2025年底前,全部矿山达到国家、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加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有重点监管尾矿库的企业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加强辐射安全监管,有关企业每年要对本矿区土壤进行辐射环境监测。


第五章科学推进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坚持节水优先,全面落实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用水结构,推进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第一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约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总量和强度控制,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开展流域内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估,建立水资源分类分区管控体系,合理划定水资源超载地区、临界超载地区和不超载地区,实行差别化管控。强化取用水许可管理,对水资源总量接近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依法限制或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规范水资源有偿使用,确保水资源税依法征收、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地下水超采重点区,依规严格实行限审限批。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制订并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计划。完善流域水权交易制度,推进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严格节水责任追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集约主要指标纳入政绩考核。


强化用水指标约束。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严格按计划取水,加强主要断面下泄水量和取水计量监管。实施节水行动,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拟出城市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控制性指标,将用水需求增长速度和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提升用水效率,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强化节水监督考核,逐步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继续实施水权转换,组织协调盟内水权转换工程建设,加大争取水指标的力度,多种形式争取水指标。对外协调争取跨盟市水权转让指标,积极协调自治区,争取黄河盟市间水权转让二期项目实施。积极向国家层面呼吁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积极关注南水北调二期工程(西线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第二节优化水资源配置


优化用水结构。优化阿拉善盟黄河流域过境黄河水和本地水资源配置结构,以满足用水需求。优化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资源配置结构,加大非常规水资源使用量,压减地下水使用量,优化用水结构,合理有效配置农业和工业用水,拉高水资源使用效益。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守住民生、发展、生态三条底线,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基本用水需求。


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实施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农村牧区供水保障工程,提高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通过联网、并网等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城市供水水源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形成一旗两区双水源、多水源供水保障格局。全面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提高再生水、微咸水、疏干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水平。积极推动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巴彦浩特镇海绵城市建设。实施道路冲洗、公共绿化用水改水进程,利用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运作模式促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项目建设。


巩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成果。通过压减耕地、调整种植结构措施,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恢复地下水生态水位。逐步压减农业地下水用水总量,依规禁止农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工业生产用水优先配置地表水和非常规水源,逐步置换工业取用地下水。巩固实施部分重点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成果,促进地下水水位恢复到目标控制水位。


加大生态需水保障力度。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降低水资源开发强度,确定河湖生态水量,增加入黄水量,保障河湖湿地基本生态水量,强化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依规采取以沙换水,每年保证一定的生态水量,大力推进黄河调水调沙工程。


第三节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动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水土资源高效匹配,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规模化推进孪井滩等重点灌区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等精准高效灌溉技术。开展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确定灌溉定额,推进灌溉试验及成果转化。因地制宜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实施轮作休耕,适度退减灌溉面积,依规严格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实施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和建设,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技术和工艺,提高养殖业用水效率。全面推行农业水价改革,依规实行超定额(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探索分类水价,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推进农业节水高效。


实施工业节水减排。实行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强化生产用水过程管理,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加大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内重点企业新型节水工艺和技术及再生水回用力度,加强节水、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点企业节水和再生水回用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科学规划新建企业和园区,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实现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合理改造现有企业和园区,以节水为重点内容,开展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促进地区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推进循环用水设施建设,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在生态脆弱、严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区,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针对火力发电、石油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管理和改造升级,促进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积极推进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严格控制发展高耗水行业。对高耗水项目和产业实行更加严格的用水定额管理,推动企业和园区用水系统集约化,完善供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控,强化生产用水全过程监管。


加强城镇节水降损。严格落实城镇节水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推进雨水、污水再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构建城镇良性水循环系统。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加快制定和实施供水管网改造方案,制定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改进方案。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在缺水地区科学种植耐旱型植被,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降低绿化用水量。推动城镇居民家庭节水,大力普及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从严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定额,针对特种行业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全面落实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开展节水评价,推动节水载体建设,落实水资源税差别化征收政策。加大宣传引导,不断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带动全社会爱水、护水、惜水、节水,加快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六章科学推进黄河流域阿拉善段安澜体系建设


以流域生态安全为目标,以黄河堤防建设为基础,以左岸分滞洪区建设为保障,以防沙控沙为抓手,以河道整治、滩区治理、应急响应为措施,科学构建阿拉善盟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实现黄河安澜。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树立全流域意识,完善水沙调控机制,推进干支流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推进河道和滩区综合整治。


第一节完善黄河干支流防洪减灾体系


提升黄河流域阿拉善段防沙控沙能力。科学调控水沙关系,监测研究黄河流域阿拉善段水沙实时动态,加大泥沙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沙、治沙、拦沙、冲沙防治体系,建立以水土保持措施、河道拦沙工程、防淤调度为主的水沙调控防治体系。支持联合乌海市围绕海勃湾水利枢纽泥沙淤积问题开展研究,加快推进库区综合治理,增强库区防凌和行洪能力,实施河道清淤,减少干流淤积,降低河床。提升库区周边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能力。


提升黄河流域阿拉善段堤防防洪、防凌能力。完善黄河堤防建设,提升防洪抗险能力,推进黄河三期防洪工程和重要堤防达标建设,提升堤防防洪抗险能力。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有效推动疏浚工作,提升河槽过洪能力。推进防凌破冰能力建设,全面推动黄河内蒙古阿拉善盟应急分凌(洪)工程建设,发挥应急分洪分凌区作用,提升黄河防洪能力,减缓下游凌汛压力。


第二节推进黄河干流岸线治理


加强黄河流域阿拉善段岸线滩区科学治理。科学推进干流划界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设立界桩、管理和保护标志,合理划分岸线功能区,强化岸线用途管制,依法依规逐步确定河湖管理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属,逐步建立范围明确、权属清晰、责任落实的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实施滩区综合治理,改善滩区生态环境。


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行动。依法查处涉河违法行为,清理整治乱占、乱堆、乱采、乱建“四乱”问题,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完善河道采砂管理制度,健全采砂管理工作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制,科学编制河道采砂规划,创新监管模式和监控手段,及时处置非法采砂活动。


第三节提升防汛抗旱应对和应急响应能力


提升防汛抗旱减灾监测预报能力。依托流域机构、自治区“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据资源和监测体系,综合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黄河水情、雨情、凌情、旱情、水质等监测预报,健全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水文、气候、气象等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空—天—地”多源监测预警预报。统筹建设“阿拉善智慧黄河”,重点实施智慧水利大数据工程建设,提升水利智慧管理能力。增加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密度,增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实现监测能力的全覆盖。


