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印发《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CSPPLAZA光热发电网 | 0评论 | 7087查看 | 2013-08-28 14:36:00    
  CSPPLAZA光热发电网讯:浙江省发改委网站28日印发《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是列入省级“十二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增补方案的专项规划。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到2015年,建成杭州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巩固以膜法海水淡化技术为主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建设和咨询、装备制造、原材料生产等能力引领全国发展的地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扶持发展若干个核心竞争力较强、国际知名的海水淡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快组建国家海水淡化技术创新联盟、国家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单机制水能力达到2万立方米/日、示范装置自主创新率达到75%以上,单位制水成本、投资和能耗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下降,海水淡化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各类高性能膜年生产能力达到260万平方米以上。

  发展目标还包括海水淡化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具体为到2015年,创建一批海水淡化应用试点示范,将舟山建成全国海水淡化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建成一批市政供水和临港工业配套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成若干海水淡化功能示范海岛,结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有序地开展海水淡化水进入水源或市政供水系统的试点,形成淡化水应用、浓海水利用、相关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培训交流服务等方面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增强海岛和沿海缺水地区水资源保障能力,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达到35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水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新建和改扩建的沿海电厂配套用水贡献率力争达到100%,鼓励电水联产并向市政供水,鼓励沿海重化工企业配套用水使用海水淡化水,保持海水淡化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附:规划全文如下

  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我省是水资源缺乏的沿海省份,海岛和沿海部分地区尤为短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起步早,在国内优势明显。具备比较优势的我省海水淡化装备产业有望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大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性价比日益突出的海水淡化水将成为支撑我省海岛和沿海缺水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资源。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加快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进程,打造我国重要的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国办发〔2012〕13号,以下简称“国办13号文”)、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政策规划精神,为推动我省海水淡化产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浙江省全省。规划期限为“十二五”期间,展望至2020年。本规划是浙江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海水淡化产业培育、项目建设的基本依据。
  一、形势和现状
  (一)面临形势
  1.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及其产业延伸辐射领域的广阔性,受到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的普遍重视。近20年来,国际上海水淡化产业保持每年10%~30%的高速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150个国家和地区已建成和在建的海水淡化工厂有15000多个,装机容量约为7170万立方米/日,其中市政供水占63.1%,工业及电力用水占31.4%。目前,热法和膜法是海水淡化主流工艺技术,并正在向单一技术大型化和多种技术混合应用转型,产水综合成本逐步降低。在海水淡化技术、关键元件、装备集成等方面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年均增长超过60%,截至2011年底,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已达日产66万立方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够完整自主设计建设海水淡化工程的国家之一,万立方米级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技术达到国外同规模先进水平,万立方米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的能耗等多项性能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我省海水淡化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膜性能和装备研制已达国内最高水平,反渗透膜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全国前茅,成功掌握了万立方米级反渗透海水淡化单机装置的系统设计和集成技术,风、光等新能源互补海水淡化技术已取得突破;已建成的海水淡化装置数量和产能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天津、河北、山东及青岛等省市在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及淡化水应用等方面发展较好。
  2.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对海水淡化提出新要求
  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海水淡化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杭州和舟山的海水淡化成套设备等,打造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将海水淡化作为沿海和海岛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已被列为我省海洋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之一。海水淡化产业已纳入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作为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地位。
  我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偏少,海岛和沿海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据《浙江省统计年鉴》,2006—2011年,宁波、温州、嘉兴、舟山、台州5市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总量的35.97%。随着我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海岛和沿海地区用水量将明显增加,蓄水、引调水的难度和成本将进一步上升。据《浙江省水资源公报》,2011年全省总用水量已达222.24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加13.98亿立方米,增长6.71%。在全社会强化节水的前提下,初步预测到2020年海岛和沿海地区水资源需求将增长约20%。增强我省海岛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保障能力已迫在眉睫,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势在必行。
  3.政策环境改善为海水淡化创造了新机遇
  国家十分重视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2012年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2月份出台的国办13号文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260万立方米/日,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等目标任务,以及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实施金融和价格支持政策等措施。6月份国家发改委在杭州组织召开全国海水淡化工作会议。8月份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了《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9月份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12月份国家发改委印发《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我省高度重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2005年成立了“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省财政安排了海水淡化工程专项资金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支持以市政供水为目的的海水淡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省级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价格、科技等支持政策和措施。相关规划将海水淡化产业作为重要领域。
  (二)发展现状
  1. 海水淡化技术和装备产业优势明显
  我省具有国内一流的海水淡化科研和装备制造实力。拥有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大学等一批海水淡化专业研发机构和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海水淡化膜技术应用创新团队”为我省首批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浙江省海水淡化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已批准建立。已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万立方米级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装置成套制造技术。反渗透膜法技术已在水循环利用、特种分离、特种水生产等领域广泛应用。已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和原材料生产企业。据统计,杭州、湖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台州等市涉及海水淡化装备和原材料制造企业有200余家,仅膜产品销售额已达40亿元(全国市场总额约300亿元)。
  2.海水淡化水已成为重要补充水源
  截至2011年底,我省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23套,其中日产万立方米级及以上的海水淡化装置共3个,设计淡化水产能达11万立方米/日,占全国总产能的1/6,主要分布在舟山、台州、温州和宁波等沿海地区及海岛,以市政供水为目的和与电厂配套的各占产能的50%左右,淡化水已成为我省主要海岛和沿海部分缺水地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反渗透海水淡化投资为6000—8000元/立方米,综合产水成本为5—6元/立方米。与跨区域引调水等措施相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