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资源潜力,推动转型升级——新疆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见闻
发布者:xylona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0评论 | 488查看 | 2024-05-30 09:38:13    

“过去,大家一提到新疆,总会联想到瓜果、牛羊、石油、和田玉等;如今,新疆还应该打造一张新名片——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近日在新疆召开的绿色能源与产业未来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的一席话点出了新疆发展新能源的优势和潜力。


新疆是能源大区,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记者在昌吉、哈密、吐鲁番等地调研了解到,各地依托资源禀赋“追风逐日”,推进新能源项目加速建设,为助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点燃了“绿色引擎”。


逐“绿”前行向“新”进发


过去一年,新疆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绩斐然,带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能源结构调整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效果逐步显现。今年初,自治区党委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暨高质量建设“八大产业集群”大会,提出要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绿色能源体系,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


新疆电力交易中心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新疆外送电量达到383.92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达到125.52亿千瓦时,占总外送电量的三成以上,“含绿量”成色足。


戈壁、荒滩、沙漠,一座座风机随风转动,一排排光伏逐日而舞,一条条银线飞架南北,新疆正向“新”而行,阔步走在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走进新疆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犹如置身一部科幻大片。“每当太阳升起,这些定日镜就像一片银色的向日葵海洋,逐日聚光,将光热资源转化为清洁电力。”中电哈密太阳能热发电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还有一项神奇能力,就是在太阳落山后依然能够发电,应用前景广阔。


作为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以及新疆首个光热发电项目,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不仅能全天候平稳发电,还能实现污染零排放。


当前,我国风电光伏产业已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巨大跨越。从产业链来看,我国新能源居全球领导地位。从技术来看,我国也保持着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但长时储能技术瓶颈仍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大“短板”。


正是看好光热发电具有储能和调峰的作用,新疆目前已经逐步推广建设10余座光热发电站,其中吐鲁番市在建的就有4座。中国能建浙江火电施工负责人蒋丰平说:“依靠储热在晚间用电高峰期发电,这是我们选择投资光热项目规避风险的原因之一。”


据悉,新疆目前在建新能源规模超7000万千瓦,正在持续加快建设准东、哈密北、南疆环塔、若羌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到2025年,新疆新能源并网装机有望达1.16亿千瓦以上,超过新疆电力总装机的一半,将为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助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哈密风光资源集聚优势,我们按照‘宜风则风、宜光则光、风光同场’的原则,考虑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并兼顾经济效益,对哈密区域新能源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开发策略。”哈密市委书记孙涛表示,哈密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哈密未来将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把促进新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新能源和关联产业耦合发展、协同发展,积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孙涛说,到“十四五”末,哈密市新能源装机将突破4000万千瓦以上,努力建成全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的地级市。


哈密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风电装备制造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为重点,远景能源、三一重能、中车株洲等一批大兆瓦智能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开工建设,建成了全疆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风电主要装配件本地化生产率达到70%以上。


疆电外送扩“容”增“绿”


新疆能源资源丰富,无论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还是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都位居全国前列。受访的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耦合、协同发展,是新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外送是新疆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位于准东经济开发区的新疆±1100千伏昌吉至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换流站,负责人王鸿告诉记者:“去年外送电量达620亿千瓦时,约占新疆全年外送电量的一半,相当于3000万吨煤,单条线路年外送电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特高压工程首位。”


在距昌吉换流站不远处,为古泉特高压配套的30万千瓦光伏电站已经并网发电。准东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张茂清说,准东开发区“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将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开发区可以布局65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下一步招商引资以提升绿电的占比为导向引进重点企业。


自2010年启动疆电外送以来,新疆已先后建成“两交两直”4条超特高压外送通道,疆电外送能力达到2400万千瓦。当地不断畅通外送通道建设,目前正在建设第三条直流外送通道—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进一步提升大电网的调度和保障能力,夯实疆电外送的通道基础。


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疆电入渝”工程的配套主电源工程——新疆华电天山绿色能源有限公司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全面复工,主体设备安装、升压站、脱硫、脱硝等设施建设正全力推进中。


新疆华电天山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张晓刚告诉记者,今年新疆华电哈密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将完成气机房的封闭、锅炉钢架的吊装、两台间冷塔的结顶升压站区设备到位,为2025年两台机组的顺利投产打下坚实基础。


“疆电入渝”工程涉及总投资约1000亿元,配套煤电、新能源分别为400万千瓦、1020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分别为700万千瓦、300万千瓦、20万千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新增“绿电”160亿千瓦时以上,年节约标煤超过4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200万吨。


此外,准东开发区、哈密、吐鲁番等地正在积极争取自治区“十四五”至“十五五”规划建设“疆电外送”第四至第九通道在当地落地。


产业升级绿色转型


对于新疆而言,资源丰富固然是优势所在,但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造福各族群众,就必须补足短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油气加工产业集群居“八大产业集群”之首,是龙头,也是带动新疆经济发展,吸纳就业的重要“引擎”。自治区党委提出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和“疆油疆炼”“减油增化”,高质量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


依托四大油田,新疆建成四大炼化企业——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多年来,新疆四大炼化企业以生产成品油为主。尽管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品油销售持续增长,但从长远趋势看,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增长,未来成品油消费势必减少,炼化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减油增化”。


吐哈油田新能源事业部副经理石福高说,在全球能源革命和我国“双碳”背景下,中国石油提出“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部署,吐哈油田统筹“油气和新能源业务”两个布局,立足自身发展环境和资源条件,积极探索吐哈新能源发展之路。


2022年,吐哈油田高效建成集团首个、自治区唯一并网发电的120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2023年,通过调整“峰、平、谷”用电价格机制、优化储能调峰机制、加大电气化改造力度、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等措施,发电1.22亿度,清洁替代3.7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5万吨,首年即实现效益运行。


石福高说,在项目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油气企业低碳转型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入选2023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动绿色转型标志性成果。


近年来,新疆发挥原料优势和电力资源优势,推动硅基产业扩能提质,打造产业链条完整、产业规模较大、协同配套齐全的世界级硅基产业集群,持续向硅基材料产业下游延伸。


在准东、哈密、吐鲁番等地,各类企业通过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速布局并形成了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在准东开发区,由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的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新疆准东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2亿元的矿山设备绿电制氢、加氢、运氢一体化产业园也正在抓紧建设,为服务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