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响应机制,构建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之间的高速通讯网络和应急联动机制,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城市网格化服务平台和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拓展信息搭载渠道,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加强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互通互享,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灾害应急管理规划、建设等全过程各环节。


增强防汛抗旱减灾水平。依托自治区、流域机构,配合建设黄河流域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专业化与社会化结合、常备不懈、协调联动”的原则,加强防汛抗旱减灾队伍建设。按照区域、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强化跨区域、跨行业协同作战,建立信息共享与定期会商机制、防汛抗旱与水资源统一管理协调机制、干支流重要水利工程统一管理协商机制。提升抢险救灾队伍、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开展防灾减灾先进技术应用,加强抢险应急队伍、灾备和灾后重建能力建设,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防汛抗旱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库及储备相应物资,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极端天气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及措施,有效提升防汛抗旱应急保障能力。


第七章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第一节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巩固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兴蒙”行动的深入实施为有利契机,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构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力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推进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大以升促建力度,将科技创新发展作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引进和新增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对园区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探索“科技兴蒙”、“4+8+N”合作主体联合设立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共建共享创新平台,推进中盛科技先进金属材料中试研发基地建设重点实验室,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立足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化工产业基础,瞄准新材料、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积极申报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为新技术落地开花厚植土壤。提升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带动创新和产业要素向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高品质营商环境,带动阿拉善盟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中蒙俄经济走廊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东西部创新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在产品、市场、资源、资本等方面的有效对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协作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开展好区域协同创新,深化创新创业合作层次与规模。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主动“走出去”承接融入发达地区创新中心,全面深化与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加速创新资源融通共享,主动对接发达地区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共建创新研发平台、创新载体、科技服务机构,合作培育科技型企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团队及人才,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坚持创新驱动,支持产学研合作,强化成果转化。围绕建立“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创新机制。围绕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加强科技攻关和产品创新,深化厅盟会商、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新技术孵化园、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助推“科技兴蒙”行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沙产业、生态产业、中医药(蒙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肉苁蓉、锁阳、驼奶等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强化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切实提高阿拉善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建立人才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好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园”的创业空间载体路径和“金融投资保障+政府政策支持+创业导师全程辅导”的创新主体培育模式,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的培育路径。


第二节开展现代能源经济示范


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合理确定阿拉善盟能源行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提效并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推动能源格局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高效集约的供能方式转变,推动能源产品由初级化向绿色高端转变,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能源经济,加快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发挥风光热优势资源禀赋,高水平布局全盟清洁能源产业,加大自主消纳力度,加强与周边地区绿能合作,推进千万千瓦级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新能源治沙、制氢等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示范区、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区、区域绿能合作示范区,为阿拉善可持续发展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区,在阿左旗敖伦布拉格地区建设阿拉善—上海庙16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实现新能源外送。根据上海庙—山东直流特高压输电通道配套电源投运情况,规划建设上海庙输电通道配送阿拉善盟200万千瓦风电基地二期项目。推进阿拉善盟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规划和建设,规划建设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100万千瓦风储一体化示范项目、阿拉善左旗吉兰泰、宗别立1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100万千瓦风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等。围绕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科学确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项目布局及开发规模,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打造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区,把采煤沉陷区、沙漠生态治理与发展光伏产业结合起来,探索沙产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沙漠生态治理之路,规划建设阿拉善右旗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30万千瓦光伏发电储能项目、阿拉善高新技术开发区灰渣堆场环境整治60万千瓦风光互补绿电示范项目、乌兰布和200万千瓦光伏发电沙产业示范项目、腾格里经济开发区11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等。积极探索和先行先试氢能源开发试点工作,提升地区新能源消纳空间,推进能源储能产业链发展,规划建设阿拉善盟200万千瓦源网荷储氢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0万千瓦光储氢矿区综合治理光伏项目等。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打造区域绿能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我盟资源和土地空间优势,推进与乌海地区绿能消纳互补合作;深化与宁夏清洁能源发展合作,构建我盟新能源基地与宁夏北部地区电网互联外送;推进与甘肃地区合作,打造风光火储联合优化、高比例新能源外送、自平衡的新能源基地,带动周边地区新能源产业链延伸。协调推进与蒙古国合作,打造中蒙阿拉善盟—阿曼河“风光火储”多能互补国际综合型能源基地。通过加快规模化外送绿电工程建设,实现绿能区域合作示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大力促进能源产业延链增值。促进能源新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新能源发展等领域,以高端智能制造方向,培育引进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依托重大能源工程推进能源装备自主创新和试验示范,形成特色突出的能源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聚区。做优重点用能产业,优化高载能产业用能结构和方式,促进高载能产业向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发展。促进风光电能源装备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支持发电企业与风光电设备制造企业合作,提高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产能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和安全环保措施,进一步拉长产品链,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


推进智慧能源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推动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推动在集中式新能源发电基地配置适当规模的储能电站,实现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网的协调优化运行。推动建设小区、楼宇、家庭应用场景下的分布式储能设备,实现储能设备的混合配置、高效管理、友好并网。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交通网络等多种类型网络互联互通,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推进能源网络与物联网之间信息设施的连接与深度融合,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通信设施基础上,推进电力通信网等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设施建设。


第三节发展现代农牧业


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化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小、优、特”的地方优势,坚持品牌引领,着力打好绿色、精品、高端“三张牌”,做强做精做优农牧业。以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统揽“三农三牧”工作,打造“中国骆驼之乡”农牧业特色产业。着力扶持发展有机农业、高端畜牧业、特色生态产业、精品林果业和休闲农牧业“五大特色”产业,优化农牧业布局规划,建设阿左旗阿拉善生态产业科技创业园,打造阿拉善盟区域公用品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乡村产业兴盛的样板区、引领区。着力推动建设阿左旗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种业区、腾格里休闲农牧业发展区、阿拉善高新区巴音敖包农牧业投入品产业区、乌兰布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区。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促进农牧业提质提效、增产增收,推进种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节水高效种植业和优势特色畜牧业,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种植和现代化养殖新技术,积极推进“稳粮、扩经、增草、养畜”行动,重点发展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农牧业。推动阿拉善盟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85万亩、提升改造27.15万亩。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有机农业,增强有机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高端精品畜牧业,抓好地方优良畜种保护繁育和保种提质,振兴白绒山羊、双峰驼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畜牧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以园区建设为龙头,推动现代农牧业全面发展、高端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坚持沙区生态治理与沙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推动苁蓉、锁阳、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沙生植物的产业化发展。继续加大沙产业健康科技园的建设力度,加大特色沙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引进沙产业加工企业,进一步强化研发创新能力,把阿拉善盟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农牧业集约高效发展。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聚焦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聚焦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聚焦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阿拉善盟优良畜种核心群和种畜场,推动白绒山羊、双峰驼、苁蓉、锁阳等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牧业发展格局,打造沿黄优势农牧业发展带和产业集群,推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阿拉善盟政府要瞄准“生态绿起来、企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目标,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各类企业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促进生态建设和特色农牧业互动发展,推动形成多赢局面。全面推进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和草牧场确权承包工作,规范引导农村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促进小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有机衔接。建起农牧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和灵活的机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改革步伐,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托管、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牧户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释放发展活力,引导更多的农牧民稳定增产增收。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力量,进一步推广“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扶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开发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实现现代农牧业效益最大化。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重点打造阿拉善白绒山羊和阿拉善双峰驼等区域公共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健全农畜产品政策性保险制度,全面开展农村牧区“政银保”合作贷款业务,降低农牧业生产经营风险,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村牧区,促进农牧业三产融合发展。


