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8家!金昌:科技强市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者:xylona | 来源:每日甘肃 | 0评论 | 1457查看 | 2023-08-29 10:23:58    

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66.53%,连续两年居全省第2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68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41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3家……


一连串耀眼的数据,凸显出金昌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引领金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科技强国战略指引下,市委、市政府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创新布局,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为金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产学研”联合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


2022年6月12日,第24次金川集团科技攻关大会在金昌召开,来自省内外的行业翘楚、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汇聚一堂,阐发推动科技创新的真知灼见,研讨破解制约企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良方,共商以创新助力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为金川集团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每两年召开一次的金川科技攻关大会,持续推动金川科技联合攻关,填补了我国镍钴及铂族金属生产工艺技术多项空白,解决了一批又一批制约我国镍钴行业以及金川集团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也成为了推动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以及金川集团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


为破解镍钴领域“卡脖子”难题,2021年,甘肃省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及新产品开发创新联合体组建,这是一个跨行业、开放性、非营利性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平台,也是甘肃省第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着力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信息融通”的企业创新共同体。2022年,创新联合体梳理出了“新型镍氢储能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太阳能光热发电用耐高温熔盐腐蚀镍基高温合金GH3625带材开发与产业化”等15个联合创新项目,计划投资约2.5亿元,均已开始实施。今年,“生物医用钴铬钼合金棒材产品开发”等项目12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榜单并向全国科研院所“揭榜挂帅”。


多年来,金川集团倚重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就像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创新丛林”奔赴热爱,实现了校企合作从共同成长到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羰基镍产品、电池用镍带材及核电用高温合金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率先在国内实现了高端半导体芯片用超高纯镍钴铜材料的产业化和国产化;高端异型铜带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高纯镍钴铜生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截至目前,金川集团已累计与200余家科研院所的数千名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拥抱大院大所,有助于推动我国镍钴工业创新集群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工程院院士黄伯云认为,金川集团产业发展迅速,大院大所的不断涌入,可以为中国镍钴工业发展提供“学、研”领域的强力支撑。


“而大院大所的成果转化,也需要通过企业来实现,双方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黄伯云说。


聚力攻克技术壁垒,站上市场“C位”


“手撕镍带”,厚度仅有0.05毫米的薄片,比只有A4纸三分之一还要薄,常用于电池的极片和高端耳机的震膜。“手撕镍”专业名称为镍合金板带材,主要应用于工业制造、电子电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国防建设、新能源等各个领域。


长期以来,镍合金板带材核心技术是我国镍钴工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作为新能源电池的核心关键部件,镍合金板带材设计和制备工艺非常复杂,整个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实现规模化量产难度高,金川集团从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两方面进行突破,经过十多年的科技攻关,最终联合生产出国产纯镍板,打破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受国外制约的被动局面。


“2022年,纯镍板销售200多吨,今年已销售300多吨,市场份额正在迅速扩大,这也更加坚定了公司要走高端材料研发制造之路的决心。”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苗承鹏说。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发展船舶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金川集团自主研制的超大超厚直径419毫米、壁厚9毫米铜镍合金管成功产出,刷新了国外同类产品纪录,金川集团生产的铜镍合金管跻身世界前列。


铜镍合金管具有良好的耐海水冲刷腐蚀性和抗污性,产品专业性能强,生产工艺及控制技术极为复杂、难以突破,国外长期垄断,特别是军工领域航母及船舶、海洋钻井平台需求十分紧缺。近年来,金川集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依托企业镍铜业资源优势、装备优势和科研力量,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自主开发出直径419毫米船舶用无缝超大超厚铜镍合金管产品,完美解决了船舶深海水下承压问题。


“白铜管产品大量集成创新了国内外铜加工领域最先进的工艺装备和技术,解决了大直径无缝管拉升过程中道次扩径率和热处理工艺匹配化技术难题,工艺技术国内领先,技术创新程度高。”金川集团铜管事业部高级工程师李文斌介绍。


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从笨重的电解镍板,到纤细的纯镍箔材到超大超厚铜镍合金管,金川集团羰基镍产品、电池用镍带材及核电用高温合金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率先在国内实现了高端半导体芯片用超高纯镍钴铜材料的产业化和国产化;高端异型铜带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金川集团高纯镍钴铜生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镍钴工业站上了市场“C位”。近日,《财富》杂志公布最新世界500强企业名单,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289位,较2022年跃升50位。


近年来,我市重组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效对接产业集群和国内外创新资源,为金昌市新能源产业链提供了技术支撑。


构建科技服务生态系,推动产业创新跑出“加速度”


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海绵钛……这些新能源车以及电子产品最重要的基础材料,都产自位于甘肃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科创公司的工厂。


走进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有序运转,银灰色的海绵钛产品正在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下线。


“这些机器设备价格都不便宜,设备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科技贷’为企业生产解决资金难题。”公司副总经理田忠元介绍,公司主要生产高端海绵钛,是航空、航天、海洋、军工领域的关键结构材料。上半年,订单量呈增长态势,年产能可提升到35000吨。


金川集团镍盐有限公司是甘肃省唯一一家国务院公布的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科技银行的1亿元的“科技贷”,帮助企业扩大了业务规模,公司开发的电子级氧化亚镍在行业里处于领先地位。


企业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的背后,离不开我市科技服务的大力支撑。去年,我市成立科技银行,为科技企业发放贷款11亿元,这些科技贷款融资利率大幅低于市场水平,极大降低了我市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12月,金昌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立,中心以金川集团国重实验室、镍钴研究院、冶金学院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为源头,成立了科技大市场,征集省内科技成果1019项,拥有科技人才864人,推进市内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集聚了全市各科研院所专业检测、实验平台资源,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通过技术研究所、重大产业化项目、科技大市场中心等方式,聚集全国创新资源,为金昌“2+4”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甘肃亿镍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是我省唯一的一所开展锂电池研发的科研机构,研究方向覆盖材料学,电化学和系统设计三大板块,在金昌市产业联盟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针对我们金昌市镍资源比较丰富的情况,我们深入研究三元材料的研发,提高三元材料的性能,这就是我们研究中心今后的研究方向。”甘肃亿镍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院长张伟波表示,研究中心搭建人才聚集平台搭建了行业创新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深度融合,为金昌市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金昌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政策的支持下,研究中心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电解液能使电池在负四十度的情况下,电池仍能正常充电和放电的科研成果,电池循环寿命从六千次的循环次数提高到八千次的试验,甘肃亿镍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生产的新型电池材料,将应用于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就要促进创新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研究成果需要转化到产业领域,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而产研院就是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帮助其实现成果转化。


截至目前,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紧紧围绕金昌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求,与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和2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技术开发合作协议,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模式。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金昌积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累计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4项;全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成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甘肃镍钴新材料创新中心等14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培育其他各类科创平台及企业90余家,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批新能源上下游科技企业在金昌集聚、成长。目前,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323.16亿元的30个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项目建成后,新能源电池所需的35种原、辅材料本地供给率可达80%以上,金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将全面贯通,为全市经济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环境。上半年,金昌市“2+4”现代化产业集群实现产值691亿元,增长21%;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实现产值86亿元。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