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人民政府发布对政协赤峰市第八届委员会二次会议第0430号提案的答复。突出清洁能源保障,全力推进园区绿色供电、源网荷储一体化、园区增量配电网、气源保障等项目建设,全面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详情如下:
对政协赤峰市第八届委员会二次会议第0430号提案的答复
王伟东委员:
您提交的《关于赤峰市建设和打造自治区承接先进高载能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提案》收悉,经与您沟通,征得您同意,现答复如下:
2023年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设立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包括赤峰、通辽两市。承接先进高载能产业转移是赤峰市建设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任务。结合赤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国家、自治区政策,抓好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既能更好推进承接先进高载能产业转移工作,又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围绕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开放合作等重点工作,做好用地、用能、金融、人才、科技等要素和政策保障,全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
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谋划、综合协调、分工落实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了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责任。积极构建“出台1个指导意见,编制1个实施方案,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分别编制6个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子方案,梳理N组政策清单”的全市承接产业转移“1+1+6+N”工作体系,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围绕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靶向更加精准。
二、完善承接政策
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简化用地手续办理等土地政策。探索建立科技、产业发展基金,投向链主企业和产业链重点环节项目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制定激励科技创新、科技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承接平台建设
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园区内部电力、燃气、供水、通信等优质高效供应,加大道路管网、排污治污、消防安全、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部署5G通信网络、物联网终端、智能化传感器、充电桩等,推动配套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持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推进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平台、教育医疗、商业网点、餐饮娱乐等配套保障设施建设。突出清洁能源保障,全力推进园区绿色供电、源网荷储一体化、园区增量配电网、气源保障等项目建设,全面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四、优化营商环境
推进政务环境更加便捷高效,擦亮“蒙速办赤诚办”政务服务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强化对重大项目的跟进,推行项目管家制度,实行部门联动、专人跟踪服务。推进法治环境更加公平正义,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清理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影响营商环境问题,着力打造一流的开放发展环境。推进社会环境更加诚信友善,持续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建立政商常态化沟通机制,健全联系企业制度,积极帮助企业纾难解困,持续营造亲商、安商、为商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按照2018年《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将政府采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债务、街道和苏木乡镇领域的诚信建设作为政务诚信建设的重点领域,并对重点任务进行了详细分工,指导全市政务诚信建设。对政府部门失信情况,通过市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社会公示。
六、加大招商引资
加强产业发展研究,重点围绕有色冶金、新型化工、现代医药、羊绒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精细编制承接产业图谱,包装策划一批延链补链的重大项目,建立招商项目库。发挥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创新招商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资本招商等新模式,突出飞地招商、产业链招商、园中园招商、以商招商,持续办好网签大会、“赤子峰会”,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招商大使和外埠商会作用,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山东半岛、成渝经济圈、关中地区等区域,开展精准招商。狠抓项目落地,及时将成熟的落地项目纳入重点项目清单,相关领域分管领导及时跟进,做好全流程服务。落实京蒙协作机制,深化北京经开区和赤峰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按照“企业研发在北京,生产落地到赤峰”的思路,不断完善政策举措,推动北京企业科研创新成果在赤峰落地转化。
七、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整合全市科创资源,建设赤峰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全面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围绕产业、行业、企业发展中基础性、通用性、关键性科技需求,建立市级科技计划体系,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着力攻克技术难题,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落实“1+13”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实施“玉龙英才”工程,培育一批本土科技领军人才,探索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实用型技能人才。支持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引进培育技术经纪人,建立完善科技成果公共服务云平台,构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