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稳定发电的新启示:让气候资源造福一方百姓
发布者:cspplaza | 来源:工人日报 | 0评论 | 1331查看 | 2024-01-31 10:23:43    

案例:国内在建规模最大塔式光热项目甘肃阿克塞汇东新能源光热项目,其关键部件11960面定日镜日前全部安装完成。项目采用“光热+光伏”智能耦合发电的商业模式,运用一种可以在夜晚发电的新型、绿色太阳能发电技术,在解决纯光伏电站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的同时,提升了电站的经济性。


观察:没有太阳光的夜晚也能发电!技术的突破往往让人耳目一新。据报道,这种技术能实时跟踪太阳的运动,将太阳直接辐射光反射聚集到吸热器上,将吸热器内的熔盐加热到560余摄氏度的高温进行储存,在需要发电时通过高温熔盐与水进行热交换,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此技术一举解决了纯光伏电站发电不稳定问题。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近年来,各有关部门持续推出新政、引领能源发展方向,2023年我国新能源领域频频取得新进展:雅砻江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首次将全球水光互补规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突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也助力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的大美图景徐徐铺展。


追“风”逐“日”,需要制度保障。去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推动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成为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市场化机制。也由此激发了社会各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新动力。靠政策引导、靠制度保障,这成为能够产生太阳能夜晚发电新技术的新启示。


案例:华东空管局空管中心与周边管制单位建立航班“动态改航”机制,使长三角地区往返成渝、京津、广深等重点方向的航班,能够根据当日的天气情况,更加快速、便捷地选择执飞航路航线,将航路天气对航班正常性的影响最小化。


观察:气候资源如何转化成经济价值,既助力经济发展,又造福一方百姓?近年来,相关各方都在进行尝试。经过多年摸索,我国建立完善了“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气候生态品牌。资料显示,仅川渝地区就创建47个品牌,某区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后,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41.92%,为旅客新增了一个康养好去处。


除了旅游,相关部门也在推动着特色农业、防灾减灾更充分地运用气象数据。在河南鹤壁豫北粮仓核心区,一位种粮大户说,此前种地全靠“看天”,一次突发低温冻害曾让200多亩小麦冻伤减产;现在当地推出气象软件,一周信息精准掌握,“天气啥样,看看手机都知道了”。在湖南,油茶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稳居全国首位。然而,这里曾连续两年遭遇极端天气。当地多部门联动研判气候推出推迟采收等技术措施,“从旱魔口中夺油”,提升种子含油率18个百分点。


当下,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正实现快速发展,随着日前全球大气本底与青藏高原大数据应用中心科创平台的成立,我国在构建碳监测评估技术方面又迈出一步。期待更多的有心人能够像“动态改航”那样,将科技成果更多更好进行民生转换。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