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加强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熔盐储热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发布者:xylona | 来源:武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0评论 | 1550查看 | 2023-10-11 10:45:26    

近日,武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征求《武威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意见建议的函。


征求意见稿指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方向,有力有序有效全面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建立风光电经济高效利用机制。拓宽绿色电力应用市场,拓展新能源应用工业产业场景,采取直购电交易措施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创建新能源使用比例高、电源建设与电网调度协调发展的“零碳”产业园。到2025年,高耗能企业电力消费中绿色电力占比不低于30%,加快工业绿色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工业企业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严格执行水泥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对标国内外能源资源利用先进水平,加强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熔盐储热材料、智能电网、储能、制氢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在重点行业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支持重点用能工业企业,对重点工艺流程、用能设备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应用电能替代,鼓励氢能、生物质燃料、地热、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化石能源在工业企业应用,扩大新能源在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风储、光储、大电网储等多种能源发储用一体化商业应用,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


具体文件如下:


武威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为推动全市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下简称“三化”改造),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甘政办发〔2023〕7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动强工业行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强化集群强链提升,推动形成“高端化驱动、智能化支撑、绿色化保障”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绿色工业突破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传统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产业链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坚持放大优势、拓存创增,坚持转型升级、提升质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清洁能源、碳化硅、化工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煤炭、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计划实施“三化”改造项目28项,预计总投资75亿元。


高端化:到2025年,构建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努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产业链逐步向终端市场和产品设计研发等核心方向升级,传统原材料向新材料转型发展,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附加值进步提高,高端产品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0%。


智能化: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强化工业互联网标识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完成基于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口标准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接入省域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核心业务“上云”率达到100%,推动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累计创建2家省级智能工厂、4家省级数字化车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全覆盖,打造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3个。


绿色化:围绕“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支持重点企业优化用能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62%。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左右,全市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工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绿色产品占比显著提升,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


二、实施路径


(一)坚持高端化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持续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到2025年,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到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100户,省市级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增加到50户以上。支持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28亿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2.加快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围绕农产品初加工、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延链补链,补齐传统产业水平不高短板。重点引进乳制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开发利用、畜禽产品提取物、休闲食品加工等项目,延长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引进建设原料药深加工、资源循环化利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碳化硅深加工等延链补链项目,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到2025年,传统产业链安全可控能力和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形成更高附加值和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3.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大力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不断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品种引领力、品质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开展增品种行动,淘汰落后低端品种,丰富新型高端品种,发展绿色低碳品种,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开展提品质行动,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管控体系。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和适用性水平。开展创品牌行动,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增强品牌培育能力。注重运用多种媒介,加强品牌宣传。鼓励企业强化售前需求咨询、售中技术交底、售后技术指导,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到2025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备案数量累计达到15个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提高到8%。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以上。


(二)坚持智能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扩大5G建站规模,加大5G基站选址、用电等支持力度,2023年建成5G基站650个以上,实现县城、乡镇5G网络覆盖。到2025年,推进5G网络规模组网,加快5G产业链布局,通过5G基建项目的铺设,为5G技术场景应用提供条件。推动5G网络与光网物联网、Wi-Fi、4G LTE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建设,持续做好网络迭代升级。


2.培育典型示范标杆。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鼓励企业对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推进集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对标省内和国内智能制造领先水平,做好全市重点企业智能化诊断咨询工作,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依托我市中医药、特色农副产品等产业优势,培育创建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形成“一行业一标杆”。建立重点企业“智能化”示范项目培育库。到2025年,累计创建2家省级智能工厂、4家省级数字化车间。


3.推广优秀解决方案。依托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诊断、企业上云、两化融合贯标等方向,推广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领域省内领先的解决方案及产品供应商,增强关键产品、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着力提升基于互联互通的先进制造能力、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基于组织协同的资源配置能力。到2025年,累计认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户以上。


(三)坚持绿色化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方向,有力有序有效全面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建立风光电经济高效利用机制。拓宽绿色电力应用市场,拓展新能源应用工业产业场景,采取直购电交易措施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创建新能源使用比例高、电源建设与电网调度协调发展的“零碳”产业园。到2025年,高耗能企业电力消费中绿色电力占比不低于30%,加快工业绿色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工业企业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严格执行水泥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推动化工、焦化、水泥、包装印刷等重点工业行业“一行一策”制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2.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对标国内外能源资源利用先进水平,加强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熔盐储热材料、智能电网、储能、制氢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在重点行业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支持重点用能工业企业,对重点工艺流程、用能设备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应用电能替代,鼓励氢能、生物质燃料、地热、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化石能源在工业企业应用,扩大新能源在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风储、光储、大电网储等多种能源发储用一体化商业应用,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持续完善能耗管控制度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强化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存量能耗精细化管理,实现能耗需求与产业布局充分衔接。