第四节壮大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是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阿拉善盟多年来积极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以化工、装备、材料、沙产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体系,现代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和沙产业基地。阿拉善盟地处中蒙边境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域,面临着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国际合作的机遇,具备较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阿拉善盟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调结构、延链条”为主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延伸资源开发加工产业链条,培育下游新兴制造业,不断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坚持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着力打造“1+5+N”制造业体系,优化提升现代绿色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和绿色食品等五个具有潜力的制造产业,积极培育多个制造与服务相互融合的新产业新模式。集中集约发展化工产业,打造现代绿色化工主导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高特色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推动煤化工、盐硝化工、矿产采选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集中布局,强化多化工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安全、生态环保的现代绿色化工产业。加快集中区域焦化产能,建设“煤—焦化—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围绕盐化工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加强金属钠和靛蓝产业链。依托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基础,大力延伸产业链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包括纤维、橡胶树脂、工程塑料等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高端新型金属材料,先进碳材料,光电材料等。依托化工产业基础和生物资源,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包括化学原料药,抗感染药物、抗生素、抗高血压药物、调节血脂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等高附加值化学合成药以及以深度开发沙生动植物为方向的生物医药。发挥有色金属等产业基础,加快拓展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包括通用航空、大型工程机械、化工成套装备、军工装备和智能装备等。加快探索应用智慧能源系统,布局氢能和储能产业,拓展新能源装备领域。继续精深发展沙生动植物加工,围绕发展绿色食品,加快牛羊肉、乳、苁蓉、锁阳等食品、营养品、保健品开发。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阿拉善盟制造产业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科学确定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合理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规避同质化竞争,使现有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竞相发展,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着力推动化工、冶金、建材、农村产品等传统加工制造业往纵深方向发展,重点培育现代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通用航空产业为契机,发展临空产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空港经济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推进国际陆港、医药化工园、循环产业园等专业园中园建设。以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坚决引导不在园区的化工企业进入园区,鼓励新建、扩建化工项目布局于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并以各行业机构为主导、各园区(开发区)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使命、企业产品技术创新为目标,建立区域制造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园区(开发区)的产业侧重点布局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研发机构,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第五节培育新产业新动能


阿拉善盟的新产业新动能仍应以现有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为基础,找准适合自身深耕的产业领域,既要对现有产业再优化、再升级、再创新,大力延伸下游“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领域,又要顺应市场趋势引进培育具有发展条件的产业类型,加强“新能源、数字信息、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扶持力度,逐渐培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极。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强化大数据在农畜产品加工、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引进建设高标准、大容量数据中心,加强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率。鼓励企业“上云用数”,以数字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原有设备和工序,建设工业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互联网+工业”设施,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促进石墨等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充分挖掘阿拉善盟优质的石墨资源,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商品化生产,壮大发展石墨烯等新材料,加快其它新材料联动发展,推进新材料技术产业化,大力提升新材料产业规模化水平。依托已探明的超大型石墨矿资源优势,以产业循环组合和集群化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集石墨采选、产品深加工及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石墨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依规推动设立石墨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石墨产业研发平台,着力打造中国石墨产业创新共建基地。与中国非金属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加快建设石墨产业园区、产业研究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强化要素配套服务,努力形成石墨产业集聚效应。加快萤石、石墨和有色贵金属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展以碳纤维、氟硅新材料、石墨新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金属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将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及高端民用领域,开展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着力打造一批技术密集型高、学科交叉性强、产品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国际性强的新材料新兴战略产业,打造黄河“几”字湾上的“绿色化工”明珠,为推动阿拉善盟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做优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抢抓市场机遇,发挥比较优势,适应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变革等趋势,着力推动以旅游、物流、金融为主的独具阿拉善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凸显现代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居民增收、结构调整的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打造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三产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实施“旅游+”战略,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体验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等业态,推动旅游产业与畜牧养殖、体育竞技、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多产业相互融合。促进商贸物流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集聚区,依托乌力吉口岸以及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物流陆港,构建服务于“一带一路”和西部综合性泛口岸经济区的国际物流交通体系。加强金融服务水平,保障金融安全,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金融业务体系,重点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各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提升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催生新的服务需求,将现代服务业培育成阿拉善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强化产城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完善阿拉善盟城市功能,实现产业创新与城市提升双赢。


第八章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从着力提高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向进行高质量建设。把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城镇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坚持产业、生态、文化并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功能完善、协调互动、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促进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协调发展


促进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草原丝绸之路和呼包银榆、陇海兰新经济带;与乌海、鄂尔多斯市在设施共建、产业共育、环境共治、成果共享等方面探索联合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与宁夏、甘肃毗邻地市开展多领域合作,将巴彦浩特纳入宁夏银川城市组合圈。


构建中心城镇、重点镇和一般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优化阿拉善盟空间布局,打造以阿左旗巴彦浩特为主体、以节点城镇和开发区为支撑、中小城镇和农牧区分工有序、生态宜居、团结互助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强巴彦浩特核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推进巴彦浩特设市工作,以体制转换增强小城镇聚集要素能力和发展动力,壮大城镇主导功能,加速各功能区的拓展完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标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内部以巴彦浩特为中心,组合敖伦布拉格、乌兰布和生态新区、乌斯太、宗别立、嘉尔嘎勒赛汉、腾格里、温都尔勒图形成东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走廊;以乌力吉口岸为中心,整合乌力吉苏木、银根苏木、塔木苏布拉格镇、阿拉腾敖包苏木、巴彦诺尔公苏木等构成北部边贸物流服务城镇组群圈。完善嘉尔嘎勒赛汉—腾格里、乌斯太—乌兰布和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乌力吉口岸在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保税仓库联合申报、建设工作和以关检合作“三个一”、“三互”为主的“单一窗口”大通关建设。


