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日报 | 0评论 | 13912查看 | 2013-10-18 23:17:00
比约定的时间早半个小时,金建祥已经在他的办公室里。
那是个没有什么特别装饰的房间。办公桌后有两个书橱,可主人并不介意里面空了大半,里面也没有可以显示主人博学或是身份的巨著。
金建祥的身份是中控科技集团董事长。20年前他加入这家公司,目前中控已成长为中国工业控制行业的老大,“市场份额已经占到15%”。它超过的对手包括美国的霍尼韦尔、艾默生,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横河。不过,这份光荣是行业内部的事,在大众层面,中控并不是那种充满传奇故事的企业,也不会让金建祥成为那种明星企业家。
金建祥50岁(一位员工特意强调他的生日是在年底,所以1962年出生的他是50周岁),作为一名企业家,正值当年。但他却在思考提早退休这个问题。“马云50岁退休了,我55岁退休行不行?60岁呢?我肯定不愿意干到70岁的。”
退休有个人的考虑,因为这个行业工作压力很大:几乎每天都要争取新的项目,面对新的客户、新的需求。同行见面开玩笑,都说下辈子一定不能选这个行业。
还有则是对企业发展的规划。现在跟美国、日本等国的企业家比,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比较年轻,如果自己早点退休,年轻人就有机会,“40岁的人做不了事吗?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没有机会。时势造英雄,有机会锻炼,很快就像模像样了。”
说此话,和金建祥的创业经历有关。
办公司,更重要的是寻找市场需求
1993年初,金建祥刚过30岁,还是一名浙江大学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动控制系统,只是当做一个兴趣爱好。“那个时候压力不大。因为成功自然好,不成也没有关系。”
但是他很快发现办公司,技术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寻找市场需求,树立品牌,做好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对控制系统来说,投资金额并不起眼,100亿元的总投资量,控制系统大约只占1个亿的份额。但它又很重要,其他所有机器设备都要靠这个控制系统保障运行。所以就是白送给人家也不要,因为用户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不会为了省一点小钱而去冒这个风险。
当时中控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就是先做中小企业和中小项目。很多中小企业主并不懂自动控制系统,所以对价格便宜的国内产品,似乎更容易接受;同时,同行的几个国外大公司对国内中小企业也不够重视。于是,“整个90年代,我们就靠中小企业的需求,带动了我们的发展。”
当时也只能这样了,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首先要养活这个公司,谋取到比较好的利润,能够把人培养出来。2005年以后,中控开始战略转移,把重心转到大企业大项目上。
关注失败者,找到教训
大概是做过老师的缘故,金建祥有足够多的话题,而我往往只需要坐在那里听他说就行了。他聊起移动互联网,诺基亚就是因为没有看准智能手机这一波发展的势头,结果被苹果和三星超过了,现在要翻身很难;微软和英特尔现在看起来很有可能风光不再。
作为一名企业家,金建祥更关注失败者。这大约和他所处的时代与行业有关,“一旦不行了,很快就会垮。首先人才流失会非常快,人才竞争很充分,人总是往高处走,没有多少人会眷恋走下坡路的企业;其次,在新的领域如果丧失了先发优势,要想赢得比较优势几乎不可能。”
在失败者身上也能找到教训。比如有人说企业不能年年高速发展,也许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是合适的。金建祥就很认同这点,中控的发展速度也基本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有很多领导希望中控发展速度可以再快些,但我觉得这个速度是合适的。”一方面,企业发展速度要和各级管理人员能力的增长相匹配;另一方面,这个速度比同行快一点,中控可以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已经具有竞争优势了;最后,这个速度和市场发展的速度大致相当,可以留足够的空间给竞争对手——如果没有竞争对手,企业就没有进步的空间了。
公司发展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趋势
最近,金建祥在省委党校讲课,主题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员”。他聊得最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企业技术决策的核心人员除了要清晰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外,还应该思考公司的未来市场在哪里?未来的用户需求什么?“这些都比技术重要。如果不顾市场需求,搞出一个没人需要的‘好东西’,很可能会把公司弄垮的。”
2005年,中控把战略重心从中小企业转向大企业和大项目。当时这个战略决策,在中控内部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做中小企业项目当时增长势头很好;而中控几乎不具备做大型项目的任何条件——高端产品还没有成熟、销售人员几乎没有面对高端客户的经验、工程实施能力不足……把资源投入到大型项目上,很可能血本无归。
但金建祥还是觉得没有别的路可走:中国经济最初的发展,是靠粗犷式的增长,靠大量民营企业的投资,不顾环保、资源消耗,这种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什么?显然是强调节能环保、规模效益,其结果必然是企业越来越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公司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决策是对的。
企业家还要懂得政治和经济
金建祥不反对柳传志“在商言商”的说法,因为作为一名企业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首先是把企业搞好。不过,他也认为,企业家不仅仅是企业家,还要懂得政治和经济。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控业绩首次出现零增长。金建祥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却表现得非常乐观,“我们只要熬过一年就可以”。乐观来自于他对局面的判断,政府肯定会出台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经济发展,只有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爆发于欧美的金融危机让出口大幅增长没有可能,消费的增长又很稳定,所以只能靠投资——工业控制的市场大小和投资直接相关。后来,4万亿就真的来了,中控迎来了三年多高速增长期。“现在,不会靠投资来拉动经济。所以再怎么努力,拿更多的订单是困难的,公司的要求是先把钱给要回来,现金为王。”
为了让自己可以对局势有更多的理解,金建祥爱读书、听课,最近则是迷上了看一些和财经、资本、历史有关的微信公众账号:“他们分享了很多好东西,我就一直在纳闷,他们盈利的模式是什么?我也在想,我们公司是不是也要做一个这样的公共账号。”
不过,作为企业家来说,金建祥更羡慕敢于说“自己什么都不懂”的马云。“从技术到管理再到战略决策,我什么都懂一些,这在企业创业期,可能对企业发展有利,但到后期就不利了。”领导比下属懂,下属就不敢决策,不敢承担责任。金建祥认为这是自己最大的缺点:“即使是研发问题的细节,有人来请示我,我也愿意和他谈谈,有时候,我还有点成就感。但这是不健康的,因为我说了,别人就不敢发表意见了。”他说,这也是他想提前退休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虽然金建祥对工业控制这个行当有“怨言”——“在客户、在供应方、甚至在员工面前,我都是弱势者”——可是,他的女儿四年前却考进浙大控制系,成为金建祥的同行。他说这是海宝机器人的缘故!
企业名片
中控集团始创于1993年3月,是中国领先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涉及流程工业自动化、城市信息化、工程设计咨询、科教仪器、机器人、装备自动化、新能源与节能等领域。目前拥有近4000名员工,2012年产值3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