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4020查看 | 2014-05-14 09:36:00
5月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抵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始了为期8天的任内首次访非。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抵非次日,在由中国政府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李克强借用纪伯伦的诗句,阐释了中非历久弥坚的友谊,并用“三个一极”呈现出中国的“非洲观”:非洲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是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是人类文明的多彩一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经济开始迸发出强劲活力,除2009年,一直保持5%左右的增速。
非洲在成长,中非间的贸易联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从数字看,近年来中非贸易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商务部援外司原副司长王成安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其中非洲贡献了2106亿美元,而2000年时,中非贸易额才刚破100亿美元。
李克强访非期间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非贸易规模要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中方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要向1000亿美元迈进。而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当前有2500家中企活跃于非洲各国。
在经贸领域,非洲留给世界的第一印象是“资源宝库”。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统计,全球新发现的石油储量中有1/3来自西非。此次李克强出访的非洲四国中,有两个是西非石油大国,其中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安哥拉紧随其后。不久前发现第四座新油田的肯尼亚,则被视为支撑东非油气崛起的“三剑客”之一,另两个国家是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
中非石油联系在增强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一季度,安哥拉对华石油出口同比大增9.9%,至1066万吨,仅次于沙特,但能源远非中非贸易的全部。王成安指出,历经多年发展,中非贸易结构早已出现积极变化,从低级的资源矿产、轻工产品向更具技术含量的商品进化,“例如在当前的中国对非出口结构中,机电产品占比已超过50%,未来这个趋势将更明显”。此次李克强访非期间,中国共计与上述国家签署了近60份合作文件,内容宽泛,涵盖经贸、文化、卫生、农业、人员培训等诸多领域。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崛起,非洲“资源宝库”的单一角色正在淡化,更多国家开始被其庞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其中一个值得期待的增量是包括水电、光伏、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王成安告诉记者。据随行的商务部部长高虎城透露,在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就包括阿达玛风电二期等重点项目。
中国在非洲不断扩大的存在感总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噪音,特别是部分外媒非议中国借能源和矿产开发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并给中、美、日贴上“角逐非洲”的标签。王成安指出,此类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非洲出口的石油中,流向美国和欧洲的都在30%左右,进入中国的只占10%,中国‘殖民’非洲的说服力何在?”事实上,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只占世界对非直接投资的4.2%,而欧美加起来占到70%。
巧合的是,就在李克强抵达非洲当天,正在利雅得参加非洲开发会议(TICAD)部长级后续会议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对外宣布,未来5年,日本将向非洲提供313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而美国国务卿克里同期也在非洲访问,四个目的国恰与中国领导人重叠,但克里的议题集中于地区安全。
关于这个容易引发联想的巧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向记者强调,非洲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地方,这片土地容得下中美乃至日本前来开展正常贸易,给几国在非洲的正常贸易活动扣上排他性竞争的帽子“实属无聊”。