探索建立适应阿拉善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阿拉善盟各旗区分工合作,合理布局人口和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宜居生活圈。引导和推动阿拉善盟相关旗区找准发展定位,深化区域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依靠协同发展的整体合力共同落实国家战略,更好推动自身发展。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地区集中,鼓励农牧业人口转移就业。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产业合作新机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沟通协商、政策衔接融合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以阿拉善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基础,以优化要素配置为核心,以区域统一市场构建为重点,着力融入呼包鄂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保共治、产业互补协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推进创新资源共享,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实现阿拉善盟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构建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阿拉善盟引导各类生产要素按照主体功能优化配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清晰明确、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发展格局。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断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主要工作、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着力构建统筹联动、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全局,巩固提升绿色矿业、现代煤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持续推进传统能源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材料化转型,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储能和新医药四个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生态沙产业和进出口加工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通道、两屏障、七基地、多增长极”。沿黄旗区积极营造产业投资环境,以生态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特色生态沙产业、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产业。巴彦浩特以科技、教育、旅游、物流、金融、商贸等服务型经济为主,建设宜居旅游城市;各苏木镇培育壮大现代农牧业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激发城乡经济发展活力;一区三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精细化工、清洁能源,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深度智造。


第三节优化工业园区布局


进一步优化工业集中布局。集中力量将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成为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推进国际陆港、医药化工园、循环产业园等专业园中园建设。深入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要求,推动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工产业、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兴产业等,腾格里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敖伦布拉格产业园以国际产业合作和商贸物流为主线,以石墨、石油、进口资源落地加工和国际贸易物流等产业为支撑,建设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沿线以外向型产业经济为特色、绿色循环的生态型产业园区。加快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以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按照园区功能定位,有序引导工业项目和企业搬迁入园,建设区域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核心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加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完善提升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园、腾格里技术产业园、敖伦布拉格产业园等重点工业发展区域的路网、污水管网、集中供热、固废渣场、危废处理、公共铁路站场等功能性“硬件”基础设施。以“新九通一平”为导向,加快建设信息通、市场通、技术通、人才通、资金通、物流通、制度通、配套通、服务通和新经济平台。不断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智慧园区。


提升泛口岸经济发展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乌力吉口岸的支持,加快推动口岸与工业园区(开发区)、园区与内陆地区建立区域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积极推进B型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建设工作,工业园区设立进出口加工园中园,积极争取蒙俄进口资源落地加工项目依法享受原材料零关税或低关税政策,全面推动以乌力吉口岸为重要节点的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建设中蒙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区,拓展与蒙古国能源资源合作,实现煤炭、石油、萤石、油页岩、石墨、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落地加工转化,加快“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变。


着力提升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集聚和产业发展释放充足空间。依法明确工业用地土地出让的能耗、环境、建设、亩产、税收等系列标准,通过政府事前公布标准规范,企业对标竞价,构建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新型招商模式,以市场化方式招引遴选高质量的项目。加快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推行企业分类服务指导和精准执法监管,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提高工业园区亩均土地投入产出水平。


第四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镇村同步发展。以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交通干线建设为契机,推进乌力吉、腾格里额里斯、黑鹰山、赛汗陶来、苏泊淖尔等一批口岸城镇、农牧区社区、风光发电基地城镇、沿交通干线节点村庄,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改造,提升服务功能,强化边境城市稳边戍边作用,推动公共资源倾斜性配置和对口支援,使其发展成为面向周边农牧区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守土戍边保障中心和旅游驿站。选择有条件的乡村高标准编制田园综合体规划,统筹各类资源,整合项目资金,实施苍天牧歌综合体、农牧业体验观光旅游示范园项目,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及巴彦浩特镇南田村、巴彦霍德等地,建设集现代农牧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扶贫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措施不松,健全贫困识别和脱贫监控的长效机制,加强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与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把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领导机制、组织机制、市场机制转化成服务于防止返贫和防止新贫困发生的乡村振兴体系。在涉农涉牧资金投入、金融扶贫贷款、产业项目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社会兜底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巩固提升,确保脱贫效果。要加大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专项扶贫力度,围绕农牧业“五大”特色产业发展,采取“一户一策”措施,扶持引导贫困户实现快速脱贫致富。持续实施消费帮扶,推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积极探索农畜产品销售新模式。实施贫困村巩固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交通、水利、人居环境等专项行动。完善就业帮扶服务政策,加快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强化农村公益性岗位援助。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深入推进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落实水平。加快完善低保、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加大贫困群众临时救助力度。


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好顶层设计,认真、系统的谋划乡村旅游发展,合力推进特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旅游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乡村旅游区域布局,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强化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转变发展观念,树立乡村旅游绿色发展观,加强政府监管、引导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净化乡村生态环境、打造宜游空间。积极发展怀旧旅游、休闲旅游、农牧家旅游等业态,提升乡村服务能力,打造主客共享、安全度高和体验感丰富的乡村旅游。


加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行动计划,以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为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特色民俗风貌,推进美丽乡村嘎查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牧区各类建设,以饮水安全为重点,推进农村牧区供水保障工程。以道路通达为重点,积极创建自治区“四好农村路”示范旗县。以完善公共服务为重点,提高农村牧区广播、电视、通信覆盖率,建好管好用好文化、卫生、商贸等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探索建设农村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机制,推动粪污无害化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统筹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村(嘎查)收—镇(苏木)运—县(旗)处理”体系。


第九章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国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推进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网、数字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服务水平,增强阿拉善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构建便捷智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区域交通网络,以盟内外网络构架为主,通过公路、铁路、航空、信息和公共服务建设,构建对外联系大通道,加强与更大区域的快速联系。建设城镇体系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城镇之间干道、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建设,提高直接通达性,加强区域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建设以阿左旗机场为中心的自治区西部通用机场群,敖伦布拉格至巴彦木仁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积极谋划乌力吉口岸至苏宏图、查干德日斯至吉兰泰、本井至巴彦浩特等铁路建设。抓好G1817巴音呼都格至巴彦浩特段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促进交通补短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建设城镇内部交通网络,对现有城镇内部交通进行改造,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兴修铁路,建设联通三旗的环形交通走廊,明确城镇内部交通设施配置标准。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的同时,注重农村公路建设品质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将交通补短板任务与乡村振兴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精心建设“文明之路、旅游之路、产业之路、致富之路”,切实增强农村地区自身发展动力,补齐交通发展不平衡的短板,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加快城乡一体化客运建设,建设以“城镇为中心、乡村为网点,连接城乡、遍布农村”的客运运输网络。各旗区加快推进农村牧区联网公路建设,优化农村牧区公路网,为农牧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启动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打通农村牧区“最后一公里”,提高农村公路的服务水平。把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与旅游景区、产业基地、各类园区有效结合起来,以路兴业、以业增收,让农牧产品双向流动更加顺畅。