3.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实施降碳、减污、污染防治、节能、资源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工业推广应用示范工程,以化工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农林废弃物为重点,加速重点行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弃电器、工业废渣等固废资源再生利用水平,构建完善固废资源循环工业利用体系。加快水泥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电石熔炼炉余热发电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推进化工企业蒸汽回转干燥提质等工业技术和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广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综合利用技术,利用水泥窑炉协同处理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厂污泥等技术。


4.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提供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工程数字化绿色提升等系统解决方案,强化全生命周期理念,推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立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动态管理机制,全力创建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到2025年底,力争培育绿色制造体系载体达到20家。推动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完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节水节材评价,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标杆企业。


三、重点领域


(一)农(畜)产品加工业


1.改造目标。到2025年,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立完善的产品溯源系统,开发设计一批绿色产品,建成一批绿色工厂,重点企业建成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工度、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


2.改造重点。


(1)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支持乳制品企业优化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建设包装、饲料、兽药等配套延链项目,努力创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特色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加大分割、保鲜、灭菌、提取等现代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精细分割肉、熟肉制品、风干肉、中西式肉制品、药膳保健肉等肉制品,构建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溯源系统,打通原料、加工、物流、仓储、电商全产业链。


(2)特色果蔬加工。推动果蔬产品向生物基材料、医药辅料、保健食品、美容护肤品等方向延伸。支持发展以马铃薯全粉为原料的糕点、薯片、薯条、薯泥等休闲食品,开发建设变性淀粉、医药辅料、食品添加剂等生物基材料生产项目。依托优质林果和高原夏菜资源,围绕小茴香,红枣、枸杞等优势品种,建设优质林果加工项目,着力提升经济林果采后拣选分级、储藏保鲜、冷库链物流等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比例,改造提升生产线,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3)特色酿造加工。支持丰富酿造产品种类,开发大众酒、快餐酒和酒庄酒、定制酒等。推进发展果味啤酒、保健啤酒和小型化、个性化定制啤酒,引导啤酒产品向高端化精酿酒发展。大力推广具有武威特色和风味的纯粮酿造酒和保健醋、水果醋、饮料醋等系列醋产品、健康饮品,提高产品个性化特色和品牌影响力。


(4)特色主食加工。加快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网等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集成应用,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植、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使用环节的应用,扶持企业延长面粉产业链条,加快藜麦饼干、挂面等系列产品开发,发展大健康系列主食产品。推广循环发展模式,开展油料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鼓励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


(二)建材产业


1.改造目标。到2025年,新型建材研发和应用得到有效突破,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智能制造全面普及,创建1户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行业节能降碳取得实效,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生产能耗大幅降低,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


2.改造重点。


(1)提升建筑建材能效水平。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严控违规新增水泥熟料产能,加快原料替代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大新型建材生产推广应用力度,着力提升水泥、建筑陶瓷能效水平。推广应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生产硫(铁)铝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工艺技术及产品,提高水泥生料中含钙固废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鼓励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动水泥窑协同资源化处理医疗废弃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等。


(2)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大力发展保温材料、节能门窗、节水管材、节能隔热型材、陶瓷薄板、集成墙体系统、装配式建筑等新型节能建材。推动利用尾矿、废弃物等生产的轻质发泡陶瓷隔墙板及保温板材生产线,推动建材产品向轻质、高强、隔音、节能、低碳、环保方向转型。引导企业加快水泥熟料、玻璃、陶瓷、建筑材料制造等炉窑系统、粉磨加工、原燃料均质等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推动企业工序用能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上云用云。


(3)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引导企业提升节能低碳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优化行业能源利用方式和资源结构配置,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下降。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坚决遏制违规新增产能。持续开展绿色建材认证和应用推广,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形成绿色供应链,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


(三)化工产业


1.改造目标。到2025年,力争新培育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接入省域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启动智能化转型。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达到行业平均水平,重点企业建成绿色工厂,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2.改造重点。


(1)推进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骨干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加快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专用中间体和助剂的开发与生产。大力发展环保催化剂和助剂,功能性膜材料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推广应用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及装备,推进传统化工产业向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


(2)支持绿色化工园区建设。支持绿色化工园区建设,高标准配套建设水电路气和废污集中处理、危化品专用仓库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引进建设综合服务、检验检测、专业维保、仓储物流、人才引进等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供给、物流通道、安全环保、应急保障能力。


