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热、蓄、调、荷”多层次叠加——为世界能源革命展示“青海解决方案”
发布者:xylona | 来源:青海日报 | 0评论 | 788查看 | 2023-09-26 09:26:35    

金秋九月,经过一场雨水的冲刷,格尔木的天空重现往日碧蓝。金色的阳光下,数万面定日镜追踪太阳运动轨迹完成一个旋转周期,把源源不断的光热汇聚到储能塔中,由光能到电能的转变就这样不可思议地完成了,肉眼看不见的绿色电力由此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千家万户。


image.png


走进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中国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基地,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汇成一片静谧的蓝色海洋,一旁耀眼的太阳能光热发电塔在一面面定日镜的“包围”下,仿佛海面上永不熄灭的“灯塔”,整个画面尽显工业科技之美。


格尔木市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工业制造和矿产开发两只“巨手”的支撑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再次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历史的发展告诉人们,常规能源有限且污染严重,而风能和光能作为清洁能源,能有效地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image.png


2017年7月,中国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0月,风电、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其中风电项目并网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2019年9月,全部并网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其中2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万千瓦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及5万千瓦储能项目,各项目共计投资63.16亿元,年发电量约12.6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


众所周知,在“风”“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中,最大的制约是风光发电的波动性与间歇性。而在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基地,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image.png


“这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湖泊’,能够及时存储上网的清洁能源。同时,在电网迎来峰值时还能进行有效调节。”项目检修组组长李修林解释到,面对传统光热项目,这里的优势在于及时存储,解决了发电站在发电后电力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


作为我国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中第一个正式开工建设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采用“新能源+”模式,以光伏、光热、风电为主要开发电源,以光热储能系统、蓄电池储能电站为调节电源,建成国际领先的“风、光、热、蓄、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的纯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创新基地。


从项目建设伊始,这里的一举一动便受到整个清洁能源行业的关注。通过“风、光、热、蓄、调、荷”多层次的叠加,使多种能源深度融合,达到了互补互惠的效果。


image.png


“我们5万千瓦储能项目是采用50兆瓦/100兆瓦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于2018年12月25日首次向电网放电,并网时是国内最大的电源侧集中式电化学储能电站,也是全国首个共享储能电站。”从多能互补光伏电站负责人口中得知,为了保证电网输出平衡,解决光热发电波动性与间歇性问题,实现削峰填谷作用,储能电站以光伏、风电为主要输出电源,光热、储能电站联合调节,白天积蓄发电、热量,在光伏、风力发电低谷期,以热能、电池储能发电作为重要补充,构建起一张能源互联网,有效解决当前阻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难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摆脱化石能源,实现清洁能源完全供给,为世界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青海解决方案”。


image.png


眼下,中国绿发作为新能源产业崛起的代表之一,在追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正积极配合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全力打好“清洁能源发展”牌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牌,在“追光逐风”的路上,依靠当地取之不竭的“风光”资源,穿越八百里瀚海戈壁谱写出一曲“风”与“光”的理想协奏。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