建设智能高效的快递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公铁联运物流港、保税仓库、跨境货运专线等基础设施申报、建设,依托综合交通走廊,以乌力吉口岸和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与周边主要城市、重点产业区和蒙俄地区的铁路互通、公路互联、航空覆盖,构建服务于“一带一路”和西部综合性泛口岸经济区的国际物流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大宗物流、工业品专业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等业态,健全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东出华北、南接川渝、西连中亚、北通蒙俄”的国际现代物流通道。加快构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网络。完善快递物流园区建设,推动电商产业园与快递物流园融合发展,打造“仓配一体化+共同配送”高效运行的新模式。加快城市区域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物流快递行业高质量升级。加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支持建设旗区、乡镇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完善旗区分拨中心、苏木递送节点、嘎查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乡村寄递网络,引导旗区快递企业联合建设快递分拨中心,对下乡的全部快件实现集中仓储、联合配送,对上行(外销)的农牧土特产品进行转运分拨。推动邮政企业向快递开放末端服务网点、鼓励快递企业自建乡村网点,向农牧民提供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特色农产品代收代售、农资供应等综合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构建“网货快递下乡”、“农牧产品进城”的双向快捷渠道。


第二节强化跨区域通道建设


畅通跨区域运输通道。推动贯通阿拉善—新疆沿黄跨省大通道建设。积极推动以阿拉善盟为轴心的乌兰巴托—乌力吉—巴彦浩特—中卫—重庆西向物流大通道建设。推进乌海至巴彦浩特、巴彦浩特至银川铁路建设,为就近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加强能源骨干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清洁能源输送走廊建设,提高现有电力外送通道新能源输送比例。建设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外送通道,保障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电网安全稳定。建设阿拉善盟至蒙古国、华中、华北、华东等地区的新能源电力通道,支持火电与新能源进行打捆外送。谋划乌力吉口岸至长江上游能源大通道。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与蒙古国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开发,建设天然气输送骨干网络,积极参与西气东输5号线输气管线建设,推动阿拉善盟与蒙古国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联通建设,形成国际油气能源安全大通道。


第三节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沿黄地区光纤网络覆盖,增加干线光缆路由,优化升级骨干传输网,增加互联网出口带宽。加快无线局域网络在城市公共区域和交通线路的热点覆盖,不断优化提升城市网络环境。加强工业园区、开发区以及重点工业集中区的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快提升网络质量。强化城乡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升城镇固定宽带网络建设水平,推动网络设施向高速化、智能化不断升级,优化服务水平,实现网络费用合理下降。加强农牧区宽带建设,支持农村牧区和偏远地区宽带有效覆盖,进一步推进光纤网络向嘎查村延伸,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大沿边地区网络建设,改善边民网络条件,推动智慧边防建设。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提高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推进社会公共资源依规开放共享,促进固定与移动网络、通信设施与市政设施融合部署,集约高效利用路灯、监控、交通指示等社会杆塔资源,加强电力和通信管线配套,提升网络资源利用效益。


推动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统筹推进以5G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效益和共建共享水平,推动“智慧阿拉善”建设,助推我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大基站站址资源支持,按照城乡规划体系,推进5G基站专项规划和重点地区站址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实现5G建设与其他相关规划有效衔接,确保5G基础设施融合建设、资源共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运维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强化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城市应急管理与决策能力、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促进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高性能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沿黄地区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现代农牧业等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展5G规模组网,加强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互联网+工业”设施,探索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重点开展5G技术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交通、在线监测等领域的试验应用,建设新型智慧园区。


第十章促进合作开放


以国家构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契机,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合作战略,将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同联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通过重点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促进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发展,实现以开放促发展。


第一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优势


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机遇,主动融入,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奋力推进阿拉善盟成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国际大通道,全力打造向北开放桥头堡。


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强与蒙俄等沿线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阿拉善盟联通俄蒙、中亚和欧洲的便捷陆路通道,优先推进一批连接蒙古国南部重点矿区、产业园区、主要城市和俄罗斯沿线城市的重大铁路、公路、机场和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动以阿拉善盟为轴心的乌兰巴托—乌力吉—巴彦浩特—中卫—重庆西向物流大通道建设。依托乌力吉口岸开放优势,深化跨区域跨境合作,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及口岸服务产业,加快构建“北通蒙俄、南接川渝、东出华北、西联中亚”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拓展阿拉善盟国际合作空间,建设“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强通关便利化建设,持续加大中蒙关检单位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扩展功能应用。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打造阿拉善盟黄河流域“一口岸两园区一陆港”的开放格局,南北连接蒙古国资源富集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东西辐射陕甘宁青疆等省区,全面推动以乌力吉口岸为重要节点的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搭建外向型产业平台,强化口岸与腹地经济协同合作,打造辐射西部地区的综合性泛口岸经济区。加快申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依托边境口岸和城市,积极拓展中蒙合作产业区、边贸互市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载体,不断增强外向型产业能级。


拓展贸易合作规模和方式。深化与蒙俄等沿线国家在农畜产品、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信息通讯、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优化贸易方式,扩大优势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阿拉善盟土地、能源、资源优势和口岸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农工贸联动发展,建设一批制造业园区、资源加工园区,推动产业落地加工。创新贸易方式,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境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加强人文交流和安全合作。加快边境旅游科教文卫多领域合作,充分发挥阿拉善盟资源环境及民族文化优势,深化与俄蒙、中亚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科技、旅游、文化、医药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融入绿色、文明、创新丝绸之路建设。加快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相关地区地方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在荒漠化防治、应对气候变化、抗击自然灾害、森林草原防火、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矿山环境治理、应对新冠疫情等方面的合作。


第二节加强与沿黄省市交流合作


加强基础设施的对接合作。完善阿拉善盟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更密集、更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加强与黄河流域内各省市在铁路、公路、民航和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对接,打造阿拉善盟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推进阿拉善盟至华中、华北等地区的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推进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展内陆无水港、空港货运枢纽业务合作。


加强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与沿黄各省市在能源化工发展布局、生态环境共保和水污染共治方面的合作。明确与流域内各省市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目标和任务。强化河湖属地保护管理职责,建立跨区域党政协商、多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积极探索黄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收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存量资源利用、资源置换、资源共享、引导多元投入等方式,促进沿黄城市间优质资源互补。


