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工人报 | 1评论 | 4902查看 | 2013-12-24 11:42:20
11月初,我省自主设计的太阳能季节性蓄热采暖应用技术,成功运用到冬季采暖中。30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供河北经贸大学32000多名师生取暖和洗浴。有专家表示,该项目如果运行15年,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堪比一个800亩的森林,大范围推广应用可减少华北上空1/3以上的供暖性雾霾。然而,能给环保和经济带来双层效益的这位“战霾英雄”,如今却面临缺少“用武之地”的困扰。
图:闫焱炳通过监控将设备运行情况尽收眼底
突发奇想
让夏日阳光照暖寒冬
闫焱炳是河北达祥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太阳能季节性蓄热采暖项目的设计者和投资人。
闫焱炳是河北藁城人,在供热行业干了30多年,是个取暖行家。早在2007年,他就有了用太阳能取代传统燃煤采暖的想法。“用煤取暖耗费能源不说,买煤拉煤还耗用大量劳动力。当时的空气污染不像现在这样严重,但是开发新能源取暖在未来肯定有发展空间。”从那时起,看到商机的闫焱炳就开始琢磨着设计一套太阳能采暖设备。
凭借从业多年的经验,闫焱炳通过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找到了设计的灵感。“几乎每家都有太阳能热水器,把白天的热量收集起来,用于晚上洗澡。如果把夏季的热量存起来,到冬天用来取暖,岂不是好事一件?”有了灵感,闫焱炳就正式进入到了研发太阳能季节性蓄热采暖设备中,他亲自设计了采暖系统和静态运行系统。
然而,尽管闫焱炳对自己的设计胸有成竹,但仍然受到同行的质疑。“国内没有先例,一点可借鉴的经验都没有,就害怕设计存在漏洞。最重要的是,收回成本需要好几年,在收益上是个未知数,这笔账算不好,谁愿意跟你合作?”回忆投资项目之初的种种困难,闫焱炳皱起了眉头。
在重重压力下,闫焱炳还是决定冒险试一试。“说得简单点儿,就是用大水罐把热量储存起来留着以后用,只要设计原理不出错,就不会有大风险。”如今,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公寓室温在20摄氏度以上,同学们都说比往年还暖和。同行们也不再质疑,闫焱炳这才松了一口气。
环保效益
可减1/3供暖性雾霾
从远处看,一排排真空管整齐地排列在十几栋公寓楼顶,数量可达69000支;走进不远的控制室,228个89吨的巨型储水罐矗立如峰,蓄热总量达2万吨,堪称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季节性蓄热采暖项目。
在我省自主设计季节性蓄热采暖应用技术研讨会上,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开创了太阳能季节蓄热利用先河,填补了国内太阳能预热资源利用新技术应用的空白。有关专家和学者算了一笔账:项目的投入使用,每年可减少12781.4吨二氧化碳、255.6吨二氧化硫、127.8吨粉尘的排放,这对治理大气污染来说,意义重大。如果可以运行15年,排除非采暖季的热能消耗,就可减少近2.7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节电7000万余度,节约标准煤近1万吨,相当于一个800亩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更有专家称,如果华北地区有一半的小型燃煤锅炉改用太阳能采暖,那么华北上空将会减少1/3以上的供暖性雾霾。
除此之外,闫焱炳还悄悄地告诉记者项目带给他的又一好处。“以前用煤取暖时,拉煤、运煤、烧锅炉需要25名工人来完成。而现在,只需要10名工人,就可以保证设备的运行。”闫焱炳掐指算来,一名工人一个月工资按2000元算,供暖季节三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要收回投资的成本,闫焱炳估计需要10年,但他对项目的经济收益还是充满了信心。“每个储水罐的寿命在50年以上,供热管寿命也在30年以上。平时可能需要维修或者更换的只有真空管之类的小设备小零件,小修小补成本也不高。”闫焱炳琢磨着这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现实窘境
高投资使推广遇难题
如今,项目正常运营,闫焱炳也成了名人。但是,可供项目推广的范围狭窄,让他再次面临压力。
闫焱炳说:“项目在选址上比较挑剔,目前来看,只适合在校园和新农村推广。”之所以把初试地点选在大学,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学校空地多,楼顶范围广,为存放设施提供了充足的场地。”闫焱炳说。除此之外,每年寒暑假学生离校,为设备储存能量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热能突然告急这一情况的发生。
然而,如此经济又环保的技术设备如果只局限在校园和新农村,那就好比是阻挡了“英雄”的“用武之地”。在记者的追问下,闫焱炳才说出了困难的根源所在。“不是说居民区一定不能装,关键就在于居民区寸土寸金。开发商在建设时,多会考虑到眼前的经济效益。这个项目短期内看不到收益,他们是不愿冒这个风险的。对他们来讲,与其留出面积建这个项目,倒不如多盖一座楼。”说到这里,闫焱炳陷入了沉思。
除此之外,项目投资成本高,资金上的缺口同样是一大难题。“听说国家在开发新能源这方面有补贴,我跑了好几个部门,碰了一鼻子灰,也没得到明确的答复。”无奈,闫焱炳抵押了自家的房子,贷款1000万元,这才将项目拉上了马。闫焱炳希望有关部门能在资金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减免有关手续。他说,如果这些困难都克服了,他还会接着在其他地方投资这一项目,毕竟,这是造福环境的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