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名“追光人”:瀚海戈壁书写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篇章
发布者:admin | 来源:青海日报 | 0评论 | 1345查看 | 2023-05-04 10:56:51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向西10多公里的茫茫戈壁滩上,分布着连绵成片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矩阵,数以万计的定日镜在智能化系统的加持下,每分每秒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输送至大江南北。以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的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便矗立于此,高耸入云端的吸热塔散发着熠熠光辉,这是公司代表塔式光热发电行业的标志性建筑。



春到戈壁,绿意渐浓。在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同样能感受到这个朝阳产业带给荒漠戈壁的盎然生机。4月23日,走进公司一期(1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历经多年的改造和发展,成片的定日镜旁绿植丛生,这里的生态样貌发生了巨变。


“起初,这里还是茫茫的沙漠荒滩,我们住在塑钢房进行设计、研究、建造,克服高原艰苦环境和攻克重重技术难题,建成我国第一座、也是全球第三座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太阳能热发电站,这一路都离不开每位员工的齐心努力。”公司总经理刘文闯回忆到。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的企业之一,公司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关键技术,促进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在波澜壮阔的新能源产业革命浪潮中一路劈波前行,脱颖而出。


“加大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命脉所在。”作为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的代表,公司每年投入几百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总工程师樊玉华所在的“四名人才工作室”便是推动光热技术革新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工作室针对光热发电领域标准制定、光热储热储能技术、国产设备工程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科研攻关。


检修人员对故障设备进行快速维修。


“我们搭建了更规范、更科学的技术监督体系。”樊玉华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技术监督体系的运用,好比给企业生产加了一层“保险”,通过把相关的操作流程、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技术共享,让每位员工从入门到技术专精有了参照,对公司实现高新人才培育储备,对光热发电领域人才振兴相关机制标准的建立都是有益的。


“到公司的那天起,我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叫‘追光人’。”去年10月份,新入职生产部的员工张碧林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在6个月的试用期里由汽机主操张占鑫手把手带着他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操,成为公司109名“追光人”其中之一。


“这对我们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帮助很大。”张碧林激动地说:“刚入职的时候还担心不能胜任工作,在不到半个月时间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副操巡检工作,而且公司还为我们新入职的员工解决了通勤、住宿、就餐等问题,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置身于高精度智能聚光定日镜、熔融盐高温储能、规模镜场聚光能量设计、镜场集群控制等多项尖端技术于一体的光热发电站,让人叹为观止。而今,距离一期(10兆瓦)项目开工已经过了11个年头,这座承载着公司初心使命的电站继续发光发热。


员工在巡检过程中测试设备运转情况。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吴向阳是公司设备管理部经理。“过去核心部件发生故障损坏需要返厂维修,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两个月,对公司的生产运行影响严重。”进口的设备技术封闭,老吴便按照图纸拆解下来研究,一来二去,像设备“台板”强度不够、受热胀冷缩频繁启动故障频发等好多这样的“硬骨头”都被他“啃”了下来。


“在公司这些年已经养成了积极探索的好习惯。”在公司工作10年有余的吴向阳说,正是因为公司有这样的工作氛围,大家都喜欢鼓捣些新东西,对自身成长和帮助提升都很大。


“传、帮、带”已经成为了这里新老员工间的一种约定俗成。走进公司生产部主控室,班长王生超正在自动化控制系统前,紧盯着机组负荷、主汽压力、温度等各项指标,生产运行情况在这里一目了然。“公司里每个岗位密切协调,就像是齿轮一样,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王生超和其他班组成员24小时坚守在岗位,负责着全场发电运行工作。


聚光集热岗位的学员邓子成基础弱、底子薄,王生超便手把手给他做事故分析、应急预案事故预想,把可能发展的问题逐一讲解。“多云天气的时候,系统能量变化剧烈,对吸热系统的运行影响较大,操作要求较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并及时调整运行策略,才能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现在,邓子成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高耸的吸热塔于蓝天白云间“追光逐日”,奋进的“追光人”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在瀚海戈壁奋力书写引领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