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加强黄河流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融入上中下游、东中西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互联互通和经贸、产业联系,加快经济要素双向流动,加快推动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上中游地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园区发展。推动建立健全与沿黄各省市常态化合作机制,建立文化旅游联盟,打造一批跨区域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大对黄河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与黄河流域经济带上下游合作发展,建立健全与黄河流域上下游毗邻省市规划对接机制。加强与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城市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完善会商机制,协调解决信息孤岛和同质化竞争问题,同时加强在推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上的协调联动。


第三节推进与国内先进发达地区交流联系


加强与京津冀协同互动。重点围绕绿色生态屏障、清洁能源保障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通道等方面加强合作,将京津冀的人才、技术优势和阿拉善盟的资源、空间优势整合起来,在产业承接、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重点加强在能源化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农畜产品、商贸物流等领域的上下游产业链合作,积极吸引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产业转移。进一步搭建政府间高效便捷的对接平台,加强交流协作。


深度融入呼包银榆经济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加强与呼包银榆经济区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引导产业协作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同城化,提升区域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形成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增长极。协同推进生态共建共保、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优势产业、文化旅游、经贸交流、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强化与国内其他重点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合作交流,深化与甘、宁、陕等区域合作,加强与乌海、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区内其他盟市交流,主动吸引发达地区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与阿拉善盟资源、政策优势有效对接,实现借力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承接政策,重点在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产业转移和引进、科技资源引进、高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


第十一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阿拉善地区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时期,弱水流域、居延海畔就有殷商周朝先民生活的足迹。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沙漠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保护优先,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推进黄河文化和旅游廊道建设,为奋力谱写新时代阿拉善盟追赶超越新篇章凝聚精神力量。


第一节延续阿拉善盟黄河历史文脉


推动阿拉善盟黄河文化遗产遗址全面调查和认定。按照“以调查促发掘、以认定促保护”的基本思路,开展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和传统村落、以及历代治黄史迹与历史文化遗存的调查,依规有序推进文化遗产遗迹认定和申报。持续配合做好国家、自治区对文化遗产资源分布、价值、保护、展示等状况的普查和复查,及时建立保护管控清单。建立健全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保护开发分级分类目录,配合国家、自治区做好黄河文化数字资源库与开放共享平台建设。


系统开展阿拉善盟黄河文化挖掘保护研究。依托各级文保单位、院校,集合盟内外科研力量,推动成立阿拉善盟黄河文化研究院,系统开展文化研究。传承黄河厚重文化基因,系统推进阿拉善盟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传统习俗、音乐文学、天文历法等代表性文脉的研究,加强对流域内文学作品和文化名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支持盟内单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术力量,重点围绕黄河流域文化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系统的研究成果,丰富中华民族文明和黄河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深入探索其背后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全面提升盟内文化软实力。严格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规定,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查玛、蒙古族象棋、沙力搏尔式摔跤、地毯织造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烤全羊技艺)、蒙古族养驼习俗、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蒙古族民歌(和硕特民歌)、萨吾尔登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在大力挖掘黄河几字湾文化基础上,推动黄河流域非遗调查工作,认定公布一批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发掘研究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和振兴传统工艺等,努力推动阿拉善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节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沙漠生态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以黄河自然生态景观为骨架,以特有的沙漠文化为灵魂,以“阿拉善黄河生态廊道”文化旅游品牌体系为指引,以黄河生态廊道为依托,以黄河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建设为助力,推动建设阿拉善盟沿黄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打造集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新兴业态体系和旅游消费体系等内容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系,形成“阿拉善沙漠黄河生态廊道”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推进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坚持“融合发展主线”,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思路和“以文强旅、以旅兴文、和合共生”理念,以黄河文化和旅游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为抓手,以黄河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动能培育为导向,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黄河文化等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整合资源,培育高等级黄河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拓展文化旅游“互联网+”产业链。实施智慧文旅“一机游”平台建设,打通“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网格,引导游客关注和使用阿拉善盟“智慧旅游”建设成果,为游客提供常态化预约、高效、便捷的旅游服务,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服务水平,实现旅游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交通、应急管理、公安、民航和移动通信运营商等部门和单位间的数据共享,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分析研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大力推进旅游与水利、交通、金融、生态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产业融合发展活力,构建多元增长极。以“智慧文化旅游”为目标,按照“互联网+”模式,加快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旅游产业链建构中的应用,积极搭建阿拉善盟黄河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平台。鼓励跨部门合作对阿拉善盟黄河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推进阿拉善盟黄河文化旅游产业线上建设水平,形成“以线上为主、线下线上有机结合”的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


第三节展示黄河文化魅力


积极搭建黄河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加强与黄河上下游交流合作,融入邻近城市建立的黄河文旅联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几”字湾文化旅游精品带。对接“一带一路”、“中蒙俄大通道”等重大战略,创新文化传播表达方式,搭建黄河文化数字化国际传播体系,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交流传播,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黄河文化对外影响力,做强“苍天般的阿拉善”“中国驼乡”等品牌,推动阿拉善盟黄河文化传承创新。


全方位讲好“黄河故事”。彰显阿拉善盟特色文化地位,延续阿拉善盟黄河文脉,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阐释好黄河文化核心内涵,树立和推广一批黄河文化品牌,打造中华文化精神标识集群,彰显黄河文化底色。讲好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历史故事,理想如炽、信念如铁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开放共赢的发展故事,高质量展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阿拉善盟担当。研发以本地区地域文化为特色的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和文化演艺等产品。创新旅游景区、街区和古镇古村产品业态和项目。依托贺兰山西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构建贺兰山森林生态康养旅游区,丰富旅游康养文化产业体系。塑造文化和旅游特色品牌,做强做大阿拉善英雄会、阿拉善玉·观赏石文化旅游节等一批活动品牌,提升阿拉善盟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第十二章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补齐脱贫地区民生短板,促进稳定高质量的就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黄河流域居民共享高质量转型发展成果。


第一节完善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各类教育发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统筹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部结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切实抓好教育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扩大公办学校教育资源覆盖面,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以公开透明为前提向基础教育倾斜,促进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条件,推动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向薄弱偏远地区倾斜,尽快补齐农牧区学校基础设施短板,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城镇、农牧区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逐步提高新招聘教师学历要求,落实盟、旗、校联动培训体系,提升师资力量水平。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围绕文化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吸引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健康阿拉善”建设,全面建立覆盖区域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流域内医疗资源配置,推动流域内盟市优质医疗资源协作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医疗装备条件。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能力达标建设,推进分级治疗模式,为基层人民提供优质、便捷、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医疗防控和救治服务能力。建设盟、旗(区)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阿拉善盟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展远程医疗合作,建设远程医疗系统,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健康咨询、检查检验报告查询等服务,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蒙医药)振兴行动。持续改善中医(蒙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中医药(蒙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蒙医药)在“治未病”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协调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样化健康服务。不断加强盟、旗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医保政策,逐年提高保障水平。


