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个有魔力的地方,见证无数奔赴往来与执着热爱。有的人留在敦煌是为了守护莫高窟,而有的人留下是为了建设戈壁滩。
刘福国就是后者。来自内蒙古的他从2016年起开始担任敦煌首航节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负责的项目距离鸣沙山20公里,被称为戈壁荒漠上的“超级光热发电站”——占地面积相当于780个足球场,由1.2万面镜子组成。每面采光面积为115平方米的镜子以同心圆状在地面排列,如同向日葵般追逐太阳,将阳光反射汇聚到圆心一座260米高的吸热塔。耀眼的光点在几十公里外也能看到。
2024年1月25日在甘肃省敦煌市拍摄的雪后用于光热发电的定日镜场阵列。新华社记者贾钊摄新华社兰州2月1日电,题:戈壁捕光人。
这座塔式光热电站的工作原理与火力发电厂使用燃煤加热水蒸汽,再用水蒸汽推动轮机发电的流程类似。不过在这里,阳光相当于火力发电站中的煤。定日镜将阳光反射到塔的顶端,并在那里将熔盐加热到500摄氏度以上,之后通过高温熔盐发电。白天存储的高温熔盐可以在夜晚继续发电,从而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
敦煌具有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的自然条件优势,也因此吸引这座100兆瓦级光热电站在此落户,并在2018年并网发电。
记者到访该电站时,敦煌刚刚下过一场小雪,定日镜背面的金属支架朝向太阳,正在进行除霜工作。
由于冬季日照时短,刘福国决定利用这个“不太忙”的时机更新设备,把用来发电的进口汽轮机更换成国产品牌。
2024年1月25日,甘肃省首航敦煌熔盐塔式光热电站的吸热塔在戈壁滩上闪耀。新华社记者袁全摄。
负责更新设备的发电部共有8个班组77名技术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36岁的发电部经理吴伟是团队里的“老同志”,从事能源行业已有11个年头。大学毕业后他在甘肃省玉门市的一家火电厂工作。2016年光热发电厂项目开建,让吴伟有机会回到家乡敦煌工作,也开启了他在新能源领域的事业。
集控室也是吴伟的办公室。有一整面墙大小的屏幕上显示各种视频信号、实时数据。屏幕前有两排电脑,身着灰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要坐在电脑前24小时不间断监控,并用对讲机与厂房里的维修巡检人员沟通。
屏幕左右两侧分别挂着“先进集体”的奖牌,和一只卡通“冲鸭”的图画,让集控室的氛围显得严肃又活泼。图画旁是团队“勇往直前”的口号:你的每一次努力都离你的梦想更进一步。
在这个超级光热发电站工作,既需要过硬的技术,也需要强健的体魄。吴伟说,一名同事曾在零下20多度的户外检修设备,过了1个多小时回来的时候发现鞋底竟然冻裂了。
尽管很辛苦,但吴伟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这个光热发电厂每小时最高发电量可达10万度电,相当于燃烧122吨煤产生的电量。
一天后的凌晨4时58分,吴伟发来信息,说新设备带来的问题终于解决,机组进入正常运行状态。所有人如释重负,吴伟说他也终于能好好睡个觉。当天,他用手机在集控室拍了一张十几名工作人员紧盯屏幕的照片。他说这是大家聚精会神地在解决问题。
2024年1月25日,刘福国(后左二)在甘肃省首航敦煌熔盐塔式光热电站项目一期集控室与值班人员一起查看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贾钊摄。
传统能源行业是排碳量最大的行业之一。而此类太阳能光热电站是中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与敦煌类似的光热发电厂项目将陆续在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开建,而刘福国也要经常奔波在西北的戈壁滩上。不过他说,今年春节一定要先回到内蒙古,看看三四年都未见的父母。
雪后云开雾散,上万个镜面开始工作,吸热塔闪闪发亮。戈壁上的光热发电站捕捉着阳光,为国家输送电力,而刘福国和吴伟的团队也在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