(3)有序推动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调整化工行业燃料、原料结构,鼓励以电力、天然气代替煤炭作为燃料,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发优质、耐用、可循环的绿色化工产品,推进化工产业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促进工业废物“减量化”。鼓励企业发展生物化工,与现有化工材料产业链衔接。鼓励和支持化工园区建设绿色化工园区。


(四)碳基材料产业


1.改造目标。到2025年,完成原有23条碳化硅生产线的节能技术改造,全面推进有色金属冶金炉(窑)、工业硅冶炼炉等重点环节工艺技术装备进步和绿色化改造,全行业实现智能制造。推进实施硅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能耗降低13.5%以上,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2.改造重点。


(1)提升碳基新材料行业水平。以国家火炬武威天祝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天祝碳基材料产业,推进氢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低碳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支持碳化硅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工业硅、碳化硅粉体等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发展有机硅、多晶硅、合金硅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延伸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和高性能石墨精深加工产业。引进培育锂电池铜箔、铝箔、正极材料、高温合金等新兴高端材料产业。大幅提升产业链工艺、装备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有效融合新技术、新业态,形成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2)加快推广先进装备技术。提升碳化硅企业燃煤、耗电等动力和变配电设备装置能效技术,厂房屋顶光伏新能源利用技术,低温余热回收梯级利用和熔渣余热回收技术应用,推进废旧有色金属在冶炼、铸造和合金化加工利用等制造加工业应用。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固废资源综合利用。


(五)煤炭产业


1.改造目标。到2025年,全面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智能在线监测,矿区地表环境治理与修复、煤层气(煤矿瓦斯)智能抽采利用等新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共伴生资源、固体废弃物、矿井水疏干水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开采技术广泛采用,矿井水、二氧化硫、噪声、粉尘、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能力显著提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满足环评批复要求,确保绿色安全生产环境,打造形成高质量绿色矿井和绿色矿山。


2.改造重点。


(1)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运用5G技术加快实施大中型煤矿智能化改造,建设现代化矿井;积极发展洁净煤,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提升煤矿生产效益;积极争取落地调峰煤电项目,带动煤炭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煤炭关联产业培育,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拉伸非煤矿山开发产业链。规范建设花岗岩开采及加工利用项目,积极谋划引进石墨开采及深加工、高纯工业硅生产等项目,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2)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发挥电网基础平台作用,推广应用分布式供电及并网(含微电网)技术、燃煤发电机组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废水循环利用技术、高效电能替代技术,强化废水、脱硫副产品和粉煤灰资源循环利用,强化清洁能源发展就地消纳能力建设,推动风电叶片、塔筒和废旧光伏板回收利用,着力构建和完善“煤/电—煤矸石/粉煤灰渣/脱硫石膏—新型建材/余热利用”产业链。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强化电力安全意识,防范电力安全重大风险,适应碳达峰碳中和新要求。


(3)矿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巩固提升蒸汽加压混凝土砌块生产规模,新建蒸压灰砂多孔砖生产线等项目,逐步拓展耐高温、耐腐蚀轻质高强新型墙体材料及绿色装饰材料发展空间,支持发展煤矸石、煤泥、尾矿、碎石材等矿产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推动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强工业行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各项任务落实,适时开展企业“三化”改造情况评估。各县区、重点企业要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聚焦任务目标,落实清单责任,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强化市、县、园区三级和企业联动,建立监督评价和定期报告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对于实施“三化”改造成效明显的企业,每年甄选一批项目,优先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以及园区上线、产链上云、集群上网、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实施技术改造,积极申请上级资金支持,争取更多资金投向我市传统产业优质项目,助力提升产业链层次水平。


(三)强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传统产业重点企业,进一步放大政银企保对接平台的功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传统产业重点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借助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优化融资安排。


(四)突出项目引领。围绕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工作重点领域,对标国内外同行业一流企业,开展“三化”改造试点示范。积极争取我市企业列入全省“三化”改造典型案例,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按照储备一批、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原则,建立“三化”改造企业滚动项目库,定期组织市、县区相关部门督促指导,加强重大项目落地全周期协调服务、要素保障,确保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五)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培育数字转型服务企业形成数智赋能企业。实施“三化”专题培训计划,邀请专业指导团队和行业公益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吸引高层次智能化专家团队和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企业“三化”工作提供专业保障和人才支撑。


(六)构建安全体系。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升智能装备、产品应用安全水平和智能工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支持搭建智能产品及装备信息安全测评平台。加快推动工业防火墙、访问控制等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推广,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全转型。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