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结合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质量。按照“城乡一体、提高质量、健全体系、促进公平”的思路,构建符合盟情、组织完备、机制完善、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的社会保险管理与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公平享有较高水准的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统筹制度。提升完善基本养老体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建立财政补助和其他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实行社会保险“一站式”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卡规范管理和安全保障,全面实现社会保障卡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领域的应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自治区、盟两级补贴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对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贴。实施医养互助,推动区域各级医院与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办养老机构签订医养合作协议,并开通急救、转诊绿色通道,派专家集中到签约机构服务。建立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完善残疾人康复体系,依托盟、旗、苏木镇和社区卫生机构,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残疾人康复设施、托养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


第二节促进稳定高质量就业


推动稳就业保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落实援企稳岗、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等惠企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和促进就业。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免费用的技能培训促进高质量稳定就业,组织开展线上培训,助力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技能提升。创新服务方式,推进网络招聘常态化,为企业和求职创业者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服务。落实就业扶贫政策,突出抓好扶贫车间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和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四个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进一步巩固就业扶贫成效。


创业带动就业提效能。持续推进“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全面贯彻落实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创业园减免房租等政策。搭建创业平台环境,积极推进创业园暨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和打造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帮扶创业者稳定创业带动就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落实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等政策,深化“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完善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打造盟、旗、苏木镇(街道)、嘎查(社区)四级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延伸就业服务入社区。切实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升发展质量。


第三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以基层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层社区服务体系和治理架构,通过构建联合党委、创新服务载体、优化网格管理、强化服务水平四项举措,着力提升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和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坚持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以网格化精细管理、智能化精准推进、区域化精彩协同“三化合一”为着力点,通过精细化、项目化、一体化的治理服务提升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落细落实。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群众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立足盟情实际,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培育孵化各类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统筹推进智能化平台建设,着力提高重点地区信息化防控水平。建设盟旗一体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和苏木镇、街道社会治理联动分中心。


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依规严格立项审批,从严把好安全生产准入关。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日常安全监管力度,有效预防各类事故发生。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救援物资储备,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第十三章创新体制机制


第一节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建立多层次治理协调管理机制。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建立跨流域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公共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流域、区域、行业管理的议事协调协商制度。加强流域内重大环保项目统一规划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等。推动发改、生态环境、水务、农牧、林草、自然资源、交通、财政等部门协同合作,统筹推进重大生态保护、水网体系、交通能源和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流域“互联网+”和大数据赋能全流域大治理,加快全流域治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的制度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管控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转变。


建立全流域生态综合管理机制。开展沿黄经济带生态环境普查,汇总集成黄河流域森林、湿地、湖泊、生态流量、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排放,以及国土开发、城镇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并进行精准调查评估。以流域为单元,对干支流水资源进行统一配置与调度管理,统筹推进自然修复、河道治理、河湖连通、清淤疏浚、生态放水等综合措施。在干支流沿岸旗区实施统一的环境准入制度,制定统一的流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构建联动考核机制。推进三水共治,严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红线,加强水资源节约、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扩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范围。建立全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等数据管理和监测平台的共建共享,打通资源、环境、生态三类调查监测体系,完善监测点空间布局,丰富监测点信息采集数据种类和数量。


第二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推动建立纵向与横向、补偿与赔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推动建立完善生态补偿监督和管理工作机制,落实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管理和补偿效益标准化工作,明确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优化自然资源配置,提高生态使用价值。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计量,逐步推进综合生态补偿标准化、实用化、市场化。探索在编制各类规划和实施工程项目建设时,结合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核算结果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确保生态产品保值增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


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中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奖补资金政策,按规定对生态保护有力、转型发展成效好的旗区给予奖励,对生态功能重要、公共服务短板较多的旗区给予补助。争取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立健全以水量、水质为补偿依据的阿拉善盟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水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外部性内部化。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推进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反哺式生态补偿、区域横向生态补偿和异地开发生态补偿。围绕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探索建立以财政激励和地方补偿相结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内部化,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


第三节构建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推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流域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全方位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严格执行“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完善流域自然资源资产权产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环保机构检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作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重要内容,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指标纳入到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建立与流域生态文明要求相符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保督察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和终身追究原则,完善行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落实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构建资源和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建立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优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流域污染防治,实行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利益共享。制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域、分类别实施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改善和提升流域生态功能,系统整治和修复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科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流域资源和环境协同,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格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建立环境监管网格体系,落实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主体责任,实施属地与行业监管相统一,建立信息共享、监测监管、联合执法、应急处置等机制,提升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能力;加强流域水环境污染共治,建立流域地表饮用水和跨区域水质保护区联防联控机制,严格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加强中小河流水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综合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机制,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加大优先耕地保护力度,分类推进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严格管控,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通过资源和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助力流域高质量发展。


构建多元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构建大气、水、土壤多元化的污染物联防联治机制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实现多元化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多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多元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水平。加强流域协同治污减排,消减存量、控制增量,降低流域生态环境压力,防范和化解流域生态环境风险。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依法依规施行大气污染防控;实施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分区域、分类别,从源头做好水污染防控;开展流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控,建立流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实施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多元化用地风险管控,有效防控流域土壤污染。加强生态环境源头治理和风险防控,建立健全流域发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制度,完善环境红线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生态环境源头管控,构建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处置全过程、一体化的流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


第四节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机制


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机制。完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把政府引导支持和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结合,重点围绕沿黄流域重大科技和产业化需求,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给予项目经费支持。完善黄河流域科技项目的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技项目管理流程,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导向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我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着力增强创新成果源头供给能力。打破行政主导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健全协同创新、转移转化的创新收益分配制度。充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重点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相关政策衔接,使各类激励技术领域的创新政策落地生根。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评估机制。推动建立由科技研发机构牵头的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重大科技创新计划。加大创新领域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逐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


