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逐“绿” | 长三角企业在德令哈进军未来能源领域
发布者:xylona | 来源:杭州日报 | 0评论 | 918查看 | 2024-06-24 11:33:07    

5月的青海德令哈,阳光耀眼。“德令哈”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金色世界”。这里年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达到每平方米6618.3到7356.9兆焦。


苍茫的戈壁滩,呈现出科幻电影中的宏大场景:一座200米高的巨型吸热塔矗立在数平方公里的土地中间,27135面定日镜围绕着吸热塔排成一个个同心圆,每隔三五秒微微转动,通过精准聚光的智能控制系统追踪太阳的轨迹,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尖的吸热器上,把太阳能收集起来。


德令哈0.jpg


在吸热器中,熔盐被迅速加热至565度。高温熔盐储存在大型熔盐储罐中,根据电网需要,高温熔盐与水换热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这一发电系统,每年能节约标准煤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气体12.1万吨。


“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成本低,但光伏和风电不能直接调节,仍要依靠煤电来调峰。因为电力供需必须实时平衡。”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胜技术”)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总设计师金建祥说,“如果不能解决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储能问题和电网友好性问题,就会给高比例风光消纳和电网安全埋下隐患。”


“此前有过案例,光伏装机大国德国在日全食期间骤然失去了70%左右的光伏电力,日食一结束,大量的光伏电力又瞬间涌入电网。一退一进,让德国电网系统遭遇了巨大考验。”金建祥说。


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有效利用阳光发电,又能很好地大规模、长时间和低成本储藏电能,同时还能具有电网的友好性?光热发电就是这样一种太阳能发电新技术。


与常见的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还不为大众熟知。“光热发电可完美应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是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理想选择。”可胜技术总裁兼总工程师徐能说。


光热发电产业链长,可消化玻璃、钢铁、水泥、熔融盐等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还可带动新材料、智能控制等新兴产业发展。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表示,光热发电规模化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


2010年,可胜技术在杭州成立。“此时国内光热研究刚起步,国际上一些国家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试验项目也刚开始运行,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借鉴。”金建祥说,“我们团队看好这一未来新能源赛道,依靠此前的技术积累,果断踏进了技术无人区。”


定日镜的精度和运行稳定性直接决定光热电站的效率和收益。可胜技术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智能定日镜产品,可实现优于0.1°的跟踪精度,从一公里以外将阳光精准地反射到吸热器的指定位置。


从200多面定日镜“小试牛刀”起步,到德令哈10兆瓦塔式光热电站,再到德令哈10兆瓦熔盐储能光热电站的改造……可胜技术攻克塔式熔盐光热发电的所有核心技术,成功建成塔式光热发电站,95%以上的设备实现国产化。


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作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完全达到并超过年度设计发电量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自投运以来运行表现屡次打破国际同行纪录。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支百余人的太阳能热发电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定日镜、大规模集群聚光控制技术和高温熔盐储换热技术等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得到了国际权威专业机构的高度评价。”金建祥说。


近年来,中国光热产业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提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3GW)左右。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光热产业走向规模化的强烈信号。


“我们能顺利走过技术‘无人区’,离不开长三角地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充足的创新人才。”金建祥算了一笔账,这些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研发资金支持,累计达3亿元。“政府支持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更让股东们觉得国家认可我们的研究方向,投资者信心更强。”


与可胜技术类似,一批长三角企业正在未来能源领域的技术“无人区”砥砺前行。奥展实业有限公司以“最高标准做出最小标准件”,为金塔中光太阳能10万千瓦光热+60万千瓦光伏等项目供应标准件;常州龙腾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为乌拉特中旗100MW槽式光热发电项目提供核心镜场装备……


“光热发电,现阶段面临的挑战是度电成本较高,尽管光热发电度电成本近几年已经明显下降,但仍高于风电、光伏。随着电力系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CCER的实施,同时光热发电单机规模和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不断优化、迭代,我们预测在未来3到5年内光热发电就能实现独立盈利。”金建祥说。


李琼慧表示,随着技术和工艺进步,规模化发展的带动下,光热电站的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初步估算,2035年以后光热发电度电成本可降至0.3元/千瓦时以下,出力特性接近煤电,综合利用成本接近甚至低于配置储能的风电和光伏发电。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