第五节全面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


高标准高质量提供企业服务。持续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实现区域印章刻制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与政务“一网通”对接。全面推进无纸全程电子化及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改革,深入推动政银合作战略,实现工商登记“随时办、就近办、马上办”。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从精简流程、压减耗时方面着手,提供企业投资生产经营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拓展网上办事渠道,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的应用,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使用和与自治区平台的对接工作,进一步梳理审批事项和流程,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环节。优化用户获得电力、用水、用气、网络的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升便捷度,实现用户“简单业务一次不跑,复杂业务只跑一次”目标。


有序打造宽松企业经营环境。加强部门配合积极推进“一窗受理”业务,实行“一套资料、一厅联办、集中服务”机制,依规简并办税资料,优化办税流程,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大力推行“一站办结、一键解读、一网管控”非接触式办税模式,实现办税过程“全流程、非接触、无纸化”,依规减少缴纳税费次数。大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压缩缴纳税费时间。严格执行各项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国家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完善破产重整、和解制度,促进有价值的危困企业再生。通过推动贷款展期、无还本续贷业务,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积极推动“银税互动”,鼓励指导辖区内各银行机构依法合规充分运用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引导银行业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指导各银行机构积极对接小微企业了解融资需求,对符合授信条件的小微企业依法及时给予合理的信贷支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证券管理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优化投资者服务,依法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积极营造公平公正营商氛围。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妥善化解相关行业、专业领域矛盾纠纷,维护相关行业领域正常工作秩序。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秩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塑政府采购信息化运行模式,将政府采购信息化工作纳入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建设中,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网络化、标准化、电子化运行和上下级政府采购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优化采购活动办事程序。加强招投标营商环境整治,加强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考核评价,规范招标文件编制质量,消除招投标过程中设置的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依法查处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监管,建立对评标专家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标专家评标行为。加强对中标人投标承诺及合同履行能力的检查。


竭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探索“网上预审”在窗口事项中的应用,依规设立特殊事项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推出窗口审批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协助协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强化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执行审查增量政策。建立审查工作机制、落实审查责任,在制定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政策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自我审查,把公平竞争审查落实到政策措施的决策全过程,及时纠正行政机关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行为,切实保障公平竞争审查的实际效果。


激发包容普惠创新市场活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支持辖区内的企业依法通过自主研发、购买、并购、特许经营、许可、联盟等方式,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申请提供便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阿拉善盟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应对机制体系构建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高效处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政府监管执法信息公开率,持续推进市场监管部门内部各业务条线双随机抽查全流程整合,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兴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市场开放程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的动态衔接机制,逐步实现涉及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的完全匹配。


第十四章环境影响评价


针对阿拉善盟主要环境特点及项目建设、流域综合治理开发造成的影响,识别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实施对全盟生态环境的恢复改善情况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针对可能引起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环境现状


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地处祖国西北部边疆干旱地区,生态条件多样,生态环境脆弱,且土地、矿产资源丰富,社会历史悠久,环境特点突出。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境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境内分布有森林、荒漠、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和农田、水库等人工生态系统,整体生态承载能力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发展较不平衡,但土地、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加大。


第二节环境保护要求及影响分析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设计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与环评有关的其它法规和文件,充分考虑本规划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符合产业政策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原则、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原则、合理选择布设施工场址减少施工期环境影响的原则等进行科学分析和客观评判。


规划实施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是要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保护对象的环境保护需要,符合空间规划要求,项目相关指标应与空间规划的资源开发利用、用途管制等指标衔接协调。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发要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促进人水和谐,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为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提供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规划实施的有利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能力,有效控制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改善荒漠化现状。其次可以增强供水保障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避免水旱灾害、凌汛灾害,为阿拉善盟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最后为阿拉善盟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外开放,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重要支撑。


规划实施过程中,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可能对区域局部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尤其是阿拉善盟在高质量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如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以及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规划实施期内环境影响应结合源头规避采取措施或治理后能得到控制,避免或减少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节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依法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建设前期工作,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并根据生态环境对规划实施的响应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强化对规划、设计和管理全过程的监管,最大程度地减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按照我国法律法规有关要求,开展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强化全过程监督管理。要加强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标准的环评监管,做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衔接,严把项目准入关。要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区建设项目的环评监管,合理优化产业布局。要加强冶金有色、化工等重污染行业和水利水电、矿山开发、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输变电等有显著生态影响建设项目的环评监管,注重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要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和验收监管,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各项措施。


进行跟踪评价。规划实施过程中应根据统一的生态与环境监测体系,对各专业规划和具体项目进行系统的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针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跟踪评价结果,适时提出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的建议,改进相应的对策措施。


开展专题研究。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其项目开发建设要严格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凡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敏感脆弱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环境敏感区的,须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针对项目建设的环境敏感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提出明确、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合理避让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使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第十五章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盟委对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研究确定重大问题、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项,统筹指导、协调推进相关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阿拉善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旗区层面要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牢固树立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充分结合部门优势,科学制定落实方案,扎实推进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任务。


第二节强化规划引领


妥善把握好总体定位、开发时序、关联产业、区域合作等内外关系,将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十四五”各项规划制定工作之中。构建“1+1+N”(一个总体规划、一个实施方案,N个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的政策体系,推动阿拉善盟黄河流域“一盘棋”“一张图”设计。在恪守防洪、湿地、水源地、自然保护核心区保护红线前提下,统筹土地、城市、环保、旅游、农业及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利用等多方规划诉求,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管控、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保护传承等专项规划,构建有效衔接的规划体系。


第三节健全推进机制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以及重大支持政策和事项落实的组织协调工作,会同阿拉善盟有关部门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的分析调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建立评估考核评价体系和年度进展报告制度,完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对国家、自治区、盟级确定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明确推进进度和责任主体,确保顺利实施、如期完成。


第四节强化技术支撑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下黄河流域阿拉善段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全流域保护调控研究、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与节水研究、黄河流域灌区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黄河流域脆弱地质区防蚀控沙生态综合治理、抗逆优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及其在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等重点领域,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重大机制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围绕重大问题开展科技集成与示范,集中行业部门和科研机构力量,协同攻关最迫切需要、最可能突破、最有牵引带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建设示范工程。


第五节创新支持政策


依规合理提高黄河流域在相关专项的分配权重,对列入规划的重大生态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等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采取依法发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专项建设基金、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模式,支持阿拉善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立统一的重大项目库,统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依规适度向重大项目用地倾斜,积极争取上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六节扩大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加强阿拉善盟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宣传报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舆论引导,重点强化重大意义、先进典型、关键举措的宣传力度,统一各级政府、全社会各界人士共识。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相关工作,畅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渠道。培养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使全社会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共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建立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公众参与机制,明确公众参与流域治理途径、方法和程序,推进决策、执行、管理、结果全过程公开,保证流域治理过程符合公众利益,激发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